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徐立京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首要選擇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新型工業化這個概念,並將其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引起了眾多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各方面管理人士的強烈反響,得到了方方面面一致的肯定和贊同。

    新型工業化: 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一、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作了明確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

    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答記者問時説,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的工業化來講的,主要表現在: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資訊化的,中國是一個後發展的國家,這些年資訊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推進資訊化,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發揮後發優勢。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可以説是“先發展、後治理”。我們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三,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失業問題。

    中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我們要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關係,處理好高新技術産業和傳統産業的關係,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

    新型工業化這個概念包含著三個重要內容,或者説三個重要任務: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在持續了20多年的高增長之後,在未來20年中,還要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速度,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宏偉目標。但是,僅憑經濟規模的疊加,已不可能實現快速發展。只有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才有可能實現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要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矛盾。資源短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物耗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需要和資源供應的矛盾將日趨尖銳。正如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所説,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新型工業化道路,正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的工業化道路。三是要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到2020年,農村勞動力的比重將從目前的50%降低到30%。如何吸收在城鎮化進程和結構調整轉机移出來的大量剩餘勞動力?傳統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將是重要的渠道。要在推進資訊化的同時重視發展傳統的製造業,擴大就業。

    當前,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發達國家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雖已大規模展開,但工業化尚未完成,實現工業化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面對工業化、資訊化和現代化的多重挑戰,中國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齊頭並進,趨利避害。所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就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出來的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怎麼走

    新型工業化道路怎麼走?十六大報告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這既是新型工業化的最大特點,又是新型工業化的實現方式。

    吉林省資訊産業廳廳長邱恩義説,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決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導經濟工作中的具體體現。資訊技術是當代先進技術的代表,是覆蓋面最寬、滲透性最強、倍增效應最大的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帶頭者。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技術比資訊技術的作用更強大。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産業的競爭,資訊産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的推動力量。正因為如此,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優先發展資訊産業。

    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楊曉堂説,資訊化作為新型工業化最核心的內容,除了要優先發展資訊産業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將資訊技術與各行各業的産業技術結合起來,用最先進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武裝、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他説,十六大報告有一個新的提法,就是在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時,要以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這是對“十五”計劃一個很重要的補充。

    目前我國工業有一大特點,既有最先進的産業,也有較原始的産業,全國各地差異很大。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工業格局中,如果一哄而上都搞資訊産業,都要建“矽谷”、“光谷”,而製造業沒有搞好,是不行的。在一段時期內,我們還要把工業發展集中在製造業上,這是我國的實際,也是工業化規律的客觀要求。現在,我國工業品長期短缺的狀況已成為歷史,“中國製造”已有80項産品産量世界第一,但經濟效益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方面一般工業品生産特別是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國家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産品。工業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約了我國工業經濟的更好發展,這是近年來忽視了用資訊化武裝製造業的結果。重視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的作用,把傳統産業和資訊産業相結合,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優化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浙江省科技廳廳長毛光烈指出:“現在有種錯誤認識,以為高新技術與傳統産業是對立的,其實恰恰相反,高新技術運用的市場多數在傳統産業。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要依靠資訊化帶動工業化,這就抓住了産業發展的關鍵。資訊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紡織、印染等各項傳統産業,哪怕是小玩具也可以利用上智慧化技術,實現檔次提升。”他説,浙江是紡織大省,光紹興一個縣年産布料就可以為全國12億人每人做一件衣服,但受技術含量制約,每年還要大量進口國外的高檔紡織品,尤其是布料。如果攻克科技難題,優化産品結構,我們的競爭力就強了。

    三、新型工業化道路前景廣闊

    既發展經濟又沒有犧牲環境,既推進了産業升級又能擴大就業————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近乎完美的畫面。眾多十六大代表和學者認為,要完成新型工業化的多重任務,困難是有的,但只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可以走出一條嶄新的工業化路子的。

    國務院資訊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曲維枝説,黨中央的戰略抉擇是有充分現實依據的。這裡面有發達國家和新興發達國家可資借鑒的東西。如愛爾蘭,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還是農業國家,之後它正是抓住了歐洲建立結算中心這樣一個契機,抓住了軟體産業的發展,用20年的時間,一下子躍升為世界第一軟體出口大國。此外,還有我們自己的經驗,像數控機床,像銀行、稅務、通關領域的資訊化,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所以,通過資訊化,可以縮短工業化的過程。

    “中國皮鞋大王”————江蘇森達集團董事長朱相桂對鞋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皮鞋不再是小作坊式的産品,而是用高科技和資訊化手段支撐的藝術産品。森達的研發中心擁有50多個國際大師。去年森達在國內皮鞋界首家實施了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朱相桂説:“以前小批量的訂單,我們不敢接。現在有了企業資源管理系統,一雙鞋的訂單也能接。只要輕輕一點滑鼠,系統就會自動設計出最優化的生産方案,成本並不比大批量高多少。還可以按不同國家、不同人群腳的特徵,通過電腦系統進行模擬試穿。”現在森達高檔皮鞋在國際市場上一雙能賣到200多美元。朱相桂説:“入世後,隨著日本和歐盟市場逐步取消配額限制,中國製鞋業也迎來了重要的機遇。只要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中國傳統産業就會大大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江小涓指出,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建立在産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發展中國家在高速成長階段有可能保持一個長達幾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增長的潛力來自於結構的不斷轉換和升級。只要我們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子,積極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就完全能夠在結構優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實現翻兩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經濟日報 2002年11月18日


全面小康什麼樣——訪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賀鏗
16大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