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這裡的“春節”也守夜  

    在亞洲,尤其是我勻中國,每年人們都歡慶春節。殊不知,在歐洲的阿爾巴尼亞也過“春節”,但日期是每年的3月14日。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的阿族人都聚集到中部的文化名城——愛爾巴桑,以其獨特的形式歡天喜地地迎接春節的到來。

    “夏節”“春節”“花節”

    阿爾巴尼亞的春節,原稱“夏節”。據阿國友人説,按照這個國家的傳統曆法,一年只分冬夏兩季,每年的3月14日則是冬去夏來的日子,遂稱“夏節”。如今,一年既然分春夏秋冬四季,“夏節”也就自然改稱“春節”了。

    3月14日還稱“花節”。地處阿爾巴尼亞中部盆地、素有|“花城”美稱的愛爾巴桑,3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蝴蝶花、野菊花、紫羅蘭等競相開放,爭奇鬥艷,象徵著春天的到來。

    愛爾巴桑城及其周邊地區歡度春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説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伊裏爾人留下的傳統。3月14日這一天,阿樂巴尼亞人所信奉的扎娜自然女神步出位於愛爾巴桑城郊的廟宇,把春天送到人間,宣告新年復始。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則載歌載舞地奔向廟宇,向扎娜女神膜拜祈褥,企盼在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

    據記載,近一個世紀來,愛爾巴桑人只有1944年沒有慶祝春節,那一年德國法西斯佔領了阿爾巴尼亞。

    “除夕”“守夜”“巴羅庫麥”

    阿爾巴尼亞的春節活動從3月13日開始,相當於中國的“除夕”吧。這天,愛爾巴桑滿城彩旗招展,市中心的古城堡下搭起舞臺,周圍是一片花的海洋。來自首都地拉那、港口都拉斯和周邊國家的客人使該高明的所有旅館爆滿,許多人不得不住在好客的市民家中。

    按照傳統習慣,家庭主婦們從13日中午就開始準備“除夕大餐”:燒火雞、燒全羊必不可少;核桃、無花果幹、蘋果、木瓜、蜂蜜和其他土特産應有盡有;而別有風味的甜點“巴羅庫麥”則令人垂涎欲滴。這種甜點是一種金黃色的圓餅,用玉米麵、食糖、黃油、雞蛋加上當地特有的一種作料調製燒烤而成,鬆軟香甜,味道好極了。據説製作“巴羅庫麥”是愛爾巴桑主婦的“專利”,其他地方的人則做不出它特有的香味來。

    晚上,全家人和來客聚在一起,歡聲笑語,觥籌交錯,盡情享受家庭主婦的廚藝。

    酒足飯飽之後,人們擁到市中心廣場觀看文藝演出,直到夜深。而老祖母則留在家裏“守夜”,手裏捧著白天採集的鮮花和綠草,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把花草分放到每個親人的床頭上,讓大自然保祐他們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平安,無災無難。

    第二天清晨,不等太陽上山,人們就起床了。青年們忙著去為滿山遍野的橄欖林施肥,老年人把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孩子們穿新衣、戴新帽,肩上挎著用紅、白雙色線編織的“夏袋”——據説白線象徵著少年的潔白無瑕,紅線象徵著鮮血,即“熱血少年”迎接夏日的來臨。他閃走街串巷,為鄰居和孤寡老人分送“巴羅庫麥”和禮品。這一天孩子們的舉止必須文明,要“請”字不離口,表現機靈,對大人的問話對答如流。對方接過禮物後,用綠草沾著清水灑在孩子們的頭上,並回贈鮮花,寓意把冬天的寒冷和一切病魔統統洗掉,並祝福孩子們夏日涼爽、交好運。更有趣的是,孩子們這一天還是定婚男女相互饋贈信物的“使者”。

    記者去年有幸去愛爾巴桑參加14日的春節活動。那天上午,只見市民們傾城出勸,聚集在橫貫東西的主要大道兩旁,等候樂團和狂歡隊到來。9時整,身著民族服裝的樂隊奏起了歡快的迎春曲,一列主要由中小學師生組成的錢歡隊伍出現在街頭,男孩子打扮成紳士模樣,女孩們穿著漂亮的衣裙,一些老師裝扮成“春姑娘”,有的孩子戴著動物面具。為首的是由一匹神俊的大白馬拉的膠輪車,車上滿載著糧食,一名白衣少年頭頂著剛出鍋的“巴羅庫麥”。隊伍中,春姑娘和一名胸前挂著大地球的姑娘特別令人注目。地球上是一隻口銜橄欖枝的和平鴿,寓意深刻。

    藝術搭臺,商業唱戲。這一天,“愛爾巴桑春節博覽會”也同時開幕,本市以及其他地區的廠商把琳瑯滿目的商品擺上了展臺,供參觀者欣賞選購。

    近年來,阿爾巴尼亞總統邁達尼連年同愛爾巴桑人一起歡慶春節。去年的春節雖然小雨下下停停,一引起節目被迫取消,但這絲毫沒有減弱喜慶的氣氛,更不能説“天公不作美”,因為“春雨貴如油”嘛!


漢城過年拾趣
盛中國夫婦春節上演“浪漫製造”
春節系列(四)世界華人共慶春節
春節系列(三)中國人喜迎馬年新春
春節系列(二)過年新時尚——歐元裝進紅包
春節系列(一)世界最大規模的春運已經開始
印尼首次規定春節為公休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