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體制改革預案擬定 郵政儲蓄將“自立門戶”

記者日前從參與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定稿的專家處獲悉,郵政體制改革的討論稿已定,郵政儲蓄改革已箭在弦上。

討論方案充分肯定和保留利用郵政儲蓄網路吸儲功能,實行財務分賬核算,改變目前郵政儲蓄資金全額轉存中央銀行模式,在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監督下,逐步推動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郵政儲蓄資金。

郵儲資金“當家做主”

根據方案,以2004年8月1日為界,郵政儲蓄在央行的原有轉存款在2004年8月1日前維持現行政策不變,仍按目前4.131%的轉存款利率付息,同時郵政儲蓄新增存款由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

自2004年8月1日起,郵政儲蓄在中央銀行的原有存款分5年逐步轉出:第一年為10%;第二年為15%;第三年為20%;第四年為25%;第五年為30%,未轉出部分仍按當前利率付息。從以上規定看出,針對巨大的郵政儲蓄資金出路,放開的力度也是在逐步加大的。通過調整郵政儲蓄資金運用結構,隨著其他業務的展開,逐步減少向中央銀行的轉存款,提高郵儲資金的使用效率。

郵政儲蓄資金一直是郵政儲蓄改革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1986年,當時設立郵政儲蓄的初衷在於通過郵政系統回籠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但人民銀行沒想到,郵政儲蓄就成了其以後的沉重包袱。

這其中關鍵在於郵政儲蓄的經營模式特殊———“只存不貸吃利差”。根據政策,郵政從社會上吸收存款,然後轉存到人民銀行,由於人民銀行所付利息的利率高於儲蓄利率,郵政幾乎不需要任何財技,就可穩獲其中的鉅額利差收益。

同意郵政儲蓄新增存款由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不再上存人民銀行後,郵政儲蓄利用其在農村的完備網路,對其他金融機構有著不小的吸引力。目前,郵政儲蓄已成了各家銀行爭相“籠絡”的新夥伴,緣于郵政儲蓄資金出路的變化。

近日,中信實業銀行武漢分行與湖北省郵政儲匯局簽訂全面合作協議,涉及銀行卡、貸款、匯兌等多項業務。據悉不久前,民生銀行也與郵政儲蓄合作,郵政儲戶在該行能辦理質押貸款。

郵儲銀行“持家”不易

方案明確規定,在條件成熟時,將成立由中國郵政控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監管和調控,實現金融業務規範化經營,允許郵政儲蓄銀行與國內外金融機構合資合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郵政儲蓄體制改革研究”課題組在此前曾提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不應當是一個普通的商業銀行,而應定性於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以及郵政儲蓄銀行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只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調控經濟的需要選擇資産運用方向,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

而方案對郵儲資金的實際定位基本是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資金自主運用後,允許郵政儲蓄參與銀行間市場債券買賣;辦理中資銀行、農村信用社大額協議存款;與政策性銀行合作,開展部分中間業務;開辦農村地區小額質押貸款業務試點。自2004年8月1日起,經批准,允許郵政儲蓄在原有業務基礎上,逐步開展基金投資、個人質押貸款、同業拆借、外匯存款、票據、對公結算等業務,擴大經營範圍等等。

現在,手握8400多億元存款的郵政儲蓄,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尋找最佳的投資渠道,確保一定的收益。然而,無論今後郵儲資金進行何種投資,其收益風險都將遠遠大於當年轉存人民銀行的風險。所以,改革任重而道遠,坐享其成的免費大餐將成為遙遠的過去。對於郵政來説,除了要考慮收益外,另外由於郵政儲蓄的資金大部分來自農村,如何在投資方面支援農村發展也是一個從宏觀上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郵政儲蓄投資渠道的增加,從一定程度上能化解投資的風險,不過要把投資渠道轉化為營利,這中間還需要有高超的資金運作技術。有關人士認為,從經營的範圍來看,郵政未來的發展是商業銀行,在眾多商業銀行雷同的業務中,郵政儲蓄要想後來者居上,爭得一席之地,需要的是出奇制勝的招數。

連結

郵政儲蓄資金一直是郵政儲蓄改革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1986年,中央設立郵政儲蓄,其初衷在於通過郵政系統回籠貨幣,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此後,每年付給郵政儲蓄的利息成了央行的沉重包袱。近年郵儲從農村“抽血”現象成為研究農業的專家和各商業銀行激烈抨擊的對象。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出臺。4月28日,國家郵政局掛牌。12月,郵政、電信“分灶吃飯”,郵政獨立運作體制形成。但郵政還延續了過去的性質:仍既像企業又像政府。因此開始進行政企分開的改革。

2004年初傳出消息,郵政改革方案的“操盤”由央行轉至發改委,郵政儲蓄改革成為郵政體制改革最受關注的焦點。(文/趙榮果)

《中國經營報》2004年2月28日


招商銀行與郵政儲蓄合作
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人行發佈:郵政儲蓄轉存款利率下降
成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 郵政儲蓄實現商業化
央行與郵政總局意見不一 郵政儲蓄銀行胎死腹中
“只存不貸”談何經營?郵政儲蓄遭制度瓶頸
郵政儲蓄髮展快 引發監管新問題
豫魯浙三省郵政儲蓄異常增長現象調查
央行清理違規郵政儲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