張俊凱對革新發明進行測試。趙佳慶 攝

張俊凱研發高寒條件下柴油發動機定時啟動器。趙佳慶 攝

追求一種工匠品質——

“求知什麼時候都不能按下暫停鍵”

大國工匠之於國家,“士兵工匠”之於軍隊。

入伍24年,對汽修的專注與堅守,讓張俊凱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實現創新突破,漸漸贏得了汽修領域“士兵工匠”的讚譽。從“汽修一哥”到“戰士發明家”,從“技術大拿”到“士兵工匠”,憑啥?他説,“車間裏摸透戰車每個零部件的脾氣,戰場上就多一分保打贏的底氣。”

愛琢磨的人,眼裏都是創新課題。

——在維修汽車變速器的過程中,張俊凱發現以人力拆卸組裝,費時費力又危險,於是設計出變速器托架,簡單機械取代了人力,安全方便又高效。

——2007年,部隊配發醫療方艙,原有的供電車無法滿足方艙的供電需求,張俊凱主動請纓攻關這個課題,他跑遍全國大型發電設備生産廠家,帶領課題小組攻克發電機安裝調試、觸控程式編寫等9個核心技術,僅用3個月時間,便設計研發出自行野戰發電車,不僅解決了方艙的野外用電問題,還為部隊節省了幾百萬的採購經費。

24年間,張俊凱修理過的車型超過30種,車輛8000余臺次,單調枯燥的拆卸、維修、組裝,沒有扼殺他的想像力,反而造就了他對車輛裝備庖丁解牛般的了熟於心,為他深耕細作革新器材提供了良田沃土。

張俊凱身上有一股犟勁和韌勁:一旦決定幹啥,想盡法子都要幹成。

2008年冬,黑龍江完達山脈滴水成冰。一場檢驗高寒地域野戰保障能力的演練拉開序幕,運輸分隊30余臺車輛裝備的維修保障任務,就落在組長張俊凱的頭上。

降溫、降雪,寒潮預警。

車隊日行千里,一夜修整,沒承想就在天明出發前,卻有多輛柴油運輸車“趴窩”。張俊凱火急火燎跑去查看,原來,零下30幾度的低溫,把發動機的機油凍成了“漿糊”。他趕忙帶著修理工鑽車底用火盆烤、噴燈燒,折騰半天,車輛才發動。

車隊因為貽誤戰機挨了批,雖然算不上故障,卻讓他這個維修保障組組長的臉上挂不住:“咱還是沒把車琢磨透!它的‘心臟’因為天冷‘罷工’,能不能給它裝個‘起搏器’?定時啟動一下,保持溫度,防止凍住。”戰友覺得他是異想天開。

“是山就有頂,總能爬過去!”工作之餘,張俊凱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尋求破解之法。哈爾濱工程大學一位教授被這個孜孜以求的軍人和他筆電上密密麻麻的記錄所打動,指導他攻克了發動機自控技術這座“高峰”,研發出全軍首個嚴寒條件下“汽車定時啟動運轉保溫裝置”。

毫釐千里,成功往往在於精益求精的細緻和一絲不茍的堅持。為測試可靠性,張俊凱帶著設備跑去中俄邊境小城滿洲裏,在極限環境下進行測試。

這天夜裏1點,滿洲裏的氣溫降至零下43度。幾輛運輸車的急行燈忽然亮起,發動機同時啟動運轉……“發動機溫度升至60度,車輛自動熄火,用時13分22秒……”駕駛室內的張俊凱一邊搓著手,一邊對著錄音筆進行試驗數據記錄。“氣溫最好再降點兒……”張俊凱用手套擦著凍得發紅的鼻子喃喃自語。 回到房間,張俊凱把錄音筆中的數據一一記錄在測試報告單上,然後裹緊大衣,靠在床頭閉目養神,再過幾十分鐘,他還要進行下一輪測試。

扁擔挑水兩頭擱,顧得了一頭,顧不了另一頭。此時,千里之外的哈爾濱,預産期臨近的妻子李宏已經住了好幾天院,她先後打來幾次電話,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地説了幾句話,但張俊凱已明顯感到妻子話中隱藏的焦慮。眼前這套裝置也是“懷胎十月”,如今正是試驗的關鍵階段,恰如待産的嬰兒,怎能説走就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週折,裝置通過了極寒氣候的檢驗。這臺裝置設有兩種模式的定時啟動,實現了車輛在零下20度至50度低溫條件下維持快速啟動能力,有效提升了高寒地區野戰運輸保障能力。 普通崗位胸懷夢想,普通一兵成就傳奇。張俊凱在汽車修理這個不起眼的崗位追逐著強軍夢,把車工、鉗工、電焊、鈑金當作謀打贏的“十八般武藝”,在不斷實踐摸索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先後研製出10多項革新器材。

2011年,在科研成果申請現場,張俊凱的發明受到質疑:“你一個初中生,能研究這個?”當張俊凱仔仔細細把裝置設計原理説給專家後,專家一拍桌子:“就憑你這股好鑽研的勁兒,肯定假不了!”“汽車定時啟動運轉保溫裝置”一舉拿下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成了不折不扣的“兵專家”。

書癡則文必正,藝癡則技必良。張俊凱以匠人之心癡迷于專業,以勝戰之心專注于打贏,從擰緊一顆螺絲釘、做好一道小工序做起,精益求精、久久為功,最終成為領導眼中的“能人”,戰友眼中的“牛人”。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