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報
柏林亞太周戲劇活動側記


    德國是一個深具戲劇傳統的國家,這裡誕生過席勒、歌德、萊因哈特、布萊希特等偉大的戲劇家、導演和眾多優秀的演員,柏林的劇院星羅棋佈,不同風格的戲劇各有空間。此次柏林亞太周活動又為柏林帶來了新鮮的口味——中央實驗話劇院出品、林兆華導演的《理查三世》和《故事新編》,分別在自由人民舞臺和索菲劇院上演。

    不過《理查三世》的出場並不順利。由於德方的原因,至關重要的投影儀器在演出當天下午才運到,劇場的條件也很一般。林兆華導演很著急:“沒有投影,我就不開幕。”他組織裝臺,給演員做連排,忙得沒有功夫理睬記者。連排從上午一直進行到晚上7點半,8點鐘,演出就開始了。或許由於劇組人員都疲憊不堪,記者覺得演員的狀態不及在北京演出時飽滿。另外德文的字幕只有主角理查的臺詞,無疑給德國觀眾的理解造成了困難。從散場後觀眾的反映看,他們普遍對《理查三世》的形式感有興趣,自然,也有對這種探索持否定態度的。

    林兆華説,《理查三世》呈現出一種遊戲的狀態,它想表達的是,生活中的“陰謀”如何不知不覺地發生,人們對“陰謀”是缺乏防範能力的。“它不是莎士比亞的戲,而是我林兆華的戲,我只是借用了莎劇的臺詞。”有人問林導:“那你為什麼不弄一齣自己的戲?”他答的也很爽快:“我沒這本事呀!”有一種看法,是林導“利用”了莎士比亞,這種“利用”是不光彩的。記者本以為名劇的現代改編早已不是問題,沒想到在觀眾中還是頗有阻力。難道一字不漏念著華麗的莎翁臺詞才是得體的?日前北京上演的英語《麥克白》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教訓。難道這世界上還存在“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畢竟我們再也回不到莎翁時代的劇場。戲劇的主角,有時是劇作家,但也可能是導演、演員、舞臺甚至觀眾。

    《北京青年報》 200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