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在駐訓點展開實兵實彈演練。圖為步兵班快速前出。謝露瑩 攝
立足新裝備提升新效能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軍歌響徹禮堂,時任營長肖民從旅領導手中接過新型合成步兵營營旗,抽調全旅10余個專業的優秀技術骨幹充實該營,為改革試點做充足準備。
新型突擊車、新式偵察通信設備……看著“豪華”的新“傢夥什”列裝入庫,官兵們歡欣鼓舞。“靠‘兩條腿、一支槍’打仗的步兵營可算是‘鳥槍換炮’了。”戰士趙東升告訴中國網記者,新裝備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讓營裏的每一個人都“自信滿滿”。
可當看到數百份説明書、數萬個零部件,這些技術骨幹們還是産生了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炮班班長徐大鵬是原連隊的“一號觀察手”,抱著新式偵察設備,卻只能用“老一套”的偵察方法,第一次“亮相”便“鎩羽而歸”……
4年前,某新型火炮“亮相”演兵場。觀測目標、捕捉炸點、諸元計算一氣呵成,正當徐大鵬沾沾自喜時,目標區內一發發炮彈卻偏移了預定落點。
“火炮挪到了車上,思維還躺在車下!”“穿新鞋走老路,談何打贏?”觀摩專家團的話如重槌敲在了徐大鵬的心上——裝備更新要求戰法創新。
痛定思痛,徐大鵬帶領指揮班從觀測裝備到指揮系統,從賦予射向到諸元計算,對照新老裝備性能特點,一個個數據測、一組組數據比,梳理總結出6種創新方法,將準備時間縮短了70%。
班長張亞星清晰地記得,距離新裝備無人機配發不到一個月,他們就迎來了一次“實戰”——指控通信要素聯試聯調。
“前幾年,別人開玩笑,無人機班‘無人機’,是真‘無人’”,張亞星説,“無人機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説,真是一個空白領域,裝備比別人到得晚,也沒有任何教材。”
然而,對於未來戰爭,無人機當之無愧是一門利器,是戰場上的“上帝之眼”。預警探測、搜索跟蹤、地面捕獲……無人機不僅將前沿及縱深目標盡收“眼底”,也將為合成營戰場態勢研判提供有效保證。
2015年6月,該營無人機列裝43天即圓滿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偵察任務。任務結束後的講評會上,多位專家、工程師給予了無人機班的高度認可。
狙擊班是戰場上的尖刀,是尖刀上的尖仞。談及該營狙擊班組建時的情景,班長苗壯連聲感嘆:“這4年就是一年一個樣,一年更比一年好。”
接裝之初,既沒有教練員,也沒有考核標準,他們就對照説明書、諮詢廠家,學原理、研方法,跑到兄弟單位“蹭經驗”。苗壯和戰友們每天雷打不動負重五公里,瞄準姿勢一練就是幾個小時,他們在不同環境、不同天候、不同目標、不同距離上進行練習,總結探索出“縮小目標練精度,穿針引線礪金睛”的訓練方法。
去年秋天,在一場紅藍對抗演練中,狙擊班在15秒內,將藍軍指揮員一擊即中,一舉扭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