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科技直面“浮躁”

    浮躁已成為科技界不得不嚴肅面對的現象了。上周,國內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科技日報》和《科學時報》先後大篇幅刊載文章,矛頭直指科技人員的“浮躁”現象。其中《科技日報》長篇評論稱之為“科技界流行的瘟疫”。中科院直屬報紙《科學時報》則刊出美國《科學》雜誌對海外學者方舟子關於國內學術腐敗的專訪——方舟子曾多次揭露國內學術界醜聞,令一批“科學家”斯文掃地。與此同時,中科院也邀請院士代表制訂“院士行為自律準則”。在海內外學者呼聲中,一向清高的科技界也開始了對自身的反省。

    “浮躁瘟疫”襲擊中國科技界

    國科技近20年來的長足進展一直令國人激動,網路熱、基因熱、奈米熱……科技的新貢獻讓科技工作者頭上的光環又亮了幾分。就在國內新科技的發展如火如荼之際,“浮躁瘟疫”也向科技界悄悄襲來。

    警鐘最先在海外響起

    警鐘最先在海外響起。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雜誌之一《自然》在3月發表題為《中國的希望與浮誇》的評論,指出中國一些學者追求金錢和地位的不良風氣正在玷污一些著名研究機構的聲譽。並同時指出,中國的新一輪科學資助熱潮及吸引海外科學家回國的若干計劃被國外學術界認為是成功之舉。但是,一些在海外華人圈被稱作“科學騙子”的人也參加到國內學術投機的行列。

    去年中國科技界的兩樁公案被認為是引發此次討論的直接原因。“基因皇后”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基因皇后”事件

    去年8月,國內媒體和北京生物學界的不少人都為一條新聞激動過:留美學者、美國洛杉磯塞達西納醫學中心分子遺傳實驗室副主任、副教授陳曉寧攜帶多年研究的科學成果—三個基因庫回到北京。她將把這三大基因庫永久留在中國進行科研和相關的臨床診斷。媒體將陳曉寧譽為世界生物科學界頂尖級人物,並稱三大基因庫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價值無法估量。而國內一些著名生物學家也站出來為陳曉寧喝彩。

    陳曉寧剛被譽為“基因皇后”便受到海外學者的質疑。陳只有碩士學位,其副主任之職只是行政職務,也不可能是副教授,所謂三大基因庫也非價值無法估量,而是花4000美元就可買到,甚至可免費索取。此後又有數十位海外學者聯名抨擊陳曉寧“自我炒作”。

    “核酸營養”事件

    “基因皇后”事件結束不久。國內南北生物學家又為“核酸營養”展開交鋒,十余位專家甚至院士和國外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捲入其中。反對派指出“核酸”沒有營養,對其産品的宣傳是商業騙局,美國早在20年前就司法判定了核酸營養是商業騙術。但支援者仍然堅持核酸營養研究是一項“新科學”。直到國家衛生部宣佈某核酸營養産品屬“擴大宣傳”,反對方才艱難地佔據上風。

    論文多而成果太少

    數據可能更使人警醒。據《科技日報》報道,“863計劃”實施15年來,申請專利與發表論文的比例大約為1比30。其中某一年僅獲得3項專利。論文偏多而成果太少,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某些科技工作者務虛不務實的作風。

    另外與之相對應的一組數據是,國內科學家論文引用率不高,影響較小。專家認為,我國論文在國際上引用率低的一個因素是“千篇一律”。雷同者太多,人家就“以一當十”了。

    更令科技界感到羞愧的還有個別抄襲現象。據悉,國家自然基金委調查的有關申報基金項目的申請中,弄虛作假、剽竊事例絕對量在增加。更有甚者,還曾有人偽造論文檢索證明,將實際收錄論文數由1篇誇大為7篇。

    圖書館裏的學者少了

    原中科院化學所所長胡亞東研究員則用他在科學院圖書館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明浮躁:中科院圖書館大概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好的圖書館。過去那裏經常坐滿了看書做學問的人,其中不乏像竺可楨、盧嘉錫這樣的大科學家。可是現在,人少了,去的人也多是找著了想要的東西一複印走了。“味道完全不對了。”

    科學技術也要擠出“泡沫”

    中國的科技界已經開始了對自身的反省。剛剛離任的國家科技部部長朱麗蘭教授就表示了對國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憂慮。她在參加中科院為吳文俊院士獲得首屆國家科技最高獎的慶功會上説,國家設立的兩項科技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已經三年無人摘得頭獎,她懷疑這種科技積累速度是否太慢。同時,這位科技界領導坦言,有不少人對科技界的浮躁不滿。 “浮躁”引發産業“泡沫”

    被學術界批評的這種浮躁氛圍,客觀上也反映了國人對科技的高期望值。只不過這種“浮躁”催生的一個個新産業,“泡沫”也不少。

    國內大眾媒體上爆炒“奈米”不超過兩年時間,全國已有奈米材料企業300多家。其中以“奈米”字樣註冊的企業就有50多家。科技部的調查顯示,浮躁的奈米風雖然催生了這個産業,但並未使之健康壯大。300多家奈米企業中,50人以下的小廠竟佔了70%以上,註冊資金5000萬元以下的佔90%左右。由於奈米技術尚不成熟,多數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頗有“早産兒”之感—先天不足、發育不良。

    科研評議制度需要改進

    為了擠掉浮躁帶來的許多急功近利的“泡沫”,一些學者也從科研評議制度改進的角度提出建議。

    參加中科院“院士行為自律準則”研討的科學家們認為,要使更多學者沉下心來醉心學問,就要避免評估檢查過多、過濫。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王蒲生博士認為,科研評議應規避權力與學術的結合。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很難使評判不扭曲。不公正的評議難免使有些科技人員“心有旁騖”。

    為了遠離“浮躁”,科技界已經達成共識:科學的誠實嚴謹既需要學者自律,也要有科學的管理和監督體制。 (薛暉)

    《北京晨報》 2001年8月27日



中國確定“十五”科技發展四大重點任務
中國科技百強無一入圍世界百強
科技頭獎三屆空缺的憂思
和合學與21世紀文化價值和科技
浮躁與守望---文人都找不著北了?
中國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