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術會議找人做報告不難,找人聽報告難”
中國科學家“會診”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找人做報告不難,找人聽報告難。”

    “中國目前相當多的學術會議缺乏討論與爭論。”

    “學術會議應注重信用,還要有品牌意識。”……

    在中國,名目繁多的學術會議令人眼花繚亂,但其品質如何?效果怎樣?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一反往常會議的莊重與嚴肅,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沙龍式座談會。十多位科學家應邀與會,他們一邊啜飲咖啡、品嘗果點,一邊就學術會議的問題暢所欲言。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沙蹤教授認為,學術會議上提交的論文難以得到認證、收取會費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工作者與會的積極性,也影響到學術會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建議説,學術會議今後應多一些提出方向性的大會報告,並重視開展專題討論,以及利用論文張貼方式進行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要符合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興趣和需要,選好會議主題和報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太一表示,學術會議最好由官方發起、民間組織,採取半官半民的方式進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對學術會議當中存在的開會積極性不高、但旅遊積極性高漲這類現象提出批評。他説,科技人員參加學術會議也是一種工作,需要很強的責任心,求真務實非常重要。

    據稱,中國科協所屬的一百八十六個全國性學會,每年舉行的學術會議達兩千多次,其中雖不乏成效顯著的會議,但不少學術會議空話套話成堆,走的是形式主義。

    無論網際網路多麼發達,科學家面對面的交流不可替代。中國科協副主席張玉臺指出,學術會議作為科學家進行交流的一方舞臺,其水準和品質的提高已迫在眉睫,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創造出寬鬆的環境,真正實現學術交流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學術研究持續健康地發展。

    中新社 2001年9月28日



中科院副院長:五年後科技領域對青年人的傾斜政策應消失
我國將大力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
楊振寧談科技大勢
學術時髦的陷阱
全國華僑農場科技進步經驗會落下帷幕
反對學術腐敗 樹立精品意識
重塑學術規則
鐳射:為啥論文多 産業小
我國首次舉辦量子資訊國際學術會議
中國科技直面“浮躁”
儒教思想與生態環境保護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