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建設新思路  

    20世紀80年代,“風沙緊逼北京城”的警告引起了中國上至黨中央,下到普通百姓對首都生態環境的關注。從那時起,以護衛京津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開始啟動。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京津周圍的森林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正當人們為綠化成就歡欣鼓舞時,久已不見的強沙塵暴天氣近兩年來捲土重來。

    黃沙每天吞掉7千500萬零吉

    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異和人為活動等因素,乾旱、半乾旱或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根據地表形態特徵和物質構成。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約270億零吉),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約7千500萬零吉)。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産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逾2千200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綠化趕不上沙化

    資料顯示,50年代,中國土地荒漠化面積以每年1千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90年代增加到2千460平方公里。與此相應,強沙塵暴天氣的發生次數也由50年代的5次發展到90年代的23次。

    樹種得不少,為什麼沙塵暴越來越多?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連年大旱,土地自然風蝕速度加快;二是由於人口和經濟的雙重壓力,對水土資源的過度利用活動加劇,破壞的速度超過治理的速度,這是造成荒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

    過度放牧,草場退化。據調查,目前中國大部分草場放牧量超過承載能力,有的地方超載率高達300%。由於過度放牧,內蒙古大草原牧草的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釐米下降到現在的25釐米。

    濫開濫墾,耕地撂荒。據中國農業區劃辦公室調查,1986年至1996年,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四省區共開墾土地2千912萬畝,目前已撂荒1千433萬畝。

    濫採濫伐,土地沙化。受經濟利益驅動,生態脆弱地區亂砍濫伐林木、過度樵採以及無序開礦問題十分突出,致使大量寶貴的植被遭到破壞,土地失去保護屏障。

    還有濫用水資源。河流上游無節制用水,造成下游缺水,植被大面積死亡,新疆塔裏木河下游胡楊林枯死就是典型的例證。

    防治荒漠化擴展

    要遏制荒漠化擴展的趨勢,進而實現人進沙退,當務之急是制定、完善有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手段明確營造、保護森林植被的責任義務,制止破壞森林植被和不合理的生産建設行為。對重點風沙源區,要儘快建立生態環境建設審計制度,將生態建設指標與經濟指標一併考核。

    新時期荒漠化防治要有新思路。要在不斷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調動社會力量投資防沙治沙,形成國家投入、政府配合、群眾投工投勞、多种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投入機制。

    總結以往經驗教訓,中國林業局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在組織實施上,要統籌安排,“一張藍圖”,協調治理,妥善處理林農、林牧、林水的關係;二是在荒漠化研究上,要突破學科、技術層面的限制,集合經濟學、人口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優勢,綜合研究,聯合攻關。

    目前,以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已被列為中國“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在財力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中國投入鉅資,相繼試點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環北京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中國防沙治沙規劃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四期規劃也正在加緊編制。這一切都表明,新時期荒漠化防治將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展開。

    人類不合理開發活動

    根據中國水利部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中國土地沙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佈于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風蝕交錯區面積26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與第一次遙感調查結果比較,中國土地風蝕面積呈加劇趨勢。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以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繼續擴展。

    據與會專家分析,中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大風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

    與會專家認為,近些年來,中國風沙區生態建設儘管局部地區治理取得成效,但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不斷擴展。專家建議根據風沙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沙化成因,科學地總結長期以來防沙治沙的實踐經驗,制定全面、科學的防沙治沙綜合規劃,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堅持科學治沙,完善治沙機制,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遏制土地沙化擴展,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場浩劫性的災難 全球陸地荒漠化加劇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有3千6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的總和,並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

    荒漠化被視為人類在環境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之一。荒漠化並不是指沙漠的擴大,而是指乾旱土地的退化現象。地球陸地表面極薄的一層物質,也就是土壤層,對於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極為關鍵。沒有土壤層,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長任何樹木、穀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動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類。荒漠化,就是土壤層土質惡化,有機物質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結從而成為不毛之地。

    荒漠化和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天氣乾旱是荒漠化的導火線,反過來,荒漠化又對氣候産生嚴重影響。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過度耕種、過分放牧和狂砍濫伐森林,使土地變得貧瘠,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因而加劇了荒漠化對人類的威脅。據權威資料顯示,現在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已有110多個國家、40%以上的陸地表面、10億以上的人受到荒漠化的影響。荒漠化不僅造成貧困,而且使一些人口被迫離開已荒漠化的故土,造成巨大的移民浪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照此下去,地球將被捲入一場浩劫性的社會和經濟災難之中。

    東北亞沙塵暴 國際聯手防治

    近年來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各國生態環境的沙塵暴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國際社會正醞釀聯手防治沙塵暴,並打算在中國、蒙古等沙塵源區進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國協作。

    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災害。它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國際社會日益意識到,沙塵暴已經不是單靠某一個國家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它必須依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治理。

    正是本著這一共識,為實現沙塵暴防治的國際間有效合作,減輕其危害,“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執委會秘書處暨國家林業局在京召開了“東北亞沙塵暴防治合作項目國家諮詢會”。

    據悉,這次會議,是自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誕生以來的第一個防治沙塵暴的次區域合作會議。會議組織者希望,這次東北亞各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能成為今後國際合作的一個典範。

    南洋商報2002/06/1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