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銀行還是第五大"問題" 博弈郵政儲蓄銀行

不解決好市場定位等難點的話,第五大銀行很可能成為第五大“問題”

在1月19日召開的銀監會2005年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2005年銀監會將根據國務院關於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同步推出郵政儲蓄改革,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並將其依法納入銀行監管體系。一時間,“郵政儲蓄將改組為第五大銀行”的話題不脛而走。

不過,國家郵政儲匯局對此事有所保留。國家郵政儲匯局負責對外宣傳的劉寧很坦率地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如果按目前的政策,與商業銀行平起平坐的話,郵政儲蓄沒有任何優勢。就算網點多,地域廣也是建立在郵政儲蓄的低成本運作上,如果按銀行的標準核算,根本不算優勢”;如要參與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最終還要看給什麼政策”。

而在改制的具體時間表上,雙方的歧見似乎更深。

郵政儲蓄的“兩宗罪”

郵政儲蓄資金的增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同意在郵政系統內設立郵政儲匯局,給予利率傾斜政策,從社會上吸收存款,“只存不貸”。初衷是回籠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沒想到七八年以後,郵政儲蓄就成為央行沉重的包袱。

短短十幾年,郵政儲蓄就成為僅次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五吸儲大戶。到2004年6月末,郵政儲蓄存款餘額突破1萬億元,市場佔有率高達8.99%。

而郵政儲蓄資金的運用,在2003年8月以前,是全額轉存中央銀行,享受4.131%的高利率,當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存利率僅為1.89%。

2003年8月以後郵政儲蓄的新增存款轉存利率才下調至1.89%,郵政儲蓄被迫走向市場,資金主要使用方向為銀行間同業拆借、債券市場運作和商業銀行的大額協議存款。不過之前郵政儲蓄在中央銀行的原有存款仍按4.131%計息。

談到郵政儲蓄存款迅速擴張的原因,上海銀行發展研究部的張吉光認為,由於郵政儲蓄網點遍佈全國大小城鄉,自然地佔領了競爭較弱的農村市場,而農村外出人員的匯兌資金滯留也促進了郵政儲蓄業務的紅火,有些地方甚至採取延期兌付匯兌資金,擅自轉存等方式將個人匯兌款項轉化為存款;不過郵政存款膨脹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利率傾斜政策導致的強勁利益驅動機制。

這种經營模式導致了業界對郵政儲蓄“兩宗罪”的批判:一宗罪是它加重了財政負擔,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央財政每年需要支付300億利息給郵政儲蓄;另一宗罪則是造成農村資金倒流回城市,影響了農村經濟的正常發展。在兩宗罪的背後,則是郵政儲蓄不惜一切手段地爭搶存款。

矛盾的時間表

作為金融機構,郵政儲蓄自然應在銀監會的監管之下。不過,銀行監管部門並無權力檢查郵政部門的賬務,而郵政業務與郵政儲蓄業務恰恰實行的是財務統一,因此銀監會事實上無法監管郵政儲蓄,在很多問題上處於束手無策的境地。

因此,郵政儲蓄改革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郵政儲蓄和郵政業務的分離。

2004年5月,銀監會下發“關於印發《郵政儲蓄機構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明確規定:“郵政儲蓄機構應比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進行相應財務設置,實施郵政儲蓄與郵政財務分開,分賬經營,獨立核算。”

在2005年銀監會工作會議上,劉明康提及當年工作任務時再次重申這一要求。

然而郵政主輔分離工作何時才能完成,並不是由銀監會説了算。儘管前期曾有人提過,這一進程可在一年內實現,但根據國家郵政總局局長劉安東在全國郵政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2005年六項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積極推進主輔分離工作,爭取用 3-5年時間完成這項工作。”

大相徑庭的時間表,“分家”到底難在哪?一位郵局的工作人員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你到郵政網點去看看就知道了。這麼多年,人,財,物,營業場所全是在一起的,怎麼分。分家之後,前期投入的成本如何核算,這些網點怎麼估價?”

這種説法雖有一定道理,不過操作層面的困難總還容易解決,恐怕郵政局最為擔心的是分家後失去對郵政儲蓄這一“奶牛”的控制權。畢竟郵政儲蓄的收入已經佔到郵政總收入的39%,利潤則更高。

由於央行與國家郵政總局在利益上的衝突,對郵政儲蓄改革的“操盤”已更多地從央行和銀監會轉到國家發改委。

張吉光分析,儲匯局是希望保持現有框架,而不是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因為在郵政與電信分家之後,郵政儲蓄事實上已經成為財政對郵政業務的補貼。

事情陷入了怪圈,郵政系統考慮到沒有郵政儲蓄的補貼,生存都成問題,因此不願意放手。央行是堅決要求郵政儲蓄獨立,參與市場競爭。改革的最終,郵政儲蓄的歸屬成為焦點。對這個問題劉寧説:“無論如何,郵政儲蓄不會脫離郵政系統。”

張吉光分析預測,最終的方案有可能是先成立由郵政局控股的郵政儲蓄銀行,或者國家參股,這是郵政局最能接受的方案,然後慢慢引起其他股東,發展成為一個股份制商業銀行。

不管結果如何,改革的路還很遠,多方利益的糾葛,不是一家能夠決定的。正如銀監會一人士所説,郵政儲蓄改革被納入銀監會2005年工作計劃,但這並不意味著郵政儲蓄銀行能立馬組建起來。

第五大銀行還是第五大“問題”?

從中國目前的銀行格局來看,已經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業商業(合作)銀行、外資銀行“五分天下”的局面,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後必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而在央行高利率的照顧下,長久以來。郵政儲蓄幾乎不需要任何財技,就可穩獲其中的鉅額利差收益。儘管從2003年8月以來的郵政儲蓄新增存款開始自主運營,但在資金準入和業務準入方面放開得不多,郵政儲蓄的資金運用技術不可能得到全面鍛鍊和提高。

國家郵政儲匯局的劉寧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目前郵政儲蓄主要運用於大額協議存款,與很多商業銀行都簽訂了協議。上海儲匯局的張科長透露,郵儲資金運用統一歸國家儲匯局進行,各地方儲匯分局只負責聯繫推薦,這樣有利於風險的控制。

然而關於資金運用的效率,沒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由於核算方面的問題,外界無法看到郵政儲蓄試水市場運作的成績單。

在銀監會工作會議上,劉明康還表示,設立郵儲銀行前,要“完成郵政儲蓄資金運用政策,進一步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然而,無論郵儲資金進行何種投資,其收益風險都將遠遠大於當年轉存央行的風險,要把渠道轉化為營利還需要有高超的資金運作技術。

在溫室裏成長的郵政儲蓄能否在銀行競爭中站穩,很多人提出質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認為,從郵政儲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郵政儲蓄部門根本不具備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一旦開展零售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應定位於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只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調控經濟的需要選擇資産運用方向,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

上海銀行發展研究部張吉光則通過分析郵政儲蓄銀行的比較優勢,提出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優勢和網路覆蓋優勢,走“城市批發+農村零售+中間業務”的道路。

無論如何,市場定位成為郵政儲蓄銀行成立的又一難點,不解決好的話,第五大銀行很可能成為第五大“問題”,而且是比其他四大國有銀行還要嚴重的“問題”。(《瞭望東方週刊》供稿 張偉靖)

中國網 2005年2月1日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組建 將成我國第五大銀行
張吉光:尋找郵政儲蓄核心競爭力
郵政體改方案懸念叢生 郵政儲蓄何去何從
郵政體制改革預案擬定 郵政儲蓄將“自立門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