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統籌城鄉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 陳佳貴

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是一項十分宏偉而艱巨的任務。由我國國情和時代特點決定,我們既不能走西方國家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不能走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業化道路,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處理好工業化和資訊化、工業化和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和擴大就業、工業化和推進市場化改革、工業化和生態環境保護、我國的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等關係。其中,如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需要我們著重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統籌處理好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産業化、機械化的關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加速農村工業化的必然選擇。2002年,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3180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1%,其中工業增加值220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46.15%;鄉鎮企業職工已達13285萬人,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8%。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促進了大批小城鎮的産生和發展,為農村工業化開闢了廣闊道路。要促進鄉鎮企業的改組、改制和技術進步,提高素質,鼓勵鄉鎮企業把自身的發展與農業産業化相結合,把農産品加工業作為主營領域,通過發展農産品的深加工帶動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和升級。要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不僅使農民從生活上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成果,而且徹底改變農業的生産方式,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産率。

統籌處理好城鄉就業的關係。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勞動力資源佔世界的26%,但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不足世界總量的10%。城鎮每年約有1000萬新增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需要就業和再就業的人數達2400多萬。同時,農村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逐步轉移出來。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們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在工業化過程中,要統籌考慮城市就業問題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問題,消除農民進城務工的各種歧視性政策。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對傳統産業進行改造的同時,還應重視增加就業崗位;在鼓勵知識密集的高新技術産業、資金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等産業發展,促進工業結構高級化,提升工業現代化水準的同時,還應鼓勵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擴大出口和增加就業崗位。在對産業結構進行調整時,應努力發展第三産業。現階段,第二産業産值增加一個百分點,增加就業崗位17萬個;第三産業産值增加一個百分點,增加就業崗位85萬個。2002年,我國第三産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8.6%,同發達國家60%至7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遠,同一些發展中國家40%至50%的比例也有較大差距。發展第三産業既有很大的空間,又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在調整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時,應積極鼓勵個體私營企業發展。2001年與1991年相比,在城鎮從業人員中,公有制經濟凈減5361萬人,個體私營經濟凈增1.18億人。在重視發展大企業和大企業集團的同時,應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近些年,我國新增就業崗位的80%是由這類企業提供的。

統籌處理好發展大中城市和發展小城鎮的關係。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會不斷加快,將有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提高城市化水準有三種主要途徑:一是隨著工業化的展開,農村人口不斷向現有城市轉移,特別是向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集中;二是在工業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一些新的大中型城市;三是形成大批新的小城市,吸納大批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西方國家主要是通過前兩種途徑實現城市化的。毫無疑問,隨著工業化水準的提高,我國還會有不少農村人口向特大型、大型和中等城市轉移。但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不可能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我國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發達,多數聚集在小城鎮,吸收了大批農村勞動力,這些職工與土地還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聯繫。因此,我國不應走西方國家傳統的城市化道路,而要把城市化的重點放在發展小城鎮上,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統籌處理好城鄉社會發展的關係。應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救濟等方面的投資,鼓勵、支援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

統籌處理好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治理城市環境污染的同時,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重建,加速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加大退耕還林、沙漠治理的投資,加快防護林體系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的步伐,防止水資源污染和土地資源、礦産資源等的濫用和浪費。

城鄉統籌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中共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 劉奇 王飛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世界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普遍遵循的規律。對我國來説,城鄉統籌又有著特殊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農業大國和小農大國的國情決定了須堅持城鄉統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我國又是小農大國,絕大多數農民是分散經營。這就決定了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把重點放在農村;決定了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必然建立在自身産業比較齊全並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而且各大部類之間、各産業之間、城鄉之間應該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關係。這兩個特殊性,要求我國必須確立工農業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我國目前出現的低水準的買方市場和內需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農村消費不旺。只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係,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減少農民與發展現代農業須堅持城鄉統籌。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必須在“三農”之外做文章,著眼于減少農民,促進農民向城鎮二、三産業轉移。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另一方面,又要加速工業化特別是城鎮化進程,逐步把大部分農民從土地上、從農村中永久性地轉移出去。而二者的結合,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解決人為形成的城鄉差別須堅持城鄉統籌。我國城鄉差距有兩個特徵:一是城鄉差距不是城鄉之間在自由競爭基礎上形成的梯度差距,而是通過城鄉差別發展人為形成的,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的結果;二是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失靈。2002年,我國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率為3.11:1,而且農民收入中相當一部分要用於再生産,加上社會福利及文教事業等公共産品供給上的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際上達到4:1左右。合理的差距有助於刺激、拉動梯度發展和産業升級,但過大的差距卻會導致城鄉資源和市場的正常梯級傳遞鏈條斷裂,産業間互相支援的效應喪失,市場作用失靈。彌合差距已不能單靠市場自發的力量,而必須通過政府強有力的人為統籌,加強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援。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須堅持城鄉統籌。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準主要是農村小康建設的低水準,不全面主要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言而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這就要求城鄉統籌,特別是加大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加速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涉及整個社會管理構架的重組和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核心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改變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對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進行全局性、戰略性調整,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具體包括:統籌城鄉資源配置,重點是打通城鄉市場梗阻,建立統一有序的城鄉市場,促進資源和生産要素的城鄉互動;統籌城鄉産業發展,重點是打破城鄉産業分割,加快城鄉産業融合,增強城鄉産業關聯度,促進城鄉産業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國民收入分配,重點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的支援力度;統籌農民、市民待遇,重點是逐步使農民擁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發展機會和享受同等的權利;發揮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重點是發揮農村對城市化和啟動市場的促進作用。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徵

北京師範大學 沈越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確定了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技術路線,也包含著制度變遷的內容。新型工業化道路,至少應具有以下特徵:

走市場化與工業化同時並舉的道路。我國的工業化始於19世紀中葉的洋務運動。在最初的一個多世紀,由於缺乏西方工業化那樣的市場環境,工業化主要表現為政府推動下的技術性經濟進步。這種傾向在計劃經濟時期被推向極致。改革開放後,由於市場化為工業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礎,經濟發展形成了強大的自生能力,我國的工業化開始真正步入快車道。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需完善,而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市場化本身也須增加新的內容,所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處理好工業化與市場化的關係,以改革開放為先導,以市場化推動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支援市場化改革。

走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時推進的道路。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對孿生子,以城市化推進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城市是商品經濟的産物。我國20多年的市場取向改革,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但由於城市化的制度性壁壘沒有隨市場化改革同步消除,城市化進程仍慢于市場化和工業化。要完全消除城市壁壘,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當前,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有條件的大城市降低城市門檻進展緩慢,沒有充分發揮城市化的龍頭作用;二是一些中小城市不顧工業化和市場化條件,用行政手段人為地“圈地造城”。

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大多經歷過犧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階段,我國以往也存在忽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問題。雖然這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但不排除在選擇工業化路徑時,走一條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盡可能協調發展的道路,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到生産率增長和市場空間可以無限擴張的工業和服務業中,從根本上解決眾多人口爭奪有限農業自然資源和市場的矛盾,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依次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深加工化、資訊化幾個階段。新型工業化道路則不能拘泥于傳統工業化路徑,而應發揮後發優勢,通過跨越式發展,在高起點上加快工業化進程。這種跨越式發展,是在工業化不同階段的各個産業層次上齊頭並進,在尊重工業化一般演進規律的前提下,實現超常規發展,直接達到發達國家現有的産業層次和發展水準。

走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經濟的資訊化是當今工業化水準的最高標誌。一方面,資訊産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整個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用資訊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可以提高傳統工業的知識技術含量和效率,加速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但資訊技術只是當今高新技術革命中最先成熟、在經濟上最早顯示出市場價值的技術,經濟的資訊化只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技術上的起點,而不是終點。隨著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空間技術等的發展和成熟,它們完全有可能成為現代工業化新的增長點。所以,要跟蹤世界高新技術的發展動向,積極開發具有發展潛力的新技術,為新型工業化道路持續提供動力。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在工業化進程中始終走效率高、耗費少的集約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不僅要在立法上限制消耗高、對資源環境造成破壞的小工業,而且要把小工業納入城市文明的軌道,利用城市相對完善的法制來規範工業化進程。理論與實踐都表明,城市規模越大、越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就越強,其實施手段就越有效。

走服務業適度超前發展的道路。與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同,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高新技術發展尤其是以國民經濟資訊化為特徵的,這就要求第三産業適當超前發展,特別是與高新科技發展相關的資訊産業以及金融、保險、諮詢、仲介等現代服務業超前發展。同時,新型工業化道路又是一條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的道路,這就要求發揮傳統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上的優勢,為農民進城作出貢獻。

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基本同步,避免在社會發展上先欠賬、後還債。工業化進程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大體同步,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同時,通過勞動密集型産業以及第三産業適度超前發展來降低失業率,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保證低收入者、失業者和喪失勞動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通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完善分配政策來縮小個人收入分配差距。工業化與公共教育、公共衛生保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應基本同步。

人民日報 2003年10月28日


重新認識工業化
金碚: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機遇和挑戰
羅豪才: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劉茂松:發展中地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李克強:實現小康關鍵在加快推進工業化
王小廣:工業化交易成本過高影響産業格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