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院士自律看科學道德

     主持人 劉暢

    沙龍在座:

    朱 清 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

    諸葛憶兵 教師傅道彬大學副校長

    王巍 大學生

    12月9日,中國科學院向社會發佈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這一準則包括:堅持真理、反對弄虛作假;堅持嚴肅、嚴格、嚴密的科學態度,反對學術上的浮躁浮誇作風;堅決抵制科技界的腐敗和違規行為;積極發揚學術民主,充分尊重學術領域中的不同意見,警惕和反對學霸作風;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勞動和權益,反對不屬實的署名和侵佔他人成果,反對參與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抵制和反對對科研成果進行新聞炒作;在參與各種推薦、評審、鑒定、答辯和評獎活動中,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徇私情等內容。這一準則頒布後,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有媒體稱這是“中國院士的十條戒律”。那麼,在科學學術界和社會上,如何看待這一準則呢?

    ●朱清時:頒布這個準則,我們期待已久。這是中國科學院學部50年曆史上第一次全面規範自身行為的文件,也是學術界倡導正氣、正本清源的歷史大事。我是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感受比較強烈的一點是,我們民族和社會都對院士寄予了極大希望,所給予的榮譽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早在4年前,我們就開始了關注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的建設。我們發現,少數院士參加了不適當的商業活動,做廣告或者在産品評審會上隨意表態。正是基於這一現狀,中國科學院出臺了道德自律準則,這僅僅是一個初步規範和基本要求,院士群體作為中國科學精英的代表,應該以高出這一準則的標準要求自己,維護科學道德、維護學術尊嚴。科學家比任何人都需要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如果在這方面有所缺失,是科學界的大不幸。

    ●諸葛憶兵:我十分欽佩中國科學院院士們敢於正視不足,維護科學尊嚴的勇氣。院士們在中國科學家反腐敗、反浮躁之風中,帶了一個好頭,作出很好的表率。應該看到,學術界的一些不良風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真正糾正起來,任重而道遠。學術領域出現的浮躁作風甚至腐敗事件,院士拿錢做廣告、院士拿錢做評定等事件,並不鮮見。從頒布的《道德自律準則》看,涉及到學風、作風、個人修養等內容,而且,此種倡導,對於其他知識分子也是一個極大的觸動。聽説,下一步,中國科學院還要實施具體行動,揭露、批評違規行為,邀請社會監督,這大概是最觸動人們心靈的事情了。我們實在不願意看到,自己尊敬的院士,在道德的細節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瑕疵。

    ●傅道彬:學術需要一片純凈的天空,需要院士來擔此重任。近年來,很多院士放棄了獨立的科學精神,十分令人痛心。但我們應該看到,道德規範好像不僅僅是院士的事情。科學家重視自己的科學精神、科學道德,那麼,社會各界怎麼辦?院士拿錢做廣告或者做不實鑒定不對,其他行業這麼做就對了嗎?倡導道德規範不是一個群體、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道德體系如何構建、如何塑造的問題。我們也不應誇大院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為這是整個科學界、學術界的問題,如果把矛頭僅僅指向院士頭上,也不公平。有些道德要求,是一個科學工作者走上學術道路時就應加以規範的,比如,不屬實的署名和侵佔別人的勞動成果,對科研成果進行新聞炒作,學霸作風等等。推而廣之,這是職業道德的建立。院士都在規範自身道德,其他行業,不是更有危機感嗎?

    ●王巍:在我們眼裏,院士是承載著學人“光榮與夢想”的代名詞,院士被人們稱為“國寶”。今天,他們發出了自身的道德宣言,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我感到的是震驚和震動。震驚的是,院士們對道德的執著追求,反映了學術界難以忍受社會不良風氣污染的吶喊。在道德感淡化的物質年代,院士們關於道德的吶喊如此振聾發聵;震動的是,在視良知為生命的學術界、科學界,向每一個有志於在此發展的年輕人發出號召,科學態度、科學作風、科學精神、科學道德,這些息息相關的精神要素,實際上是一個人出發時就必須具備的職業規範。有了這一道德基礎,才可能有所發展,有所成就。

    

    《中國青年報》 2001年12月14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問世記
追蹤“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兩位院士?
台灣醫學專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澄清 兩名院士“除名”是多年前的事
中國工程院增選八十一名院士(附名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