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化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歷史性任務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經歷了兩大階段:改革開放以前為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和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型工業化戰略,建立了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但也付出了産業結構扭曲、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緩慢等沉重代價。第二階段通過市場化改革和重點推進農村工業化以及對城市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逐步完善了工業化的運作體制,但也存在城鄉之間産業佈局不協調、科技含量偏低、資源消耗過高等問題。目前,我們正在通過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將我國的工業化推向第三階段。在這一重要歷史關口,正確理解工業化的內涵、外延和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能片面理解工業化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産業産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産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前)一般用工業産值在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來衡量工業化水準,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只是偶爾用來作為工業化的輔助指標。原因是我國長期以來通過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等限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工業轉移,若用就業指標來衡量,則工業化水準比用産值指標來衡量明顯低得多。為了儘快提高工業化水準,我們主要發展容易提高工業産值的重工業,並採取了低消費、高積累的趕超型工業化戰略。

上述對工業化的定義和衡量標準,都是用工業發展來代表工業化。雖然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範圍的擴大和産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託的。

如果將工業化片面理解為工業發展(包括工業産值或收入比重提高和工業就業人數比重提高),則必然會形成如下發展思路和戰略,並帶來不良後果:第一,重視工業,輕視農業和服務業等非工産業。為了儘快提高工業化水準,捷徑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發展工業,甚至不惜剝奪和擠壓農業和服務業等非工産業的資源和發展空間來優先發展工業。第二,重視城市,輕視農村。由於工業大多集中在城市,過分強調工業的獨立發展,必然會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現有城市,將各種資源集中于現有城市。其結果必然是城鄉差距擴大,二元結構惡化。第三,重視工人,輕視農民和商人等。

而如果將工業化僅僅理解為工業産值比重提高(這正是我國過去相當長時期內的做法),則除了造成上述惡果外,還會造成如下後果:第一,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由於重工業更容易提高産值,在以工業産值比重衡量工業化水準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就成了題中之義。而産值提高速度相對較慢的輕工業則容易被忽視。其結果是工業內部結構失衡。第二,重視資金轉移,輕視勞動力轉移。由於重産值結構轉換,輕就業結構轉換,因此在生産要素配置上,必然形成重視資金從農業或農村向工業或城市的轉移,而輕視勞動力從農業或農村向工業或城市的轉移。第三,重視大企業,輕視中小企業。由於大企業更易於提高産值,在將工業化片面理解為工業産值比重提高過程的情況下,一般會將推進工業化的主要依靠對象放在大企業身上。雖然産值貢獻(尤其是單個企業)相對較小,但就業創造能力更強、機制更靈活、市場適應性更強的中小企業,則予以輕視,在行業準入等政策方面進行歧視。由此造成企業結構和産業組織不合理,壟斷性企業多,競爭性企業少,市場競爭不充分,就業崗位嚴重不足等。第四,重視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産業,輕視勞動密集型産業等。

要重新認識工業化

第一,工業化的本意是産業化,即工業化是各個産業不斷從傳統經濟中産生、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將發展工業甚至重點發展部分工業(如重工業)作為工業化,而應將工業化看作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各個産業協調發展的過程。在政策上應避免將工業産值或收入比重提高作為工業化的主要衡量標準,避免以行政干擾方式扭曲産業結構,而要為各個産業的發展創造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

第二,工業化的本質是專業化,應將促進專業化分工作為政策支援的重點。促進專業化分工的主要對策是通過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通過發育市場使勞動力等要素不斷從較低生産率的産業和區域向較高生産率的産業和區域轉移。

第三,由於市場化是工業化的基本保障,因此應將進一步推進市場化與推進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市場化推進工業化雖然可能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工業産值,但可以使各個産業協調發展,可以使工業化持續向前推進。發育和完善各種産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制定和完善市場制度、不斷擴大市場交易型産業的比重,應成為今後推進工業化的主要方略。

第四,由於法治化也是工業化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依法治國作為推進工業化的基本手段。工業化表現為産業化和專業化,而專業化依賴於市場化,市場化又必須由法治化來保證。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對工業化來説,法治化的重點是要為勞動力、土地、技術和資金等各種生産要素在各産業和各區域之間順暢流動,為各種不同類型企業的産生、發展和競爭,為政府在適當的範圍內活動,提供法律保障。(課題負責人:劉世錦 馮飛 執筆:李佐軍)

經濟日報 2003-10-29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重新認識工業化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基本確定:將增設更多直轄市
金碚: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機遇和挑戰
李泊溪: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資訊化與工業化)
黃范章: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在哪?
羅豪才: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