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石墨烯+服飾 濟南聖泉集團依靠創新“點石成金”(組圖)

稿源時間:2017-09-12 10:32:06  文章來源:中國山東網  作者:姜瑞麗 責任編輯:高靜gaojing
【摘要】9月11日,“新動能 新發展——‘開放的山東’全媒體採訪活動”50余家中外媒體來到聖泉集團,立體考察這家民企的創新發展之路,了解民營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細胞的運轉現狀。

  11日上午,“新動能 新發展——‘開放的山東’全媒體採訪活動”走進濟南聖泉集團,參觀生物質石墨烯科技展廳。

濟南聖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向記者介紹生物質石墨烯服裝有關情況。

  有一則叫“點石成金”的故事,講的是某位仙人只要用手指一點,就能把石頭變成金子。石頭變成金子只是美好的神話,把廢棄物變成“黑金”卻是已經實現的現實,擁有一雙“神仙妙手”的是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泉集團”)。

  置身刁鎮放眼全球,一家民營企業的崛起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提起1979年,很多人腦海中會回想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想起剛剛拉開序幕的改革開放。

  殊不知,正是這一年,在齊魯大地上,“一代儒商”孟洛川的故里章丘刁鎮誕生了一家企業。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這家企業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長為擁有員工3700余名,總資産66億元的創新型企業集團,成為助推民族企業崛起的生力軍。

  9月11日,“新動能 新發展——‘開放的山東’全媒體採訪活動”50余家中外媒體來到聖泉集團,立體考察這家民企的創新發展之路,了解民營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細胞的運轉現狀。

  當你乘坐高鐵或者飛機去旅行,或者嚼著口香糖無所事事時,你或許不會知道,與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這些産品,可能就是用聖泉集團生産的原材料製造的。這家一度瀕臨破産的企業,如今正依靠“創新”,書寫著自己的傳奇。

  聖泉集團前身是章丘刁鎮糠醛廠,再往前,是濟南輕工化學品廠的一個車間。因各種原因一度瀕臨破産。1985年,當時任章丘縣鑄管廠廠長的唐一林被派到糠醛廠“救火”——這時累計虧損200多萬元的糠醛廠已奄奄一息。

  唐一林上任後,聖泉集團開始專注于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究開發與綜合利用。經過近40年的創新發展,聖泉集團在植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條對全球有示範意義的成功道路。如今,已實現植物秸稈半纖維素、木質素、纖維素全組分100%利用,1噸植物秸稈可生産出成1噸高附加值産品,真正將植物秸稈“變廢為寶”、“吃幹榨凈”。這家瀕臨破産的廠子在唐一林的手不僅起死回生,還成為業界的獨角獸,取得眾多傲人業績。

  了解到聖泉集團將毫不起眼的玉米芯變成了各種高附加值的産品,不少記者感嘆,這家企業仿佛擁有孫悟空七十二變神功,總是出其不意讓人驚訝。隨手拎出一些案例,便可佐證:

  聖泉集團與黑龍江大學利用植物秸稈纖維素聯合研發出全球熱點新材料——生物質石墨烯,國際首創,並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實現生物質石墨烯工業化生産與商業化應用;

  利用植物秸稈半纖維素生産木糖及L-阿拉伯糖,建有世界最大L-阿拉伯糖生産基地及亞洲最大木糖生産基地,産品暢銷國內外;

  利用植物秸稈木質素研發生産了瀝青乳化劑、染料分散劑、可降解塑膠袋/塑膠薄膜、木質素電池陰極膨脹劑、建築材料減水劑等産品,多種産品打破國外多年壟斷。

  聖泉集團每年推出的創新成果和專利不計其數,而這些創新成果的原材料只有一個,就是被農業和農民視為下腳料的玉米芯。不誇張地説,聖泉集團如變魔術般將小小的玉米芯變成了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産品,這些産品見證支撐著國家眾多高精尖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影響著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引領聖泉集團發展的“道”是什麼?在“道”生萬物的過程中,聖泉集團又如何把握前進的方向?

  對於記者們的好奇,董事長唐一林將答案濃縮為一句話:“創新是聖泉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創新就要承擔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不創新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每一次聖泉集團推出新産品,總是讓人驚訝于其創新的速度,殊不知,每一次創新成果背後,伴隨的是極大的壓力,以及對失敗的包容。

  “在企業,創新意味著真金白銀的投入,有時候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進去,換來的可能是失敗。”聖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説,人們天天挂在嘴邊的創新,真正做起來談何容易。對於一家民營企業而言,創新的艱難性不言而喻,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更是巨大的考驗,一不小心就撞得“頭破血流”。在他看來,聖泉之所以成功,除了對創新的鼓勵,更離不開對創新的包容。

  一個例子,可以管窺聖泉集團對創新的決心。

  幾年前,為了更充分利用纖維素,聖泉集團上了一個燃料乙醇項目,是和丹麥一家公司合作利用秸稈纖維素生産非糧燃料乙醇。結果,設備上來了,生産也沒問題,相關政策及市場卻變了,項目只能終止。整個項目前後投入5億多元,對於聖泉來説,顯然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在這種境況下,公司的審計部門給董事長唐一林寫了一封信,建議對該項目相關負責人給予降職。即使看著嶄新的設備在閒置著,心痛不已,自己“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唐一林還是堅決拒絕對相關負責人進行處罰。

  “如果沒有對失敗的包容,敢於承擔失敗的必要成本,今後誰還敢創新?”唐一林説,他得讓自己的員工相信,只要不是因為主觀上不認真、失職,而只是創新給公司造成損失,成本由公司來“買單”,“就是為了讓所有人有創新的意識,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出路。”

  “創新就要承擔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不創新”,滲透到聖泉集團生産、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

  多年來,聖泉集團堅持“創新在我心中”的理念,打造成了獨具特色的“立體創新模式”,將“自主創新”、“模倣創新”、“合作創新”有機結合形成“整合創新”,由此促成多個新産品的問世。

  創新的核心部門是科研部門,為鼓勵在科研中大膽創新、貢獻突出的員工,聖泉設立了由執行總裁牽頭的“創新再就業活動獎勵”委員會,項目獎金在1000元—10萬元,近五年來,已經累計發放獎金1000余萬元,使得科研人員真正重視創新,形成濃厚氛圍,讓創新成為聖泉發展的源頭活水。

  為完善科研管理機制、促使新項目成果儘快落地、佔領行業制高點,聖泉集團2014年推出了“科研成果賒買制”,這一制度允許新上項目研發前期所有費用全部從公司支取、單獨記賬,包括人員提前預支的獎金、福利、實驗室的水電暖、設備折舊費等,到項目研發成功,拿出成果並量産後,再與公司進行收益分配。此舉讓員工共用發展成果,將科研人員與企業命運有效捆綁,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

  人才是創新的引擎,聖泉堅持“用五湖四海的人幹五湖四海的事”的人才理念,打造多元化科研平臺,構築立體化人才體系。建有目前全國同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下設十個專業研究所一個研究院、擁有科研人員近400名;引進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山東省院士工作站;與中科院、黑龍家大學等1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組建了擁有近30位世界級專家的國際團隊……這些數據的背後,折射的正是聖泉對於創新的執著和堅持。

  這份堅持從另一組數據中也能看到,每年投入約1.5億元科研經費,促進科研創新,用創新帶動發展;承擔了“國家強基工程”等國家級重點項目10余項、省級重點項目30余項;累計申報國際、國家專利800余項;主持起草標準35項,國家標準21項,行業標準13項,地方標準1項,創新成果顯著。

  “石墨烯+”時代,改變世界的不只是科技

  創新,創新,我們幾乎天天挂在嘴邊,卻忽略了它的真正含義是創造新的需求,而一旦有了需求,經濟就能衝破霧霾,找到新的增長點。對於企業而言,依靠創新的力量來帶動需求的齒輪,讓整個機器轟鳴運轉起來,其中的奧秘在哪?

  聖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説,30多年來,聖泉著重突出新材料的戰略地位,專注研究和開發産品性能,將原材料和各種添加物混合,不斷調整和改進新的性能。就是這樣,經過7年反覆試驗研製,聖泉集團成功地從玉米芯秸稈中提煉出生物質石墨烯。

  早在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地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石墨烯可單獨存在,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很多人並不了解石墨烯是一種什麼物質,實際上石墨烯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只是難以剝離出單層結構。石墨烯一層層疊起來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約包含300萬層石墨烯。鉛筆在紙上輕輕劃過,留下的痕跡就可能是幾層石墨烯。由於具備十分良好的強度、柔韌、導電、導熱、光學特性,石墨烯在物理學、材料學、電子資訊、電腦、航空航太等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作為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奈米材料,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學家甚至預言石墨烯將“徹底改變21世紀”,極有可能掀起一場席捲全球的顛覆性新技術新産業革命。

  這麼一種高精尖的物質,這麼前沿的技術,是如何在一家民營企業開出産業之花的呢?

  置身於聖泉集團生物質石墨烯科技展廳,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很難從眼前這些其貌不揚的展品中看出什麼名堂,無論是上游的石墨烯母粒、石墨烯改性纖維等材料,還是下游的石墨烯材料製成的內衣、抑菌襪、內暖絨被等各類服飾和健康家居,外觀上與其他的産品相比並無特別之處,卻具有眾多普通服飾産品沒有的性能。

  將石墨烯應用於服裝領域,正是聖泉集團的一項首創。石墨烯應用到服裝上後,服裝開始有了很多新性能。記者了解到,聖泉集團石墨烯內暖纖維産品經武漢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所、山東省纖維檢驗局等多家權威機構檢測顯示,具有遠紅外、持久抑菌、防紫外、抗靜電、吸濕透氣等特性。

  聖泉集團功能纖維及應用研究所所長王雙成博士2015年被引進到聖泉,負責帶領團隊研發生物質石墨烯改性纖維等産品,與黑龍江大學、青島大學、東華大學等合作,經過反覆實驗,最終首創性地將生物質石墨烯材料與多種纖維(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錦綸、滌綸、晴綸、丙綸、氨綸、維尼綸等)複合並成功實現均勻分散,並首次實現生物質石墨烯材料的成果轉化和石墨烯纖維製品的商業化。

  聖泉打造出的具有多功能性的內暖纖維、內暖絨、內暖烯孔三大系列新材料、100余個終端新産品,申報專利200余項,産業佈局日益完善,將對我國化纖、紡織和服裝等諸多産業産生聯動影響,使傳統動能煥發新生機,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樣本。

  王雙成説,近年來石墨烯研究在全球持續升溫,其應用多為高精尖方向,如晶片、螢幕等高端電子製造業,聖泉走的是一條更加接地氣的路線,把石墨烯加入紡織品裏,應用到和每一個老百姓都有關係的服裝領域。

  反其道行之,並非易事,甚至一度為聖泉招致質疑和嘲笑。對於這些負能量,聖泉選擇一笑而過,他們深知石墨烯的重大意義,於是就像孫悟空那樣,拿過創新這根“金箍棒”在地上畫一個圈,把一切質疑和嘲笑擋在圈外。

  “中國最缺少顛覆性技術,而顛覆性技術一旦攻克難關,應用到民生領域,或將帶來顛覆性的價值回報。”唐一林説,聖泉集團克服各種困難,在國際上首先製備出石墨烯改性纖維,將生物質石墨烯首先應用於紡織服裝領域,很有可能顛覆人們對於傳統服裝功能的定義。

  聖泉集團對生物質石墨烯改性纖維的研發成果,為石墨烯改性纖維贏得了社會的關注。8月17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公佈了《關於支援籌建中國石墨烯改性纖維及應用開發産業發展聯盟的函》,支援聖泉集團牽頭,聯合産業鏈上相關單位,採取“一條龍”模式,協同突破制約應用和推廣的“瓶頸”,做大做優做強石墨烯改性纖維及應用開發。唐一林告訴記者,聯盟將於近期宣告成立。

  唐一林不無感慨地説,科技創新不易,跨界融合更難,這項創新成果——生物質石墨烯一頭牽著農業,一頭連著紡織服裝業,中間還有若干個傳統行業,一旦獲得廣泛應用,對國家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或將産生巨大變革。 (記者 姜瑞麗 攝影 王承忠)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