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科學家

    隨著入世,中國科學界比以往更多地説到一件事,這就是:中國科學家何時才能在諾貝爾獎章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12月10日,在瑞典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這同時也是諾貝爾獎的百年慶典。那裏有中國科學家的夢想和遺憾:100年來,諾貝爾獎已授予全世界473位科學家,而中國籍的科學家尚無一人入選。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一現象。今年3月,筆者還著文分析了科技一等獎連續三年空缺的問題,認為中國人連自己滿意的成果都沒有,何談到世界上去競爭?而科學界的浮躁、急功近利,則妨礙了科學探索。

    對此,也有科學家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浮躁和急功近利只是表像,根子在於我們的評價體系存在缺陷。

    科技成果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基礎研究,二是應用研究。入世後,我國科技研究的評價方式,能不能改變自我封閉、自我滿足的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基礎研究要進入世界競爭,成果品質應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後,由世界來評判;應用研究則要以市場準入為標準,有人認可、願意投資、能夠轉成産業的成果就是有價值的成果。否則,拿再多的證書、通過再多的鑒定也沒有意義。只有評價標準變了,科學研究進入世界、科技成果進入市場才會成為可能。

    諾貝爾獎的評獎範疇和領域,當屬基礎研究。科學家們看重並渴望諾貝爾獎,不僅是豐厚獎金和名聲的誘惑,而是期待自己的研究能夠進入世界科學前沿。

    前不久,記者出席了國家973資訊領域一個項目的年度彙報會。這個項目集結了國內一流的電腦與軟體專家。可是,一些教授在報告項目成果時,談著談著就説到自己的論文將在或已在國內某期刊發表。性急的首席科學家不得不打斷報告人大聲説: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只是二流、三流,請不要説下去,我們是國家項目,你的工作有沒有做到國際水準?國際學術期刊有沒有認可?這才是值得我們關心的。

    當然,基礎研究要獲得國際認可,很難。全世界每時每刻有多少科學家在拼搏、在奮鬥,不會只等著中國科學家。今年新當選的院士中,有一位院士當得好險。因為就在評選之前,她的論文剛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正是這篇論文,為她當選院士奠定了基礎。憑國際一流期刊的一篇論文,就當選為院士,表明要做出國際一流水準的工作多麼艱難,而這樣的工作在國內太少了。可是,不能因為難,就尋找退路和理由。

    應該説,近幾年,我國科學管理者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進入世界的問題,並作出許多規定,比如,提高國際學術期刊已發論文的打分系數,提高獎勵金額等。可是,在制定進入世界的評判標準時,另一個標準———國內自我評價還存在。只要另一標準還存在,前一標準的執行就會大打折扣。而要使第一標準得到實現,就必須忍痛砍去第二標準,只樹立第一標準。

    只有評價體系改變了,研究方向、研究方式、投入方法、科研態度才可能産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雖説諾貝爾獎的評選並非“天衣無縫”,但是,它經得起世界的評頭論足是毫無疑義的。對於中國科學界而言,如果要面向諾貝爾獎以及這一獎項所代表的世界水準,這一步該邁出去了。(謝衛群)

    《人民日報 . 華東新聞》 2001-12-21

    

    


從院士自律看科學道德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提出中國科學十大挑戰
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先進社會生産力與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科學與倫理之爭
科學其實不神秘
專家研討中華科學傳統
誤解科學
社科界委員呼籲建立社會科學院士制
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方案
江澤民談中國科技的發展與交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