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英國最後一個紳士之死

愷蒂

    莫根的悲傷,不是為他所推崇的傳統文化而悲傷,而是為他自己的身世而悲傷。他的癥結,不是後天的懷舊,而是與生俱來。他的這種病,可不是我們這種冷眼的旁觀者所能治愈的。莫根的傷心事,歸根到底,可以説是英國那無可救藥的階層等級制度。

    這是七月美麗的一天,倫敦城中心西爾維亞路上男裝商店的生意依舊,清冷得一如往常,只有一兩個顧客,這裡昂貴的物品,不是一般的逛街購物的人會想到要光顧的地方。然而,店中人此時的心裏卻有一絲異樣,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感傷。他們剛剛聽到一則新聞,前一日,有一個人從附近Albany公寓的三樓跳了下去,頭顱粉碎,當場死亡。這店中的僱員顧客原本是不會在乎因厭世而自殺的人的,蕓蕓眾生,生死有命,幹我何事然而,這個人卻是他們的相識,也是這裡的老主顧。警察在他的住處發現了300件繡著他名字縮寫的襯衫,90雙手工製成的皮鞋,還有60套西爾維亞路上這家高級男裝商店為他定制的西服。這不是一篇偵探小説,不是一個情殺、謀財的故事。這位跳樓自盡的人叫約翰莫根,41歲,是倫敦的一位社交名人。在許多人眼中,他是位真正的"英國紳士",他是英國社交禮儀的權威,是一位成功的典範。他的幾種有關現代禮儀的著作如《現代禮儀》等是各個圖書館所必備的參考書,他是英國著名男士雜誌《紳士》的主筆,他還在《泰晤士報》上開有一個專欄,每週一次回答讀者的提問,教導越來越不注意儀錶的現代人應該如何做真正的紳士淑女。

    他教人們如何才是吃香蕉的正確禮貌的辦法:香蕉是不能拿在手上剝了皮大啃的,那實在是有失風雅,香蕉必須橫放在盤子上,用刀叉先將它的兩頭切去,然後再橫向剖開香蕉皮,其後才將香蕉切成小塊,優雅地送入口中。他還教女士們出席皇家花園茶會時應該穿著的衣飾,這裡,褲子是大忌諱。弘揚種種古典的社交禮儀規範,是他的使命。他無法看著英倫的古雅風情日益墮落。內閣財政大臣布朗出席倫敦市長的宴會時拒絕打白色領結只穿一般西服出場,這在他眼中簡直是醜聞;西塞克斯的伯爵夫人的婚禮上有的只是自助餐,這讓他傷心之極,因為自助餐是平民百姓的格局,實在讓伯爵的身份掉價;他的出版社舉行午餐會時侍者居然逆時針方向上菜,這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他立即對她們進行了糾正;他常常勸他的好友們千萬不能隨便到一家商店中買西裝的成衣,因為這也不是真正的紳士的作為。

    他自己的談吐舉止、穿著打扮也都是無懈可擊的,他只在西爾維亞街買衣服。襯衫、西裝、鞋子,甚至外出旅行行李上的標簽都是手工訂做而成,他的衣服總是要用薄薄潔白的襯紙包裹,他絲毫不追求現代的名牌時裝,在他看來,那只是膚淺的沒有教養的暴發戶所愛幹的勾當。他的手錶、皮帶、皮夾也都是精緻無比,他用平頭鋼筆蘸著墨水寫的圓體字是英文書法的典範,他的信封信箋都是特製而成,上面壓印著浮雕花紋,也許可與榮寶齋的上乘浮水印箋媲美,他是不用膠水更是不用唾液粘合信封的,他用的是那種古老的蠟制封泥。出門時,他總要帶上他那把銀柄的長傘,倫敦晴雨變化無常,颳風下雨時,他總是要為與他走在一起的女士遮擋風雨。他從來不去超市或一般商店中購買日常用品,在一般的銀行中存錢取錢對他來説也同樣無法接受,他不能想像自己可以和那些臃腫的家庭婦女、出著臭汗的快遞公司的摩托車騎手一起排隊等著見櫃檯後滿口倫敦東區低級口音的銀行經理,他只在會員極為精選的Claridge俱樂部中兌換支票。辦公樓中的衛生間他是不去的,需要方便時,他總是要不辭辛勞地來到他的俱樂部,使用這裡的衛生間,因為只有在這裡,方便洗手之後,會有服務員為他遞上一條潔白的亞麻布的擦手巾。幸虧,他的辦公室和他的俱樂部相距不是很遠。每天下午四點,他的兩位助手必須準時為他沏一壺下午茶,用的是一套正兒八經的精美的薄胎茶具,銀質的擦抹得亮堂堂乾乾淨淨的托盤,茶壺茶杯茶盤一定要事先用熱水溫過,牛奶是要盛在小巧的鐘形瓶中,小瓷罐中的糖可不是白糖方糖,而是淺棕色的透明的小冰糖,銀質的茶匙舀起一勺來,如同一小堆碎水晶,晶瑩剔透,當然,那一碟巧克力的小餅乾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是英國社交界的寵兒,他是最受歡迎的客人,他知道每一天倫敦每一個重要的聚會,他像一隻蝴蝶,從一個晚會飛到另一個晚會,他總是禮貌地等在門口,等著主人邀請他進去。他説話得體,風趣自然,恭維人時不露骨,開玩笑時不粗俗,讓每個人都覺得舒服。他喜歡古典音樂,喜歡歌劇,是皇家歌劇院的贊助人,每次去聽歌劇,他總是要披上他那著名的夜藍色真絲大氅,歌劇院也總是給他留著最好的位子。一週五天的工作之後,常常有朋友約他去他們的鄉村豪宅度週末,每次在別人家裏做客後,他都會用他精美的卡片寫信致謝。每個人都覺得他很有魅力,禮貌、善良、細緻並且有趣。

    然而這個美麗的七月的黃昏,倫敦城中心Piccadilly街後這棟維多利亞老宅的三樓,一切似乎都沒了意義,窗外飄著幾朵白雲的藍天似乎成了惟一的答案。

    莫根的英國文化造詣很深,他所知的英國文壇舊事逸事更是強過一般的英國人。一般遊客要去之處他是不去的,什麼白金漢宮、大笨鐘、唐寧街、皇家衛隊換崗之類,他都沒有興趣。他自己設計著獨特的旅遊路線:王爾德的倫敦、狄更斯的倫敦、伍爾夫的倫敦,等等。他尋找的,是英國人心目中的那爿古玩店,是那一堆過時但是仍很精美的古花瓶舊瓷器。然而,此時,他正有些失望,因為他的那一批英國朋友,竟然不再喝下午茶。他們正忙著在廣告公司中編著膚淺而動聽的謊話,忙著在投資銀行中買進賣出各種債券,忙著在保險公司中説服客戶把養老金的投資交給他們,忙著在證券交易所中扯著嗓子吼叫著下一個要拋摔出去的號碼,忙著在全世界飛來飛去聯絡傳媒大亨……這群精力充沛的朋友們沒有閒工夫去喝下午茶。他向他們提出他的疑問,他們頗為驚訝地看他,拋出一句京腔京白:"哥兒們,你以為這還是50年前的倫敦都快21世紀了。有沒有來錯地方"他們竟然不在乎。倫敦街頭越來越多的是法國式、義大利式的咖啡館,連名字都是法文、義大利文,雖説人們還是要不斷地一杯一杯喝著茶,然而,面前的一切,離久聞大名的下午茶文化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莫根從他三樓的窗子裏飛了出去。莫根的悲傷,不是為他所推崇的傳統文化而悲傷,而是為他自己的身世而悲傷。他的癥結,不是後天的懷舊,而是與生俱來。他的這種病,可不是我們這種冷眼的旁觀者所能治愈的。下午茶不難模倣,即使沒有文化的底蘊,文化的形式總不難引進。莫根的傷心事,歸根到底,可以説是英國那無可救藥的階層等級制度。

    英國的等級制度歷史悠久,而且向來非常森嚴,早在1688年,喬治王朝就把英國社會分為26種等級。後來,這種社會等級逐漸發展成上層Upper Class、中層Middle Class和下層Lower Class社會。用另一種詞彙來説,這三個階層也可以被稱為貴族紳士階層Gentry Class、市民階層Burghers Class和勞動人民階層Working Class。這三個階層的人去不同的學校,受不同的教育,從事不同的行業,他們之間的界限非常明晰。

    世界上馳名的所謂"英國紳士"English Gentleman,就完全是一個階層等級的概念,只有中上層的人可以被稱為紳士,而對於中下層的人來説,紳士這個詞是不存在的。"紳士"與否是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例如有這麼兩個英國人,某甲是個百萬富翁,當然他的財富不是家傳的,他的財富都是他自己掙來的。他是一般國立學校畢業出來的,説起話來有著北方或是倫敦東區的口音,家中的擺設身上的衣服雖也都是價格不菲,但是卻是那種時髦的沒有多少獨到特點一看就是比較昂貴的。某乙則不同,他的父親可能是地區的牧師,他上的是私立學校,大學當然不是牛津就是康橋,他説起話來口中像是含著話梅,每一個元音都咬得特別準,他常常去法國義大利旅行,常常去聽歌劇音樂會,中飯常常是在他所屬於的俱樂部中吃,而他的俱樂部肯定是一個紳士的俱樂部,女人和沒有人推薦的人是不允許進入的。他的工作可能是一個不太賺錢的律師,因為他不會沒日沒夜地工作賺錢,他需要有很多空閒和時間去享受生活,所以他常常是入不敷出,但是他卻不太擔心,也不願降低自己旅遊、歌劇、騎馬、打獵的格調。在任何其他社會,百萬富翁某甲應該算是正兒八經的資本家,而某乙只能算是有些小資情調罷了。但是在英國,某乙是屬於中上層社會的紳士,某甲則只是個有錢的普通人,"英國紳士"這個詞,是萬萬不能用在他的身上的。從地位上來説,某乙自然也要高上某甲很多等。

    二戰之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逐一獨立,大英帝國的風采漸漸暗淡,國內的這種社會秩序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中産階級逐漸變成有産階級,英國紳士的"老錢"最終還是比不上中産階級新錢的力量,雖説皇家每年還是要晉封一些爵士爵爺的,但還是不斷有自由主義者提出打破等級制度、廢除王權的呼聲,不少人想把英國推向一個沒有等級的平等的共和國的社會。政治家們為了順應民心,也常常以"發展一個無階層的社會"為他們的口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不再因等級制度而較真,特別是下層勞動人民和上層貴族們,他們往往更容易達成共識,社會越來越為金錢所左右,兩極的人物其實都是無産階級,勞動人民本來就沒有錢,很多貴族們的老錢漸漸變成了不值錢,他們所有的是土地和房産,現金越來越少,每天還得花一大筆錢維持大莊園的日用開支,於是,兩頭的人都想有掙錢的機會,很多掙快錢的黑事往往都是上只角的爵爺們和倫敦東區的勞動人民共同協力完成的。他們説話雖然還帶著截然不同的口音,但是他們終於到了可以快活相處的地步,上層的傲慢和下層的瀟灑渾成一體。反倒是一些中産階級的人有些彆扭,把等級觀念看得比什麼都重,也許因為向來就是被夾在當中的原因,他們無法傲慢,又不會瀟灑,高不成,低不就,一心想著的是如何擺脫上壓下擠的地位,往下走自然是不情願,所以便要竭盡全力往上爬。這種人常常為上下兩極的人所不齒。

    但是,作為一個觀念,等級制還是深深印在英國國民的性格之中的,想要徹底擯除,談何容易。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階層等級的意識還是根深蒂固。最近的民意測驗中,百分之八十五的人仍認為英國是一個階級等級觀念仍很重要的社會,百分之八十九的人認為最好的工作都為上層的那一小部分人所得。一般的英國人,也都很清楚自己的階級地位是什麼。在民意測驗中,百分之四十八的人認為自己是勞動階層,差不多同樣數量的人認為自己是中産階級,百分之十八的人認為自己是中上的階層,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自認為是上層社會的,他們一般就都是那些爵爺爵女了。

    莫根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教會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向那百分之一的人靠攏。他在教世人一種怎麼成為"英國紳士"的遊戲,只可惜這種遊戲是一個沒有輸贏和獎品的遊戲,現在除了一些娘娘腔的男人、外國人和騙子商人以外,沒有人想學習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紳士了。

    看莫根的裝束打扮,舉止神情,聽他的口音,人們一定會覺得他是世家出身,説不定還是個沒落貴族,肯定是在私立學校受的教育,牛津或者康橋的高材生。其實不然,莫根的出身雖不算清貧,但是絕對不是名流世家、書香門第,人們對他的過去知之甚少,可能是由於他從不談論的緣故。他的父親是Shell石油公司的推銷員,母親是位家庭婦女,他有一位哥哥,是個電腦工程師。莫根是在蘇格蘭北部的普普通通的國立小學和中學讀的書,成績向來不算出眾,但是他自幼便由母親培養,鍾愛古典音樂,並且可以彈一手鋼琴,中學畢業後,他進入英格蘭中部的一家藝術學院學習時裝設計,課餘在當地一家飯店中彈琴,賺的零花錢都用來補貼他穿著打扮上的昂貴口味。

    藝術學院畢業後,他在時裝設計上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建樹和前途,但是倫敦這個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吸引著他,他來到這裡,成了80年代倫敦公關盟主Percy Savage的個人助理,這為他打開了進入倫敦社交界的大門。他也開始著力重塑他自己,首先,就是要改掉他的"低級"的口音,因為他深知,區別一個人是紳士與否的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口音,沒有人會把家譜出生證隨時帶在身邊,所以開口給人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不多久,他蘇格蘭鄉下的口音已經全然消失,説著一口高級的公學英語,而且比去過伊頓和哈羅公學的人用詞更為高雅、得體。於是,他具備了攀登社會階梯的第一個條件。

    80年代中期,莫根進入左翼報紙《衛報》,成為時裝版的臨時助理編輯,在《衛報》工作的男記者們個個都爭當男子漢,莫根的手腕纖細白凈,舉止行為頗有些女人之氣,在那群記者編輯中如鶴立雞群,而且他的穿著打扮也刻意講究。報社是文化單位,流行的是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瀟灑,但是莫根著衣卻總是一絲不茍,他總是要穿上三件套,有時是全身從頭到腳一身白色。在這個左翼的報紙中,他太格格不入了。他始終沒有得到轉正,合同一到期,他只得離開《衛報》。但是,他並沒有氣餒。1988年,他進入了剛剛創立的《紳士》雜誌,成為他們的時尚編輯。經過了好幾任主編,但是他的地位卻沒有變過。這個工作對他來説最恰當不過。漸漸地,他所沉浸在其中的舊式英國紳士的那一套規範變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逐漸成了一位真正的舊式英國紳士的代表,他進而便覺得上帝賦使命予他,他也要致力於教育其他人成為真正的淑女紳士,而且,他竟取得了成功,成了倫敦的紅人。

    有時,公眾的寵兒往往可能是最為寂寞的人,幾乎沒有人去過他的家,很少有人知道他有憂鬱症,他獨自一人走過公園時,沒有人會去問他有沒有什麼問題,需不需要談談心他的公眾似乎也就是他的私人生活,很多人以為他是同性戀,但是他既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女朋友,沒有人敢詢問他的隱私,因為在他的筆下有關淑女紳士的規定中,這是最沒有教養的行為。沒有一個人能和他親密到可以抓住他的雙臂把他從困擾著他、把他推向絕路的東西中拉出來。他有許多認識的人,人人都説他溫文爾雅,趣味盎然,然而他卻是在扮演一個角色。他的身世不會因他的意志力而消失,從內心深處,他知道自己不屬於那個社會,儘管那個社會已經把他視為寵兒,儘管在別人眼中他已經是一個特殊的人。他太在乎了,他無法瀟灑,從內心深處,他知道,他和千萬個其他人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他永遠不會屬於那個百分之一的階層。他只是一個演員,扮演著一個角色,也許這致命的一天,他突然決定不想演下去了。從朋友的鄉間豪宅回到他自己的倫敦陋室後,他坐在桌邊用精美的英文寫信道謝時,他的心中涌起的肯定是一陣酸楚和淒涼,也許就是這種淒涼,把他推向了三樓那個窗口。是自傲還是自悲到了最後一刻,他竟沒有一個可以拿起電話求援的人!

    也許,他從來就沒有聽説過約克郡工人家庭出身牛津畢業的著名劇作家Alan Bennett説過的這樣幾句話:"真正擺脫階層等級區別的法寶是自尊和自信,是一種無自我的意識。人首先要自己生活得心安理得,那麼外界也才會以一種心安理得的自在和輕鬆來對待他們。我父母一輩的人會覺得這種心安理得來自於教育……其實,真正給一個人惹麻煩的是他個人內心的過分敏感,所以雖説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過分的敏感可以瓦解教育的作用,自尋煩惱的為難常常讓一個人無法擺脫他的階層。"虛榮心、虛榮心,做了十幾年上層社會傳統的衛道士,莫根竟然始終就沒有學會自尊、自愛和自信!

    天下沒有那麼多的人要和你過不去,有的常常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種族也好,等級階層也好,性別也好,大體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進入了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狀態,那麼也就頗為無可救藥了。

    也許莫根天生就是這種自尋煩惱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人。

    摘自《萬象》第三卷第一期,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定價:6.00元。社址:瀋陽市和平區11緯路25號,郵編:110003。原文標題為《莫根的傷心事》

    

    摘自《書摘》 2001年8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