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積極搶救濕地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紅項鷺、大雁、白鸛等越來越多的候鳥,從北方飛到東湖這個中國最大的城中湖上過冬,並已成為武漢市民們冬季欣賞的景致之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説:“鳥兒們的選擇,表明一度污染嚴重的東湖開始恢復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政府推行多年的搶救性治理工作開始見成效了。”

    按照新近頒布實施的《湖泊審批聽證制度》,武漢市今後將對所有填湖佔湖的非公益行為一律“叫停”。有關專家稱,這是中國地方政府積極建構立法搶救濕地資源管理體系又一有力措施。

    據悉,武漢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譽,50年前在中心城區共有湖泊127個,眼下僅剩下27個,而東湖最負盛名。

    包括湖泊在內的濕地資源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被稱為“地球之腎”。中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面積約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0%。但近幾十年來,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威脅。曹文宣院士説:“對濕地資源的保護,將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設立此間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制定保護對策的同時,正致力於讓濕地發揮其調節生態功能。目前,專家們已經在“利用濕地治理污水”課題研究取得突破,這項技術成果與一般的污水處理廠相比,不僅投入僅有原有規模的1/3,而且可以有效減少污水中含有的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內分泌干擾物。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湖北省人民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濕地保護領域的合作正式展開,“長江中游退田還湖與可持續性發展”、“濕地保護與抗災救災”、“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等研究項目也將先後啟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辦公室首席代表郝克明先生介紹説,截至去年底,中國已有21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目,建立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353處。

    根據這家國際環保組織協助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到2010年,我國將初步遏制由人類活動導致天然濕地萎縮的趨勢,而到2020年將逐步恢復已退化或喪失的濕地,以確實保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 戴勁松 李延麗)

    

    新華社 2003年1月12日

    


生物多樣性及其意義
閩江口濕地漸被蠶蝕
“北大荒”重現原始風貌
濕地侵佔 非法採砂 閩江生態雪上加霜
國家海洋局要求控制對海岸帶無序開發和使用
保護一灘一洲福州在行動
保護濕地:還鳥類一個空間
遼寧省對濕地進行搶救性保護
濱海濕地功能衰退 "地球之腎"面臨生態失衡
上海密切關注濕地保護及利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