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組建 將成我國第五大銀行

歷經四年“紙上談兵”的痛苦歷程,中國金融監管的龍頭老大銀監會終於將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一事提上日程。1月19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其2005年工作計劃中提到,“今年,銀監會將根據國務院關於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並將其納入銀行監管體系”。短短幾十字,實則表明中國金融界已開始醞釀一場具歷史意義的變革。

銀監會首先破題

上週五,銀監會結束了2005年工作會議。在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銀監會將推進郵政儲蓄改革,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並將其依法納入銀行監管體系。這番話勾勒出未來郵政儲蓄銀行的美好前景。

在此後的會議簡報中也提到,新的一年裏,要“抓緊實施郵政儲蓄體制改革”。這是郵政儲蓄銀行熱議七八年後得到的首次明確表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央行就曾制定出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方案,並上報國務院,但至今沒有結果。

郵政儲蓄已演變成為國家執行金融政策的一大包袱。1986年,我國設立郵政儲蓄,長期只吸儲,不貸款,吸收到的社會存款均轉存到央行,由後者支付高於儲蓄利率的利息,郵政坐收利差收益。

信産部也已表態

事實上,郵政儲蓄系統的改革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去年12月,原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在一個國際論壇上明確表態,郵政儲蓄存款要進入市場。從2003年9月開始,中國人民銀行要求: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中國人民銀行的部分,年利率降低為1.89%,郵政儲蓄不再享有利差收益。與此同時,郵政儲蓄機構獲准自主運用郵儲資金,進入銀行間市場。

目前,除銀監會最近作出明確表態外,記者還獲悉,資訊産業部已經研究了銀監會上報國務院的《關於加快成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請示》研究,並與國家郵政局溝通後,向銀監會提出了正式意見。

郵政儲蓄已佔1/10

面對市場化的壓力,在過去的一年裏,郵政儲蓄資金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呈現爆發性活躍。國家郵政儲匯局在該市場的結算量接近1700億元,幾乎是2003年的4倍。在進入該市場的千余家機構中,國家郵政儲匯局的排名高居第28位。

與此同時,郵政儲蓄的“雪球”越滾越大。國家郵政局內部的統計數字顯示,到2004年年底,全國郵政儲蓄共有3.2萬個郵儲網點、2.6億個賬戶、郵政綠卡7000萬張,儲蓄餘額達1.07萬億元,佔全國儲蓄餘額的近十分之一。

然而,郵政儲蓄機構的定位與監管的不明確依然束縛其進一步改革與發展。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國家郵政局和資訊産業部對該問題均有發言權。去年上半年,業界盛傳郵政儲蓄銀行即將仿傚德國的模式從郵政中分離出來,有望改製成類似于商業銀行的金融機構,但至今仍無動靜。

組建郵儲銀行

劉明康在其2005年工作計劃中對郵政儲蓄銀行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他介紹説,與之前只存不貸的郵政儲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應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只有這樣,才能把從農村地區吸收的資金以貸款形式發放到農村,在農村等相對貧困地區形成合理的資金流,激活當地經濟。但劉明康未對郵政儲蓄銀行的具體成立時間做明確表述。據介紹,目前郵政儲蓄系統擁有3.15萬家分支機構和2.5億儲戶。持有的存款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佔儲蓄總額9%以上,郵政儲蓄銀行一旦成立,將成為僅次於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後的第五大銀行。

劉明康表示,郵政儲蓄應與郵政業務實行分賬核算。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表態實則是銀監會在落實對郵政儲蓄的監管。因為此前,銀行監管部門無權檢查郵政部門的賬務,而郵政業務與郵政儲蓄業務恰恰實行的是財務統一。一旦發生借郵政儲蓄之名,行高息攬儲之實,以及支付過高代辦費用、佔用匯兌資金等違規行為,銀行監管部門根本就束手無策。

央行曾力推重組

就銀監會計劃2005年成立郵儲銀行一事,記者致電國家郵政局高層,這位高層對此事沒有表明態度。

但郵政內部人士私下裏向記者透露,早在四年前,央行就向國務院遞交了成立郵儲銀行的申請,四年來,“成立郵儲銀行”一直懸而未決,國務院和發改委一直密切關注郵儲改革,但由於郵儲從郵政主業中剝離對整個郵政的影響巨大(郵儲佔到郵政收益的30%左右),郵儲銀行成立後,郵政如何生存,是否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包袱是決策層遲遲沒有推進郵儲改革步伐的原因,所以此次來自央行計劃“成立郵儲銀行”的消息並不是銀監會和央行單方面就能促成的,來自郵政力保郵儲不分離的力量依然強勁,郵儲銀行能否成立最終要看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的決定。

內部未雨綢繆

據國家郵政局內部人士分析,郵儲從郵政剝離出來對郵政帶來的負面作用開始逐漸削弱。

一是對整個郵政主業的影響,這可以通過郵政控股郵儲銀行的方式解決;二是郵儲固定資産的剝離不清,這一點已經經過四年的磨合,剝離的困難已經不突出,尤其是2004年,郵政逐步將郵儲和郵政主業實行分賬核算後,郵儲與郵政資金糾纏不清的問題被削弱,利益明晰起來;三是郵儲職工的金融知識匱乏,可以通過引進人才和進行金融知識培訓來解決。

而且,由於“成立郵儲銀行”是大勢所趨,在央行“成立郵儲銀行”喊了四年的磨合期中,郵政始終尋找著郵儲的生存出路,也沒有停止過“穩健改革”的步伐。四年當中,郵儲首先面臨的是2003年8月,央行打破了郵儲的“包養”政策,將央行給郵儲的高存款利率下調到比老百姓存款的一年期利率還低,郵儲當年因此減少了45%左右的收入。在此困境下,郵政開闢了三大資金自主運用渠道,先自己攬儲再以“批發銀行”的角色給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國內商業銀行之間進行協議存款,同時以承銷商的角色涉足國債和金融債市場,進行銀行間債券交易;在郵儲櫃檯大力開拓中間代理業務達幾十種,成為保險、基金、養老金的代理商,為今後可能到來的“郵儲銀行成立”後的原郵儲營業點尋找利潤增長點。郵政也及時進行著郵儲人員的金融知識培訓,做著兩手準備。(消息來源:北京晨報、京華時報)

中國網綜合消息 2005年1月25日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獲准開辦人民幣理財業務
郵政體制改革取得突破 銀監會組建郵政儲蓄銀行
“5840億”:凸顯中國銀行業監管能力與信心
中國擬改革郵政儲蓄系統 第五大銀行將産生
劉明康: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推進銀行業改革
劉明康:我國銀行業監管發生五方面重大轉變
中國確定今後3年銀行監管主要目標
銀監會:中國銀行金融機構總資産31萬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