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河畔的中國農民

    俄羅斯《議會報》9月24日報道 題:伏爾加河畔的中國人(記者瓦列裏茹拉伕廖夫)

    幾年來的每年春天,中國吉林省的農民都來到伏爾加河畔,幫助當地土地所有者,在水澆地上種植幾個月的蔬菜。我們東方鄰國的公民在伏爾加河畔是如何勞作的呢?

    一天當作兩天干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戈羅季謝區葉爾佐夫克村的農場主魯斯納琴科用這句中國古語來形容農場主雇工狀況。而現在,這可以引申為“開始走第一步、第二步和隨後的一步步了”。

    吉林省的農民在魯斯納琴科的土地上作為外國雇工已工作好幾年了。那麼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雇工的呢?

    魯斯納琴科説:“在伏爾加河沿岸現在找不到比中國更能勞動的人了。一個中國農民從早到晚地幹活,不緊不慢地完成著10個俄羅斯農民或8個烏茲別克人和塔吉克人的工作量。只有珍惜每一分錢和每一分鐘工作時間、使出所有力氣的人才會如此勞作。”

    雇工每天就像在自家土地上那樣給僱主幹活,因為魯斯納琴科土地上的收成直接同中國人掛鉤。

    然而,按俄羅斯的標準,外國雇工的薪水無論如何也不能説是高的。問題在於,從最終結算數額中要扣除吃喝開支,1/5的工資還要上交與俄方簽訂合同的中國農業公司。

    我想順便提一下,同收成一樣,魯斯納琴科同中國人一半對一半地分攤買種子、交水電費的開支。最後下來,中國公民每月只掙100美元左右,可他們對此已相當滿意了,因為他們可以拿著在伏爾加河畔所掙的錢回到中國舒舒服服地過個冬天。

    伏爾加河畔的這些中國人早上5點開始幹活,一直幹到22點,中間只短時間休息三次,吃上三頓飯。換句話説,中國人一天在當兩天干。不像當地的農民那樣,中國人從來不喝得醉醺醺地去幹活。並不是滴酒不沾的人才到外國找工,他們從吃奶的時候就養成了習慣:喝酒不過量。

    正是由於我們的東方鄰居對酒有分寸,魯斯納琴科才在7年前聘請了中國人。此前一年,他曾請葉爾佐夫克村的30來個老鄉來收蔬菜。老鄉們幹活懶懶散散,剛幹完一個星期,就要求提前開支,叫嚷著家裏沒吃的了。魯斯納琴科給了每個人一筆錢。此後,這幫人一個星期沒到地裏來,用拿到的錢喝酒去了。地裏的蔬菜收成非常好,他費盡口舌勸他們來幹活,可始終沒人聽。只是在錢都花光後,這些人才想到需要幹活掙錢。

    魯斯納琴科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也吸取了沉痛的教訓。於是,他第一次找到州農業和食品委員會領導,要求第二年聘請一批中國農民。這個在州裏小有名氣的農場主的要求得到了重視,第二年夏天就心滿意足地得到了中國的勞動力。“協商好的雙方”彼此十分滿意地在秋天分手了:中國人很高興,每個人一季度掙了500來美元;魯斯納琴科很滿意,在外國勞動力的幫助下,在自己的地裏獲得了番茄、茄子和白菜大豐收。

    一塊地獲兩塊地的收成

    魯斯納琴科自己也沒料到,他請中國雇工到伏爾加格勒州工作的想法得到了地區領導的支援。伏爾加格勒州和中國吉林省在幾年前簽署了廣泛的合作合同。為了慎重起見,雙方決定從少到多逐步做起。第一批來自中國的勞動力總共50人。當地居民雖然對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折服了,但第二年夏天,伏爾加格勒方面只同意接受80名中國人,第三年是100人,第四年是124人。現在,魯斯納琴科就雇用了250名中國公民。

    這對州的經濟是好還是壞呢?儘管中國人的勞動給伏爾加格勒州帶來明顯的好處,但不能忘記,他們從當地居民手中奪走250個勞動崗位,而當地的就業崗位並不充裕。

    州政府農業和食品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處主任維克托。林科夫説:“我首先要説,中國菜農有吃苦耐勞和工作效率高的特點。他們的菜地沒有雜草,所以收成至少比鄰近的菜地多一倍。我們州水澆地已從40萬公頃減少到如今的15萬公頃,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應當最大效益地利用這些土地。正是中國菜農使一塊地獲兩塊地的收成。我們什麼樣的農民能有這樣的勞動效果呢!這就是請中國人到伏爾加河畔來的第一個好處。第二個好處,中國人的勞動態度給伏爾加河沿岸樹立了好榜樣。這在我們這個時代是非常寶貴的。”

    我理解一些西伯利亞城市的領導人的擔憂,害怕幾萬名中國人和平佔領他們負責的居民點。常言道,一切都要有度。我們的祖先就明白這個哲理。政府的工作在於,阻止不良的移民進程,在必要的情況下推動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相應的法律。但是,對世界上最優秀的中國雇工緊閉大門不是聰明之舉。

    總之,俄羅斯人不僅註定要同我們的偉大鄰國和睦相處,而且還應利用經濟利益給雙方造福,有條不紊地擴大中國人在伏爾加河畔的存在,並事先考慮到中國勞動力可能造成的消極後果。最後説一句,中國方面已申請明年派500名公民前來伏爾加格勒州,他們這次不僅種菜,還要種玉米和大麥。

    ——參考消息


飽含俄中友誼的信件
有國家稱中國的邊境政策違反了WTO協議
中俄:新世界 老朋友
[爭鳴]俄媒體有關中國人向俄“擴張”之爭論
回顧浴血奮戰史 不忘俄中友誼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