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濕地功能衰退 "地球之腎"面臨生態失衡

    圖:盤錦濕地減少圖

    盤錦濕地位於渤海的遼東灣和遼河的入海口,國家海洋生態調查的監測專家日前在這裡發現,我國面積最大的蘆葦濱海濕地從1987年到現在15年的時間裏,這塊濕地不僅面積大為減少,而且各項功能也逐漸衰退。

    調查資料顯示:1987年盤錦濕地面積為6萬公頃,到1990年下降為4.7萬公頃,3年減少了20%。到1995年,面積為3.5萬公頃,8年減少了40%,到今年濕地只剩下2.4萬公頃。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生物室主任梁玉波:這次調查的時候,發現濕地的面積大為減少,從1987年到2002年,濕地的蘆葦面積減少了60%左右。

    據了解,濱海濕地是地球上面積最大,最具有生態功能的一種濕地。因為它能調蓄洪水,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防止鹽水入侵陸地等多種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盤錦濕地是世界上第二大蘆葦産地,生物資源極為豐富,這裡生長著190種鳥類,是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水禽繁殖或者過冬的地方,也是鳥兒南北遷徙的時候休息的驛站。這塊濕地一直被當作海洋生物“生命的搖籃”和“鳥類的樂園”。

    調查發現,盤錦濕地面積大幅度降低,主要是居民點逐漸近海,修建養殖池塘和道路,油井逐漸增多等原因。由於濕地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鳥類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逐漸消失,比如丹頂鶴繁殖所需要的面積至少應該是3到4公頃,而目前適宜丹頂鶴繁殖棲息的濕地面積由505公頃降到135公頃。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生物室主任梁玉波:由於蘆葦面積的減少,棲息在這地方的鳥類減少,比方説丹頂鶴,原來能棲息100多只,現在只有30隻左右。

    盤錦濱海濕地目前只有30多對丹頂鶴。專家經過取樣發現,在濕地附近1立方米的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細胞數為1.4億個,而實際上只要水體有10萬個就能完全滿足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的需要,根據生物鏈條的原理,多出的內容將沒有其他動物來食用。這表明以浮游植物為食物的海貝類以及肉食性食物鏈的頂層魚類,已經大量減少。目前,盤錦濕地沿岸,成為全國赤潮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生物室馬明輝:能夠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生態系統處於失衡狀態,有些區域嚴重失衡。

    專家指出,在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的同時,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濕地的管理,切實保證依法用海和用地。( 藏公柱、李威、趙迎晨)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30分)2002年12月17日


上海密切關注濕地保護及利用
印尼濕地面積25年減少1/5
中國首家濱海濕地自然博物館明年將在東營建成
我國一批天然濕地得以保護
中國積極履行《濕地公約》
我國為“生態健康”保護濕地
遼寧盤錦建設“葦海旅遊農業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