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山川秀美的中國——生態建設五年回眸  

    1997年8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一份關於延安市治理水土流失的調查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併發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偉大號召。

    5年過去了。延安市13個縣區全部成為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縣。退耕還林面積達到341.8萬畝,分別佔陜西省的42%和全國的10%。延安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澆灌出黃土高原綠色的希望。延安生態的顯著變化,正是全國秀美山川建設的縮影。

    歷史性的選擇

    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字: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55億畝,佔國土面積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

    全國沙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6億畝,佔國土面積的18.2%,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到4億人。目前每年擴展速度達到3436平方公里。

    如果不能努力使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會落空,而且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條件也將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選擇。面對生態災難的挑戰,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果斷作出決策,把生態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把恢復和建設長江上中游、黃河中游林草植被,作為治理水土流失、實現江河安瀾的重中之重。

    2001年8月31日,李鵬委員長主持召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這部當今世界首部關於防治沙漠化的立法,把治理沙漠化、改善生態環境上升到國家意志。幾年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修改的《森林法》,批准了六大林業工程,這些使生態建設步入了法制化軌道。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協同配合工作,在生態建設上制訂了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措施。

    ———1998年11月,國務院制訂了《全國生態建設環境規劃》,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2000年10月,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經國務院批准在我國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正式實施。

    ———2001年9月,在試點基礎上,國家計委批准《全國退耕還林建設工程總體規劃》,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展開。

    ———2001年財政部會同國家林業局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體制試點工作,試點面積達到2億畝。

    與此同時,團中央聯合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等9個部門開展保衛母親河的“綠色希望工程”,募集社會資金,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長江、黃河等流域植樹護綠等活動。

    第三代領導集體作出的關於加強我國生態建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顯示了黨和國家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再造祖國秀美山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

    啟動生態建設“航空母艦”

    山川秀美的核心和基礎是植被建設,作為植被建設的主體部門,林業部門承擔著歷史重任。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林業局及時調整了林業生態建設的思路,提出了以大工程帶動林業跨越式發展,實現再造秀美山川戰略目標的總體思路:以退耕還林工程,解決長江中上游、黃河中游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問題;以天然林保護工程解決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等國有林區的天然林恢復發展問題;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防護林體系工程,解決荒漠化問題,同時以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産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緩解木材需求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規劃範圍覆蓋全國97%以上的縣的六大工程,在規劃上對生態建設進行了重新佈局,也是對林業生産力佈局的一次重大調整,把再造山川秀美的戰略目標落到了實處。

    涉及25個省區市的退耕還林工程,堅持“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政策,億萬農民建設山川秀美的熱情迸發出來,投入到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幾年來,這項被譽為“以糧食換森林”的生態建設的創舉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累計退耕還林101.3萬公頃,荒山造林87.85萬公頃,國家累計兌現糧食11.5億公斤,現金補助和種苗資金補助19億元。

    六大工程的實施,正在使我國的生態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許多地方初步呈現出山清水秀、林茂糧豐、江河安寧的喜人景象。

    秀美山川會有時

    回顧5年來生態建設的歷程,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説:“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根本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家在生態建設上下如此決心、花如此氣力,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億萬農民和社會各界對生態建設如此熱情關注支援和參與,這種局面催人奮進,也讓林業工作者感受到了所肩負的重大歷史責任。”

    綜觀我國生態建設的現狀,可謂任重道遠。據生態專家測算,在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形成高品質的森林生態系統,且分佈相對均勻,才能發揮應有的生態作用。

    與專家的測算形成對照的是,我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還相當低,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體日益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態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依然突出。有關生態建設的機制、政策還不能適應新時期生態建設的需要。

    據周生賢介紹,為了儘快實現再造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適應迅速變化的生態建設的新形勢,林業部門正在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和措施上推進五大轉變:由以木材生産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由以採伐天然林為主轉向以採伐人工林為主,由毀林開荒轉向退耕還林,由無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轉向有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由部門辦林業轉向全社會辦林業。

    5年,對於生態建設來説,是一個極其短暫的歷程。但是,對於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這5年又是關鍵和基礎,我們種下的每一棵樹都是奠定共和國生態環境建設美好未來的基石。我們有理由相信,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經過億萬人民的不懈努力,再過若干個5年,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上實現。 (湯升享 郝育軍)

    

    《人民日報》 2002年08月07日

    


中國確定今後50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目標
我國生態建設投入主體日漸多元化
朱鎔基:做好防汛工作 加強生態建設
中國生態建設新思路
赤峰獲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
防沙治沙 生態建設重中之重
解振華周生賢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