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營長宋恒哲在車內進行數據分析。楊再新 攝

探索新編制再創新佳績

“力量結構”“部隊編成”這兩個關鍵詞,既是中國陸軍改革轉型的精髓所在,也是當前部隊急需突破的難關。通俗的講,就是合成營要配多少官兵,配什麼裝備,人員如何編組、火器如何組網?

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一營跳出傳統步兵視野局限,放眼世界範圍向一流軍隊學習借鑒,實現了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的深刻轉變。

2015年11月,一場合成營山地進攻實兵實彈演練在這裡打響。

不按套路出牌,全程實兵實彈。淩晨4時03分,開局僅3分鐘,一份“敵情”通報就已經傳至營指揮“中帳”。

“東南方向發現敵機……”“啟動雷達搜索……”很快,螢幕上1架敵機顯露蹤跡,隱匿在叢林裏的防空導彈手蔣文功,屏氣凝神,跟蹤、鎖定、擊發……

“以往作戰,我們對空中目標只能望洋興嘆,現在不同了,這些原本看不見的空中來敵也得忌憚我們幾分!”營長宋恒哲回憶起這幾年的“勝仗”,露出了一個難得的“驕傲臉”。

那次演習,是該合成營試點轉型探索中的一次重要嘗試。前來觀摩的既有原來總部、軍區、集團軍的領導,也有院校教授和廠家專家。僅僅過去2個小時,步兵分隊、工兵分隊、反裝甲分隊三者配合默契,利用地形優勢,一舉殲滅機降之敵。

觀摩臺上,所有人員起立鼓掌,原總裝備部對其在“推進裝備發展、建設新型力量、裝備模式創新、作戰效能鑒定”四個方面給予褒獎。

4年來,一營幹的就是為全軍“建模示範”的事。他們積極汲取有益經驗,打破了傳統戰術單元編制模式,按新編制整合指控、通信、衛勤等力量。

與此同時,一營深入研究資訊主導與火力主戰的融合戰法,針對不同作戰形態,將打擊力量和各種偵察裝備相互配合使用,形成合成營山林地、寒區山地、夜間作戰等多套“迅猛”戰法。

春節前夕,一場紅藍實兵對抗演練舉行。當時“藍軍”已佔據地利優勢,佈下“天羅地網”。淩晨1時,該營接到指揮部命令,“6時前必須到達‘藍軍’腹地,配合主力發起總攻”。副營長陳晨率隊出征,悄然突防,直插“心臟”。

總結講評時,“藍軍”指揮員百思不得其解,這支“奇兵”究竟從何而來?陳晨淡然一笑:“見縫插針,利用封鎖空隙條件穿過去的……”空隙之處乃是冰雪路面,“藍軍”指揮員豎起大拇指。

合成營效率高、機動快,該營適應新體制下的快速機動能力,也常被兄弟部隊津津樂道。

不久前,上級調研組聽聞一營備戰工作有一套,還特意“不請自來”,實地考察檢驗一番。拉動前,調研組還把電閘給拉了。

半夜,一陣急促的戰鬥警報在營區響起。“按計劃執行!”接到命令後,官兵們迅速奔赴戰位,立即轉入備戰狀態。

車輛轟鳴,蓄勢待發。經檢查,全營物資一件不少,全部符合戰備要求。調研組組長給官兵們點了個讚,他説:“不愧是‘鐵拳’部隊,夠快、夠準、夠細。”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