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不斷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
前不久,補天新材料公司與山東理工大學簽訂協議,以5億元獲得該校研發的新型聚氨酯化學發泡劑20年專利獨佔許可使用權,刷新了山東省單項成果轉讓紀錄,這項成果解決了發泡劑含有氟氯元素、破壞臭氧層的世界性難題。
山東理工大學淄博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學真表示:“確實是對人類、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包括它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都是非常大的。”
這種新型發泡劑是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團隊歷時十年研發成功的,並在四年前完成了中試。然而,它卻成了畢教授的一塊心病。
畢玉隧坦言:“千萬別讓別人竊取了成果,一直不敢申報,因為申報的時候你就需要説出化合物結構、分子組成、怎麼製作,就擔心被人家知道了。”
之所以如此擔心,是因為之前實驗室18台電腦硬碟曾被盜竊一空,而國外公司也頻頻前來諮詢,稍有不慎前功盡棄。科研人員的憂慮,也正是山東創新智慧財産權保護機制著力解決的問題。經過多方調研,國家、省市智慧財産權部門決定聯合對這一成果實施微觀專利導航,這也是我國首次對單一成果用這種方式進行保護。
淄博市智慧財産權局副局長胡慶乙向記者介紹説:“一個是研究他這個成果是什麼性質的,再一個就是給他佈局方案,第三個就是寫這個核心專利,直接由高級團隊給他寫。”
經專家組嚴格審查和國內外檢索後,確認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是近幾十年來化學領域重大原始創新成果。2016年,成功申報4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並獲得美國化學會確認,註冊為新物質,從而構建起完整的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
山東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田立超告訴記者:“結論是革命性和顛覆性的,這樣我們就心中有數了,這樣我們在進行成果轉化的時候,心中底氣也足了。”
經過嚴密的專利保護後,從實驗室到車間這最後一公里很快被打通。眼下年産10萬噸的生産線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年底投産。
據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介紹:“企業放下了包袱,積極地和我們來進行洽談,簽訂了協議。”
補天新材料公司總經理謝連中表示:“市場太大了,所以説將來以後效益這一塊,應該是一點問題沒有。”
專利保護讓畢玉隧去了心病,收益分配更給他以信心。從2015年開始,山東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三權”下放,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職務發明成果轉化收益按不少於70%、不超出95%的比例獎勵科研團隊。這次5億元的轉讓收益,山東理工大學決定拿出80%給予畢玉隧團隊,進一步激發創新動力。
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告訴記者:“5個多億的收入,將有4個億歸畢教授和他的團隊支配,學校不進行任何干預。”
體制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加速。今年一季度,全省共登記技術合同3398項,成交金額63.25億元,同比增長63.19%。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