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彩電業無休止的價格戰

    去年7月,中國電視機製造業的九大巨頭齊聚于深圳市(中國南方重鎮)的一家高級賓館內,其目的便是為了拯救他們自己的産業。這次的“秘密會議”被中國新聞界炒得沸沸颺颺,甚至有近百名新聞記者在會場外“安營紮寨”。會議中,九家電視機製造商達成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協定,從而終止了歷時4年之久的價格大戰。在這場價格戰中,幾乎所有公司都元氣大傷。

    這場價格大戰遠遠算不上是市場中的自由競爭,其核心實際上是由地方政府支援的生産廠家連同其當地銀行間的明爭暗鬥。這充分暴露了中國經濟體制中的結構問題,即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就業而過於保護當地的製造業。

    同時,這場價格戰也提醒中國公司,如果只是簡單的裝配,而不下大力氣增加産品的技術含量,他們進軍國際市場的雄心壯志便會變得毫無意義。

    此後的一個月內,深圳市內的電視機價格戰偃旗息鼓。但是反對之聲卻此起彼伏:政府批評這種行為缺乏競爭性;“四川長虹”——中國電視機製造業的另一霸主甚至抵制參加這次會議,並且對會後協定不屑一顧;此外,其他的製造商紛紛打破競爭級別,以狠削價格的方式重新挑起了烽火。

    李東生——中國現今最大的電視機生産商“TCL”公司的經營人——對記者説:“在這次的協定中規定不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電視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參加會議的公司都能恪守信約。”各大公司積壓産品的數量已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近幾個月裏,一些商場為了“清倉”竟以重量為單位出售電視機——每公斤30元人民幣。這恐怕也是當初眾多製造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過度生産種下的苦果。

    無論是什麼樣的價格戰,消費者總是最後的勝者。一台29英寸的國産彩色電視機從之前的每台7000元人民幣,一路下滑至999元人民幣。而一台21英寸國産彩色電視機的價格僅為400元人民幣,還不到其製造成本的70%。

    短期來看,電視機製造業遭受的此次衝擊稱得上是災難性的。據官方統計,在過去的三年裏,中國的電視機製造業虧損了近200億人民幣;而今年,情況仍無起色。就在一年前還擔心價格停滯不動的政府,現在已經開始擔心該産業是否會崩潰了。

    實際上,這次的危機可以上溯到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早期。在那時,為了迎合市場對於彩色電視機的巨大需求,數百家電視機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對於那些在當時面臨著地方國有經濟瀕臨破産的小城鎮來説,開辦電視機組裝工廠是它們在新的市場經濟中獲得落足點的捷徑。

    擁有地方政府的支援,對於這種企業的建立以及以後的維持相當關鍵,這尤其體現在爭取國有銀行的貸款以及獲得産品的生産許可證上。

    來自廣州“愛華”公司(一家香港投資的小型電子公司)的肖震雕(音譯)説:“在當初,這一産業有著相當巨大的利潤空間,所以大家都一窩蜂地想擠進來。那時情況確實有點兒失控。”

    但是,利潤空間很快便消失了。隨著競爭的愈演愈烈,只有具有一定企業規模的電視機製造商才可以繼續存活于這一領域。甚至沒有嘗試對銷售業務與市場經營作任何的改善,人們便把價格當成了自己手中唯一的法寶。

    中國全國現在共有20家較為知名的國産電視機品牌,其餘還有50到60家製造工廠以及數百條生産線。分析家指出,只要中國的地方政府仍然為保證就業堅持讓生産線轉動,這場價格戰就不會結束。

    上海麥金尼公司的戈登奧爾先生説:“除非其中的一部分公司退出,否則,我認為價格戰不會結束。但是,我並認為現在還不是會有人退出的時候。一旦你已經涉足於該産業之中,地方政府就會鼓勵當地的銀行保證你的運作。如果你又恰是當地的唯一企業,那政府就決不會允許你關門大吉。”套用當地分析家的話來説,在中國的電視機市場裏,“差的死不了,好的活不了”。

    國內市場上電視機成品的容量為5000到6000萬台,年産量為4000到4500萬台,銷售量約為2800萬台——這是中國政府以及製造商們對去年做出的最樂觀的估計。他們還估計,出口會解決過剩産品中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全部。“所有的工廠都會開足馬力生産,因為這是一個‘數字遊戲’——你生産得越多,單個産品的成本就越低。”香港摩根斯坦利的威克特馬説。

    這場價格戰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那就是儲備資金的浪費——在成為“赤字”繼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前,這些資金由國有銀行流向國有企業。

    在相對領先的前三位製造商中,有兩家——深圳康佳和四川長虹——在今年的上半年首次宣佈虧損。前三甲中只有“TCL”一家仍然“興旺發達”:其市場佔有額在2001年上半年有所上升,從而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視機銷售商,並且還維持著微薄的利潤。

    實際上,國外公司的寶貴經驗值得中國學習:通過“創建品牌效應”、“開發先進技術”,國外的生産商們雖然銷量較小,但是卻創造了更大的利潤。與國外公司相比,中國公司不具有生産顯像管的技術,而單單顯像管一項就佔了整個電視機成本的30%到40%。

    據四川長虹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劉海中(音譯)透露,該項技術使得長虹公司賣出694萬台電視機才抵得上日本新力公司賣出50萬台電視機所得的利潤。中國公司在技術上的欠缺也使得兼併在這個“人浮於事”的行業裏變得幾乎不可能。“很難有獨立經營的公司感興趣于兼併。因為,除非你堅信自己有能力裏在該行業一統天下,否則你便不會從這種做法中得到任何的好處。”奧爾先生説。

    正當電視機製造商苦苦尋求其他的經營之道時,相似的價格戰卻在空調、DVD播放機等領域打響。這些領域同屬勞動密集型産業——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只需要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現成的膚淺設計。

    中國的行動電話製造業面臨著同樣的未來。在這一領域,摩托羅拉、愛立信等跨國公司已經控制了整個中國市場;緊接著,它們便可以通過向中國本地公司提供自己的技術而狠撈一筆;再以後,便是中國公司間價格戰的開始。

    一位國外商業經理説:“這一切相當的容易,——你只需要招收200名女工,買進所有必需的零件並把它們堆在裝配線上。”

    儘管短期來看,這場價格戰除了會給消費者一定的實惠外,沒有任何的益處;但是,以長期眼光來看,那些在價格戰中倖存下來的中國公司應該從中吸取足夠的教訓,從而完成它們的最終理想:打造世界名牌。

    中國公司在國外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其低廉的價格,這使得它們可以在國際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但是,就像之前日本和南韓走過的道路一樣,中國公司也必須建立並不斷改善它們自己在海外的供應和銷售渠道,而這一切尚需時日。

    最後要説的是,除非中國公司也能夠開發出它們自己的技術,否則單純獲得市場份額毫無意義。以“TCL”和“海爾”——兩個知名的中國品牌——為例,在過去的20年裏,兩家公司都是白手起家,如今已經在海外市場領跑。

    海爾在美國有一家工廠,而TCL則把工廠建在了越南、印度和菲律賓;而且兩家公司各自在當地佔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如果它們能將自己在國內市場上所學到的一切應用在國際市場上,那麼它們其中的一到兩個將有足夠的潛力成為真正的國際名牌。”奧爾先生如是説。

    放眼望去,價格戰是否有終點?李先生認為:沒有!他説:“微軟沒有對手,所以它不用擔心遇到價格競爭;但是晶片製造業卻有,所以英特爾和它的競爭對手們一直你爭我奪。在沒有壟斷的商業世界裏,價格之戰長存。”

    

    英國《金融時報》 2001年10月19日

    

相關新聞

倪潤峰語驚四座:中國彩電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彩電論斤”賣進山西

洋彩電也打價格戰 國産品突圍三步棋

“彩電大戰”緣何不停?

全行業營利僅及新力一半 中國彩電何時覺醒

彩電價格戰風起雲湧 專家質疑巨頭“領頭羊”行為

彩電利潤降至最低點

中國彩電業全面告急

中國彩電業面臨大虧損

彩電業有“崩盤”危險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