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用航空志存高遠

    美聯社2002年12月13日報道:中國航空志存高遠

    中國期待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商人來國內投資,也準備讓更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去見識外邊的世界。為此中國的民用航空業必須擁有更大的旅客容量和接待能力,必須在增加服務項目的同時提高服務檔次。他們準備為旅途勞頓和奔波忙碌的乘客提供按摩、理髮等便利服務。中國民航的雄心猶如747飛機起飛一般不斷高升。

    中國民用航空業新發展的第一個舉措是行業調整。中國民用航空的名聲一直不佳,給人的印像是各家航空公司都是小本經營,依靠減價打折吸引和爭奪顧客。為了改變航空業零散經營和管理混亂的局面,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推行了大規模的業內合併和兼併。這次合併最終産生了三家大型民用航空集團。

    民航總局此舉的重要作用是改變中國民用航空業的發展方式。他們希望這三家大型航空集團能夠依靠增大規模、拓展航線、提高服務水準和品質來創造優質的品牌形象,與其他國際航空巨頭競爭。

    民航總局發言人馬松偉宣佈:“民航業合併的目的是要創造在世界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型航空集團。”

    開始於今年10月份的這次合併將中國的六家規模小、效益低的航空公司併入了中國三家最大的航空公司,從而形成了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開闢了中國民用航空業三巨頭的時代。

    民用航空業官員表示政府領導的合併在航空業內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三家新的航空集團在全球飛速發展的航空市場中佔有很大的份額。從規模而言,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具備壓倒性優勢。

    分析家指出這三大集團已經擁有中國80%以上的國際國內航線。而剩餘的航線則有22家中小航空公司掌握。

    同時中國的航空三巨頭有權經營定期國際航線,而其他的公司只能從他們手中租用國際航線。中國已經開通了190多條國際航線。

    與航空公司合併同時進行的另一舉措是對機票價格的放開。中國政府希望通過機票價格放開迫使各家航空公司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效率。2004年以後各家航空公司享有對機票加價或者降價40%的自主權。

    由於其他地區航空業增長步伐減緩,芝加哥的波音公司和歐洲的空中客車公司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市場。他們希望中國航空業規模的擴大、對新飛機的需求量能夠彌補他們在其他地區銷售的下降。他們預計中國的民用飛機數量在未來的20年中將增長到原來的四倍,這意味著中國將購買1600架新飛機。

    三巨頭

    分析家指出中國的航空市場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中國必然要購買新的飛機以滿足航空運輸量的增長。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共有大約7千5百萬人次搭成了中國的飛機。同期美國航空旅客總人次為4億。中國航空業發展餘地很大。

    荷蘭ING投資銀行香港分行的區域航空業分析家飛利浦威克漢姆(Philip Wickham)認為:“中國航空業的規模將在20年內趕上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航空市場。

    威克漢姆認為中國航空業三巨頭必然會與中國旅遊業強強聯合,相互協作。旅遊業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幾個行業之一。隨著13億中國人收入的增加,每年數千萬人將會走出過國門,去海外旅遊,這又給航空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中國航空三巨頭也表示他們將增加大量先進機種,開發更多便捷合理的航線,進一步與其他國際航空公司合作。他們希望借這些舉措增強競爭力,吸引更多國際旅客。

    例如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羅祝平宣佈東航正在計劃為各國的商務乘客提供更寬敞的座位、個人電影、小説等機上服務。他們還將嘗試為旅客提供按摩和理髮等便利服務。

    東方航空公司現在擁有50條國際航線,國際航班目的地包括美國洛杉磯和法國巴黎。他們宣佈還要繼續增加國際航線,其主要目的地將包括英國倫敦和紐約等所有的國際大都市。他們提高服務品質的措施還包括雇傭外國的空中乘務員,以減少在空中服務方面與優秀的國際航空公司的差距。

    東方航空公司很有信心的宣佈自己將在五年以內躋身世界頂級的航空公司之列。

    據報道,中國航空業的合併將持續到明年才能結束。六家較小的航空公司將繼續使用他們的名字對外營業一直到明年晚些時候。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將國營的航空公司拆分時留下了很多體制性問題。這些問題是時代留下的。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成長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增長,中國政府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共有數十家航空公司,分別由當地政府管理。經過數年的價格戰,航空業經營混亂。四年前中國政府開始統一飛機票價,現在又準備將初步穩定的航空業有秩序的市場化。

    中國網2002年12月16日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最新趨勢及其戰略含義(2)
中國開放航空業反應冷淡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向“運作控制系統”要效益
中國航空十年內躋身世界前列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