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官兵士氣高昂。劉議閃 攝

擴容新技能催生新戰力

戰場制勝有一條鐵律:無論裝備怎樣先進、戰法如何超前,決定戰爭勝負最關鍵的因素是人,人的素質是戰爭天平上最重的那個砝碼。

一營之所以能在轉型路上“當先鋒”、演訓場上“打得贏”,與官兵的技能“擴容”,戰鬥力“再生”密不可分。

轉型初期,一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裝備新、人才缺”。一營黨委緊盯關鍵崗位,積極調配人才,並協調上級、軍地院校、裝備廠家、地方駕校等,採取“聯合培養”的模式、“進來教學”的辦班方式,超前培訓專業骨幹近300人。現在,關鍵崗位滿編適崗,列裝當年人裝融合率就達到97.6%。

“邁不過能力關,就過不了轉型關。”全軍愛軍精武標兵、三連連長降巴克珠深諳此理。

2015年9月,剛從軍校畢業的降巴克珠來到一營一連當排長。面對一眾新裝備,他拜老士官為師,學原理、練操作、研數據……不到一年,就變成了會駕駛、懂操作、精通信、能指揮的“全能通”。

和降巴克珠一樣,該營官兵按照陸軍轉型趨勢和當前任務需要理清建設思路,形成了“戰技一體,人裝一體、戰訓一體”的轉型理念。

一次訓練中,突擊車武器站出現故障,教導員于林新現場帶領戰士搗鼓了4個小時,成功排障。專家感嘆:“沒想到教導員也懂維修技術!”

創新工作機制、精細化管理也是一營有效催生戰鬥力的“法寶”。

幾年來,官兵們圍繞新裝備性能、作戰對手、作戰環境等重點內容,推出“8個精細”考評標準,梳理形成了“統籌考慮、穩步推進、遵循規律、積極實踐、效益為先”的發展思路。

記者翻開官兵們人手一份的單兵戰備行動卡,針對作戰任務特點,上面不僅標注出動需要攜帶的物資情況,還標注戰備出動的多個行動步驟,真正實現了“打仗需要的一件不落,打仗不需要的一件不帶。”

苦幹是基礎,創新是羽翼。

轉型以來,該營在全軍第一個構建起裝備作戰試驗鑒定理論框架,圍繞“資訊力、打擊力、機動力、防護力、保障力”探索新裝備作戰效能,採集數據近7000條,提出400多條改進建議被上級機關採納,創新訓法、戰法、保法近20項,梳理10余條實戰化訓練經驗做法,均被上級借鑒推廣。

“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是一支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英雄集體,作為陸軍轉型改革的試點之一,作為先行者、拓荒人,我們在無經驗借鑒、無先例可循的條件下,接連克服多種困難,完成了多個首次,試出了裝備的極限,也試出了官兵的自信。”該旅政委劉士秋告訴中國網記者。

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著眼未來戰場步兵輕便化、多能化、模組化的特點,初步形成了奪點控要、滲透破襲、應急處突等多作戰能力,實現了傳統步兵營向新型作戰力量轉變的“鳳凰涅槃”。

中國陸軍“陸戰鐵拳”這樣鑄就!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