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裁軍20萬 精兵為軍事變革的必由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21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而言,這也是實現從機械化向資訊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軍委江主席站在時代高度,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果斷作出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戰略決策,強調“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不久前,江主席鄭重宣告:在“九五”期間裁減軍隊員額50萬的基礎上,2005年前我軍再裁減員額20萬,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我軍“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堅定決心。

軍事變革的最終成果,是在精兵之路上邁出新步伐

軍事變革的歷史,實際上也是一部軍隊越來越精幹、結構越來越合理的發展史。縱觀世界歷次成功的軍事變革,無不是以新的武器應用為契機,進而導致軍隊數量規模和體制編制發生劇變,使不同歷史時期軍隊戰鬥力形態呈現出質的飛躍。

冷兵器戰爭是與農業社會時代相適應的。最初的軍隊戰鬥力形態,是由人的體能和冷兵器的結合轉化為殺傷力。伴隨著農業革命,技術進步使兵器從狩獵和農業工具中分離出來,戰爭趨向專門化和職能化。那時雖然尚未出現“精兵”一詞,但並非強調養兵數量越多越好,而是限定軍隊數額建制,力求人與兵器技術緊密結合,産生最佳的攻防效果。從那時起,“兵貴精而不貴多”即被奉為兵家強軍制勝的法典。

以火器發展為標誌的軍事革命,將人類帶入熱兵器時代,戰爭樣式開始發生徹底改變。化學能、機械能依託合理的軍隊編成轉化為強大的火力和機動力,對軍隊作戰能力的評估,常常用熱能的擁有量及其釋放量來表示。那時,軍隊數量與武器裝備的地位同等重要。到二戰結束時,美國與前蘇聯的總兵力均達到上千萬人。冷戰時期,各大國也一直維持著數額巨大的常備軍。“兵少不足衛,兵多不勝養”,“養兵”與“用兵”的矛盾在這一歷史階段表現得尤其突出。這是因為,軍隊品質要求越高,“養兵”的壓力也就越大。由於“不勝養”,兩個超級大國,一個被拖垮了,一個被拖“瘦”了。品質與數量二者的矛盾,逼迫人們尋找新的建軍模式。冷戰格局的解體,大大緩解了“養軍”的壓力,但世界各軍事大國真正開始大刀闊斧地裁減軍隊,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新軍事變革之後。

一場以資訊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為軍隊建設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歷史條件。電子、電腦、資訊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造就了除火力、機動力之外的更為重要的智力和結構力的嶄新能力,它的直接後果就是迅速引起了軍隊構成的革命性變化。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地位移位,勝負不再僅取決於軍隊數量的多寡、火力與機動力的強弱,而主要取決於軍隊資訊化水準的高低以及由此而來的“結構威力”的大小。少量的資訊化作戰平臺已可以取得大量的機械化作戰平臺所能達到的作戰效果,小規模資訊化戰術分隊甚至具有了與龐大的機械化作戰集群相當的作戰能力。據估算,美軍現在一個裝甲師的作戰能力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個坦克軍,一支同等規模的機械化部隊改裝成“數字化” 部隊後,戰鬥力可以提高3倍以上。近期幾場局部戰爭深刻表明,軍隊的數量和規模優勢,已難以彌補武器裝備上的品質劣勢,戰爭目標的實現,越來越依靠建立在資訊化武器裝備基礎上的綜合作戰能力。

軍事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在加速軍隊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武器裝備的研製、採購、維修等費用成幾何級數上升,加劇世界各國軍費供給與分配的矛盾。傳統型軍隊,往往由於數量過多,人頭費佔軍費比重過大,嚴重制約著更新武器裝備的投入,其戰鬥力與新型軍隊相比形成了明顯的“代差”。“兵多不勝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各國軍隊的共識。

對於多數國家來説,當前出現的重大戰略轉型期,要求軍隊重新選擇發展模式。許多國家軍隊先後摒棄了“數量取勝”的傳統信條,壓縮規模,提高品質,加大改革力度,加速軍隊轉型。如美國提出建立“全能部隊”,俄羅斯提出建立 “足夠防禦”的軍事力量,日本提出建立“合理、高效、精幹”的軍隊。美軍已將總員額減少到137萬人,俄羅斯軍隊減少到116萬人,法軍減少到40萬人,英軍減少到23萬人……預計在未來10年至20年內,美俄兩國的軍隊有可能分別壓縮至 100萬-120萬以內,而英、法、德、日等國軍隊則可能維持在20萬-30萬之間。

走精兵之路,是我黨三代領導集體長期以來堅持的軍隊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我軍建設一以貫之的方針。即使在最困難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也高度重視“精兵簡政”。建國以來,我軍大的精簡整編已經進行了若干次,特別是20 世紀80年代中期戰略轉變以來,我軍在精兵之路上不斷邁出新步伐。今天,為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實現我軍品質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我軍再次開始裁軍。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乘勢發展,使我軍“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加速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而緊迫的歷史課題。

精兵之路既重視減少軍隊數量,更注重優化軍隊結構

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個‘精’字。精,既是對‘量’的要求,更是對‘質’的要求。”“要緊緊圍繞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這個總目標,朝著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指揮靈便的方向努力”,“要把重點放在結構調整和指揮體制改革上”。

強化系統功能必先優化其結構。不同的戰爭形態需要不同組織結構的軍隊,戰爭形態以及戰鬥力構成要素的不斷發展,要求軍隊組織結構必鬚髮生相應的變化。

所謂精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單純減少軍隊數量,減少軍隊數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軍隊品質,而決定品質的首先是結構。所以,精兵還包括把減少軍隊數量與提高官兵素質有機結合,把減少軍隊數量與完善體制編制有機結合。在減少數量的同時,更應當重視調整結構、優化組合、理順關係,最終完成從機械化軍隊向資訊化軍隊的跨越。從這個意義上説,壓縮軍隊規模一方面是縮編減員,另一方面是通過縮減使軍隊各組成部分的比例關係更加合理,各部分的結合更加緊密。如精簡領率機關,提高軍兵種技術含量較高部隊的比例,建立新的武器裝備管理體系和三軍一體化聯勤保障體系,等等。顯然,比數量更重要的是結構,正如江主席指出的,體制編制科學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納高科技發展的成果,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領導、指揮和管理效率,優化整個軍隊的系統功能,實現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所以,要“下決心收縮攤子,切實解決好結構調整問題”。

軍隊體制結構具有相對穩定性,通常滯後於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人員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由於觀念上的原因,更增加了消除結構障礙的難度。“傳統巨大張力的背後是一種歷史的慣性力”,和平時期,軍隊結構調整改革有比較好的條件和環境,但遠離戰爭,又往往容易使人們安於現狀,對已經存在的軍事變革的客觀需求和可能性缺乏敏感性與主動性,變革的阻力常常大於變革的動力。不少國家軍隊因此而多次喪失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結果,導致“結構病”越積越重,雖然數量沒有增加甚至可能減少,但卻與精兵的目標拉大了距離。

未來戰爭,戰場形態更多地表現為以精確打擊為主的非接觸、非線式作戰,鬥爭焦點是爭奪制資訊權,基本形式是體系間的對抗,作戰樣式是包括陸、海、空、天、電的聯合作戰,這些都對我軍體制結構帶來了嚴峻挑戰。我軍總體上還處於機械化半機械化狀態,軍隊結構帶有明顯的“陸戰型”特徵,如果不適時轉型,很難打贏未來資訊化戰爭。

隨著我軍對精兵之路的理解不斷深化,我軍歷次精簡整編都注重在減少數量的同時,把重心放在解決好結構性弊端和矛盾上。我軍經過若干次大的精簡整編,體制結構得到了優化,“靠效能而不是靠數量取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當然,結構調整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會一勞永逸。目前,還有一些不盡合理的地方,如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和聯勤保障體制如何協調;作戰部隊的合成程度如何進一步提高;政策制度如何配套完善……這些制約我軍加速精兵建設的深層次問題,還有待於我們在變革實踐中摸索規律、積累經驗,用加大變革力度的方法去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國情、軍情,要求我們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結構特徵。西方國家大多走的是以技術突破牽引軍隊結構調整的路子,這為我們提供了借鑒。但是,我軍結構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國家軍隊的模式。我軍與西方國家軍隊的起點和條件截然不同,技術水準上人高我低,發展態勢上人先我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探索投入更少、效益更高的精兵之路,扎紮實實地解決保障性、服務性機構偏多、“頭重腳輕尾巴長”等問題。同時,我國國土面積遼闊,陸海疆漫長,周邊安全形勢複雜,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任務艱巨,這就要求軍隊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規模,這也是軍隊結構調整不容忽略的因素。

貫徹精兵思想必須結合新的歷史任務,把握關鍵性問題

今天,我軍精兵建設是在從機械化向資訊化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我們既要跨越機械化建設的某些階段,又要縮短資訊化建設的某些階段,這是新時期新階段我軍擔負的新的歷史任務。只有認清世界軍事領域的發展趨勢,認真貫徹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落實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這一根本要求,才能加速推進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解決精兵建設的新課題。

明確目標。今天的精兵建設是為了打贏明天的資訊化戰爭。以資訊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變革,對我軍的精兵建設提出了新目標———全面提高打贏資訊化戰爭的能力,完成機械化和資訊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打造一支模組化、聯合化、一體化的新型軍隊。我們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而開展,下決心壓縮陸軍規模,充分發揮高技術軍兵種在精兵建設中的“領頭羊”作用,除了調整軍隊各組成部分的比例關係外,還必鬚根據未來資訊化戰爭的需要,預留新興軍兵種建設的空間,並努力使各軍種趨於融合,實現軍隊總體作戰功能的大幅度提升。

把握規律。精兵是軍隊發展的客觀趨勢,我軍精兵建設除了要順應世界各國共同遵守的一般規律外,更應尊重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特殊規律。建國以來,我軍已進行了多次大的精簡整編,特別是1985年百萬大裁軍和1997年精簡軍隊員額 50萬,取得明顯的成效,我軍從中獲得了的寶貴經驗,逐步認清了如何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客觀規律。這次中央軍委作出再次裁軍20萬的戰略決策,就是緊緊把握了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內在規律,在注重控制數量規模的同時,更注重內部結構的優化組合,形成了向建設新型資訊化軍隊跨越發展的好勢頭。

穩妥有序。優化軍隊結構,是一項複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對外部的制約條件和內部的相關要素必須進行通盤考慮,綜合論證,確定最佳的軍種結構、職能結構、層次結構。當前,我們國家各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有些方面已進入了攻堅階段,保持社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軍隊的調整改革要不失時機、積極果斷,也要週密考慮、分步實施。隨著我軍不斷地朝精兵的目標前進,許多改革措施將相繼出臺。結合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把握好改革的度,力求穩妥有序,是貫徹精兵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服從大局。建設精兵必然要收縮攤子,具體到單位部門就會有撤並降改的問題,具體到個人就會面臨進退走留的問題,是撤是改、是走是留都是為精兵建設作貢獻。能不能正確對待涉及個人和本單位利益關係的調整,能否經受住考驗,反映出一個人黨性原則強不強、思想覺悟高不高。我們必須從黨的事業、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的大局出發,站在走精兵之路的高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軍委的決策上來,自覺地服從大局,一切在大局下行動,加強組織紀律觀念,堅持從嚴治軍。在調整改革期間,應更加關注官兵的思想變化,消除不穩定因素,落實好中央軍委有關精神,切實保證各項工作不松、不散、不亂,靠嚴格的紀律保證調整改革任務的完成。(馮壽淼)

解放軍報 2003年11月04日


我軍2005年前裁減20萬 部分士兵今冬提前退役
《南風窗》:中國裁軍新思維
大規模裁減軍隊員額 中國開始新軍事變革
《瞭望》:中國裁軍揭穿“擴充軍備”和“威脅論”的謊言
中國再裁軍20萬 美日加大研究解放軍戰略走向
第十次大裁軍,解甲軍官何處去?
從小米加步槍邁向資訊化──人民解放軍大裁軍回眸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