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24年,張俊凱帶過的徒弟已有上百名走上了維修骨幹崗位。趙佳慶 攝
2014年冬天,張俊凱在教導隊為剛入營的新兵做演講。田國慶 攝
練就一身工匠本領——
“一定要讓戰車回歸戰位”
張俊凱的愛好不多,逛汽車用品店、收藏汽車修理工具僅有的兩個愛好都與修理有關。一些老舊工具損壞了,他捨不得丟,總是收到自己的“百寶箱”裏,戰友們調侃他是“廢品回收站”。
2005年,張俊凱與妻子李宏結婚。趁張俊凱休假在家,李宏要求老公帶她逛街,沒承想老公帶他逛了一天的汽車保養用品店,還買回了一堆扳手、鉗子,這讓新婚燕爾的李宏哭笑不得,氣不打一處來。張俊凱卻一臉嚴肅:“傻媳婦,別瞧不上這些鐵疙瘩,它們都是戰場上救命的玩意。”
因為專注,所以卓越。對汽車修理的專注和長期經驗的積累,使張俊凱練就了一套“聽聲音、摸溫度、聞氣味”的查障本領。
2019年11月,一場演習大幕即將拉開,出發前,駕駛員小李發現車輛突然出現抖動、加速無力的問題,找不出緣由,只好向張俊凱“求救”。
迅速趕到現場的張俊凱聽完小李的敘述,迅速啟動車輛,打開機殼蓋,拿著一把長螺絲刀,把刀尖貼到發動機上,另一頭貼著自己的耳朵,就像在傾聽汽車的訴説。依靠自帶“聽診器”,不到3分鐘,他就診斷出“一缸火花塞漏電,缸線老化……”小李情不自禁説了句:“神了!”。
“神”的背後,是張俊凱融入血液的專注和刻進生命的執著。
美國作家格拉德曾提出“一萬小時定律”,即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萬個小時的認真鑽研。張俊凱對此深信不疑。然而,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把一輛車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個零部件認全,把複雜的結構原理弄明白,實在是太難了。臟不怕,累不怕,一看書本就害怕,但是為了能快速“成匠”,他狠下心來,像螞蟻啃骨頭一樣刻苦鑽研,白天跟著師傅車前車後轉,專挑臟活累活幹;晚上捧著教材研究故障原因,學習一個原理,就對照一下部件;掌握一項技能,就做一下總結,書籍翻破了幾十本,筆記記了25萬餘字,最終熟練掌握了車鉗鉚焊、鈑金噴漆、製圖加工等10多種技能。
如果説騎兵愛草原,水兵愛大海,飛行員愛藍天,要問張俊凱愛什麼?他一定會説,修軍車。
一次,他到原瀋陽軍區裝備部維修中心學汽車修理。該維修中心是當時軍區範圍內最大的修理廠,不僅維修故障軍車,而且還有很多地方車輛也慕名而來,其中不乏賓士、寶馬等豪華品牌,很受大家青睞,不過張俊凱卻認為研究老舊軍車更有價值,它們曾經為國防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現在依然在奉獻著自己,一定要讓戰車回歸戰位,讓這些“功臣”重返戰場。
於是,只要是軍車需要維修,張俊凱總會搶著上。解放141、北京213到吊車、消防車、電站車,他都來者不拒,因此每月工作講評時,張俊凱永遠都是修理軍車數量最多、效果最好的那個。一次,某部送來一輛破損嚴重的大客車,本想報廢,卻被張俊凱修好了,單位還專門為他寫來感謝信,稱讚他是“軍用車輛的好醫生”。
戰場,就是戰士的主場。從白山黑水到巍巍泰山,從漠北邊陲到塞外草原,從巡修檢修到聯保聯演,哪任務重哪就有張俊凱的足跡,哪有故障哪就有他的身影,就像打了興奮劑永遠不知疲倦。
2016年7月,正值魯中最熱時節,張俊凱和戰友奉命在山東某地集結出征,劍指朱日和。由於參演車輛有很多從東北地區抽組至山東編組,一些車輛因“水土不服”,在1500余公里的長途機動中性能變得不穩定,兼任修理工和駕駛員的張俊凱,上車就開車,下車就檢車,基本上24小時連軸轉,儘管整整3天沒咋合眼,可滿是灰塵的臉上,那雙眼睛始終目光炯炯。他的不辭辛苦,換來了全部車輛按時抵達的首戰告捷。
行與不行,往往體現在關鍵時刻。去年國慶閱兵分列式倒數第二次合練,軍委首長親臨現場,各裝備方隊即將完成最後一次發動。這時,張俊凱所在方隊一台車輛無法正常行駛,此時距合練開始已不到10分鐘。
遠處,將星雲集;現場,凝重如山。張俊凱和汽車廠家派駐工程師代表火速前往,檢查車輛狀況,廠家代表判定原因:由於車輛制動皮碗損壞,導致制動氣室漏氣,無法維修,需要對零部件進行更換。看著專家做出的結論,現場頓時鴉雀無聲,大家都知道,這不僅意味著這輛車無法參加合練,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將會影響整個閱兵進程。
“可能是晝夜溫差大,皮碗熱脹冷縮導致零部件密封不嚴造成的,緊緊螺絲試試。”不等廠家代表反駁,張俊凱拿起兩把扳手俯身鑽入車底,一邊叮囑駕駛員不斷踩踏制動踏板,一邊沿著制動氣室外殼對螺絲進行緊固,很快故障排除。
在張俊凱眼裏,戰車就像自己的孩子,只要經過他的雙手,必須雕刻成精品。一個決心把工作打造成“藝術品”的人,一個不捨微末、沉潛蓄勢的人,都能從平凡走向非凡,既使走在一條小路上也可以通往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