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圖文)  

    2002年7月,我們國內法語教師一行15人受法國政府資助,前往法國南方小城阿維尼翁進修,恰逢聲名遠揚的戲劇節期間,有幸目睹阿城秀麗的景色和感受到歡快的節日氣氛。浪漫之鄉,情趣之地,古堡巍巍,碧水蕩蕩,令人頗有樂不思蜀之感。

    阿維尼翁,論人口、論經濟在法國均無足輕重,但它卻擁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兩大財富,這就是它輝煌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戲劇節。阿維尼翁的世界聲譽應歸功於兩個人,即教皇和讓維拉爾。

    14世紀初,法國國王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衝突,1305年,一位法國教士被推選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從1309年開始,他便斷斷續續地居住于屬於教會領地的阿維尼翁。此後,法國的紅衣主教迅速在教會的決策機構紅衣主教團中佔據絕對優勢,這一局面使得一位原阿維尼翁的主教登上教皇寶座。羅馬動蕩的局勢,教會與羅馬豪門的矛盾令新教皇決定不前往羅馬即位,而是暫時居住于阿維尼翁原主教府。至勃努瓦十二世即位後,認為原主教府與教皇地位不配,於是將其推倒重建,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威嚴的堡壘式宮殿。後來的教皇又不斷進行擴建和裝飾,形成了現在這座雄偉壯觀的哥特式教皇宮。從1309年到1403年教會重新遷都羅馬,在長達百年的時間內,相繼有9位教皇在此居住,阿維尼翁在政治、外交、藝術、商業上繁榮一時,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成為A ltera Roma(羅馬第二)。在教皇返回羅馬後,阿維尼翁在教皇特使的管理下,貴族和上升階段的資産階級在此建造了許多富麗堂皇的府邸。直至法國大革命,阿維尼翁一直為教皇領地。教皇宮是14世紀基督教征服西方世界的象徵。它始建於1335年,在將近20年時間內,在勃努瓦十二世和克雷芒六世在位時建成了現存的最重要的哥特式宮殿。教皇宮俯瞰全城和羅納河,它連同周圍古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2000年,阿維尼翁代表法國被選為歐洲文化之城。

    每年7月,號稱法國、乃至世界文化之都的巴黎在阿維尼翁面前也要相形見絀,因為7月恰逢法國全民度假期間,數十萬巴黎人、全法國的戲劇愛好者都朝聖般地雲集阿城,將平日平靜如水的小城攪得沸沸颺颺。阿維尼翁像是一位沉睡了11個月後醒來的美人,歡快地迎接著來自八方的賓客。2002年7月5日,隨著埃裏克拉卡斯卡德所導演的俄國作家契柯夫的《普拉托諾夫》在教皇宮圍院的上演,第56屆阿維尼翁戲劇節拉開了序幕。碧波盪漾的羅納河從城下緩緩流過,如一條綠色飄帶蜿蜒伸向大海,高大斑駁的石頭城墻將小城內外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城內古老而熱鬧,城外現代而安靜。街上游人如織,操場、停車場、甚至教堂和修道院都被改造成臨時劇場,墻上、樹上、路燈上、櫥窗裏,各種演出的海報鋪天蓋地,街上不時有人向行人散發著演出的小廣告,穿著各種奇裝異服的演員或敲鑼打鼓地招搖過市,或找個寬敞的角落停下來為遊人表演一段。人們上午睡覺休息,下午參觀遊覽,晚上涌進戲院,午夜時分,街上仍是一片喧嘩,人們從劇院涌出,奔向咖啡館,家家爆滿,桌子擺到街面、廣場上,遊人圍桌而坐,把酒臨風,高談闊論,其樂融融。教皇宮前的廣場更是熱鬧非凡:這裡有來自大洋彼岸的南美印第安樂隊在演奏,有身懷絕技的藝人表演雜技,有造型藝術家一動不動地扮作或埃及法老、或自由女神、或受難耶穌等尊尊白色雕塑,更多人在此歌一曲或舞一段,這邊表演未畢,那邊鑼鼓已響。遊人席地而坐,欣賞開心之餘也會投下一兩枚硬幣,作為對表演者的酬勞。

    阿維尼翁戲劇節創辦于1947年9月,創始人為著名的演員兼導演讓維拉爾(1912-1971)。當時巴黎被公認為法國文化之都,而巴黎以外的外省則被巴黎人譏諷為文化沙漠。但維拉爾深感巴黎戲劇日益成為上流社會和圈內人士自娛自樂的形式,他決心讓戲劇走出巴黎,走向觀眾,走向民間,用一種與巴黎戲風不同的戲劇去感染一代年輕的觀眾,“給予戲劇和集體藝術一個密室之外的地方(……),讓一種在侯見室、在地窖、在沙龍中變得枯萎的藝術煥發青春”。剛開始的幾年內,戲劇節可以説只是維拉爾一個人、一個劇團的事情,但維拉爾率領自己的劇團執著地在阿維尼翁弘揚、革新著戲劇藝術,像一塊磁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有才華的導演走出巴黎,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忠實觀眾,使戲劇節成為全法國戲劇藝術家和愛好者們不可不去的盛會。阿維尼翁的成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維拉爾被招回巴黎,擔任夏約宮國家劇院的院長。他旋即將該劇院更名為國家民間劇院(Th岢atre National Populaire)。但巴黎浮華的氣氛、繁雜的行政事務使維拉爾厭煩不已,他身在巴黎,但心繫阿城,終於在1963年徹底離開夏約宮,全身心地投入阿維尼翁戲劇節的策劃和革新中,直至1971年辭世。

    80年代以前的戲劇節,參加者都是經過組委會挑選和邀請的正式劇團,即那些受政府財政資助的國家戲劇中心(Centres Dramatiques Nationaux)。從1981年代開始,戲劇節節外生節,一些出於對戲劇藝術的熱愛而自行組建、自謀生路的劇團不甘心游離于這一盛會之外,不請自來,他們希望用自己的創作和表演來贏得和征服觀眾。這一節外之節不論在演出數量還是觀眾人數上迅速超過節內之節。為了區別二者,人們把前者稱為off,把後者稱為in。In類演出在節日開始之前即有節目單,大約60%的座位早在戲劇節開始前三、四週就已被預定,每年提供大約50個劇目,分佈在20多個劇場,有12萬人次觀看,這一數字已大大超過阿城的人口,而off類的觀眾更是in類的5倍。O ff類的演出至今已有21年,其演出數量年年創造新高:600余場演出,分散在100余個不同的劇場,Off類演出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獨立和自由,它無需經過組委會的邀請,只要有熱情和才華,便可來阿城一展身手。Off類演出為那些尚未成名的劇團、導演和演員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儘管有人抱怨off類演出過多,良莠不齊,使那些真正有才華的創作者和表演者難以浮出水面,也使觀眾在選擇劇目時無從下手,但沒有人否認off類演出中每年都會涌現憾人心魄的天才之作,其藝術價值絲毫不亞於in類演出。許多功成名就的導演和演員早年就是在off類演出中脫穎而出的。成名之後的他們仍有人樂於參加off類演出,以汲取靈感或追尋年輕時的熱情。

    從90年代開始,戲劇節向世界敞開大門。日本(1994)、俄羅斯(1997)、台灣和南韓(1998)、拉美(1999)、東歐(2000和2001)戲劇先後亮相阿城舞臺,並引起極大關注。今年,來自阿根廷、西班牙、義大利、突尼西亞、南非的導演們用一種殘酷、粗暴、怪誕、甚至赤裸裸的形式表達對當今社會理解,向這個壓迫人、異化人的現實發出了挑釁。自殺、絕望、世界災難成為今年戲劇節引人注目的主題。

    每年的戲劇節並沒有一個事先設定的主題和框架,真正是百花齊放,悲劇、喜劇、傳統、現代、經典、實驗……既有舉世聞名、常演不衰的劇目,也有渴望在戲劇節期間一試運氣、一展身手、被慧眼識中的初出茅廬的新人新作。應該説,在所有作品中,享有最高殊榮的是俄國作家安東契柯夫的《普拉托諾夫》。該劇是契柯夫22歲時創作、但直到去世也未寫完的作品。也許正因為它的不完整性,給導演留下了更多想像和發揮的空間。半個世紀以來,先後有12位導演將其搬上阿城舞臺。一代又一代的導演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對該劇作出不同的闡釋。戲劇節結束時沒有任何獎項頒發,因為它面向的是廣大觀眾,而不是少數評委。每年戲劇節既相似又各有特色,所以才有一些忠實的觀眾每年7月必到阿城。阿維尼翁戲劇節既是一次大手筆的商業運作,又是一道五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它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發現、驚喜、思想碰撞的機會。

    7月27日,隨著德國編舞家薩莎瓦爾茲的舞劇noBody最後一次在教皇宮圍院上演,歷時3周的戲劇節也緩緩降下帷幕。曲終人散,阿城的商家在掙鼓了腰包之後紛紛關門謝客前往外地度假,8月份的阿城幾乎成為空城,又恢復了昔日的安靜,像一位睡美人,等待來年戲劇節醒來迎客。(楊國政)

    


戲劇節期間的街頭戲劇表演

    


教皇宮前廣場上的舞蹈表演

    


羅納河畔綠色掩映中的教皇宮

    《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18日


源自文化激情——"城墻行動"在法國
[異鄉見聞]法國廁所不分男女
去普羅旺斯尋找典雅愛情(圖文)
組圖:法國里昂古城一瞥
[風情]塞納河邊日光浴
法國 讓文化古跡“活”起來
[素描時光]法國咖啡館
法國讓文化古跡復活
巴黎,永遠的紅磨坊
浪漫之都法國巴黎(圖文)
巴黎塞納河風光欣賞(圖文)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名團的態度
法國普羅旺斯風情(圖文)
我不能放棄慾望——英導演談話劇《紅舞鞋》
柏林亞太周戲劇活動側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