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重現原始風貌

    1958年從部隊轉業參加開墾“北大荒”的離休老幹部黃憲維去年故地重遊,回到黑龍江墾區探親,望著三江濕地保護區內成群的飛鳥和遍野的綠色,73歲的老人由衷地讚嘆:“這荒味越來越濃,幾年不見,這回可見到了原始風貌的‘北大荒’。”

    當年曾被譽為“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的“北大荒”,由於大量墾荒,一度曾被稱為“北大倉”。儘管糧食産量上去了,當地居民溫飽問題解決了,但也使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50年間,三江平原濕地面積從536萬公頃減少到113萬公頃,銳減了79%。原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耕地肥力下降,沙化趨於嚴重,自然災害肆虐。多種珍稀水禽和鳥類被迫遷徙他鄉。

    近十幾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開始重視對“北大荒”的生態保護工作,黑龍江墾區在1999年宣佈全面停止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墾荒,對重點資源採取了強制性保護措施,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濕還林活動。目前全墾區已退耕還濕還林50多萬畝,北大荒原有的荒味野景重現。洪河、興凱湖、撓力河、紅旗嶺等農場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如今,昔日的耕地已是綠樹成蔭,形成了一道防風墻。經過近10年的保護,濕地的面貌大大改觀。多年不見的荷花又在濕地湖泊裏綻放,禽、鳥逐年增多,植被明顯恢復。目前,保護區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至今,黑龍江墾區已經建立了18個自然保護區,還在零星濕地建立了95處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到47萬公頃,覆蓋率為8.5%。這些保護區的建立,還使原始生態系統、多樣化的生物物種得以保存,大批國際遷徙鳥類如丹頂鶴、白鶴等在保護區內生存與繁衍。一些國際性的環保組織也紛紛來黑龍江考察,或建基地、觀測站。(記者朱偉光、特約記者齊光瑞、通訊員林彬彬)

     《光明日報》2003年1月6日


我國東北可能再成“北大荒” 黑土地嚴重水土流失
北大荒禁止開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