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歧視讓諾貝爾獎忘記了眾多女科學家  

    此間《環球》雜誌在即將出版的一期中,發表了該刊駐倫敦記者王艷紅撰寫的文章,題為《傾斜的桂冠》,轉發如下:

    在英語中,諾貝爾獎得主稱為Nobel Laureate,其中laureate的意思是“戴桂冠者”。審視過去100年,這項桂冠很少戴在女性的頭上。性別是女性進入科學領域和獲得承認的巨大障礙,這與女性在社會其他領域的遭遇差別不大。性別歧視直接或者間接地阻止了她們參與文明發展進程的機會,即便是今天,情況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被遺忘的“英格蘭玫瑰”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裏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裏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富蘭克林1921年生於倫敦,15歲就立志要當科學家,但父親並不支援她這樣做。她早年畢業于康橋大學,專業是物理化學。1945年,當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前往法國學習X射線衍射技術。她深受法國同事的喜愛,有人評價她“從來沒有見到法語講得這麼好的外國人”。1951年,她回到英國,在康橋大學國王學院取得了一個職位。

    在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

    就在這時,富蘭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在相當不友善的環境下。她負責起實驗室的DNA項目時,有好幾個月沒有人幹活。同事威爾金斯不喜歡她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在研究上卻又離不開她。他把她看作搞技術的副手,她卻認為自己與他地位同等,兩人的私交惡劣到幾乎不講話。在那時的康橋,對女科學家的歧視處處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許在高級休息室裏用午餐。她們無形中被排除在科學家間的聯繫網路之外,而這種聯繫對了解新的研究動態、交換新理念、觸發靈感極為重要。

    富蘭克林在法國學習的X射線衍射技術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場。X射線是波長非常短的電磁波。醫生通常用它來透視,而物理學家用它來分析晶體的結構。當X射線穿過晶體之後,會形成衍射圖樣━━一種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圖形。不同的晶體産生不同的衍射圖樣,仔細分析這種圖形人們就能知道組成晶體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蘭克林精於此道,她成功地拍攝了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

    此時,沃森和克裏克也在康橋大學進行DNA結構的研究,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他們看了那張照片。根據照片,他們很快就領悟到了DNA的結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眾所週知的事實━━兩條以磷酸為骨架的鏈相互纏繞形成了雙螺旋結構,氫鍵把它們連結在一起。他們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這是生物學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富蘭克林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兩種構型,並成功地拍攝了它的X射線衍射照片。沃森和克裏克未經她的許可使用了這張照片,但她不以為忤,反而為他們的發現感到高興,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證實DNA雙螺旋結構的文章。

    這個故事的結局有些傷感。當1962年沃森、克裏克和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時候,富蘭克林已經在4年前因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慣例,諾貝爾獎不授予已經去世的人。此外,同一獎項至多只能由3個人分享,假如富蘭克林活著,她會得獎嗎?性別差異是否會成為公平競爭的障礙?後人為了這個永遠不能有答案的問題進行過許多猜測與爭論。

    貝爾和她的“小綠人”

    如果説喬斯林貝爾來到康橋大學讀博士學位並在此期間發現了脈衝星是一種偶然,那麼她被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遺忘決不是偶然。

    蘇珊喬斯林貝爾1941年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從小愛好天文。1965年,當她在格拉斯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之後,準備前往焦德雷爾班克天文臺攻讀博士學位。然而她的申請表意外地丟失了,於是貝爾只好前往康橋大學射電天文臺學習。

    在康橋射電天文臺,貝爾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正忙於建造一架特殊的射電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專門用來觀測所謂的“行星際閃爍”現象。大氣密度的不均勻會造成星星向我們“眨眼”,而太陽風(太陽噴出的微粒流)同樣也會造成遙遠的射電源“眨眼”。借助於觀測行星際閃爍現象,科學家就能辨認出類星體━━一種遙遠的、發出巨大能量的未知天體。

    1967年,這臺望遠鏡投入使用。就在這年8月6日,貝爾在長長的記錄紙帶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干擾”信號。通常射電閃爍現象不會出現在夜晚,這個信號沒有理由出現。她的導師休伊什認為那是某個新的射電源。直到11月28日,貝爾才成功地記錄下這個射電源的節奏:它每隔1.33秒向地球發出一個脈衝。休伊什認為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的“小綠人”━━發出的信號。一些新聞媒體對此大加炒作,人類一度以為自己已經接觸到了地外智慧生命。

    進一步的觀測表明,那不是小綠人,而是一種新型的天體。這個天體發出脈衝的頻率精確得令人難以置信。貝爾在過去的觀測資料中又找出了3個脈衝星。1968年2月,他們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脈衝星的發現,並認為脈衝星就是物理學家預言的中子星。後來的研究表明,脈衝星確實就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在旋轉過程中沿相對的兩個方向發出無線電波,這兩束無線電波就像燈塔的燈光一樣掃過宇宙。由於中子星的自轉速率穩定,我們接受到無線電波的脈衝頻率也是穩定的。

    但是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卻大出人們意料。桂冠戴在了導師休伊什的頭上,卻完全忽視了貝爾決定性的貢獻。休伊什在獲獎後也很少提及貝爾。

    很多科學家為貝爾的遭遇鳴不平,他們指責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確定脈衝星發現者的問題上大失水準。天文學家曼徹斯特和泰勒(後者于1993年因發現射電脈衝雙星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脈衝星》(1977年出版)一書中特別寫道:“獻給喬斯林貝爾博士,如果沒有她的聰慧和百折不撓,我們無法分享到研究脈衝星的快樂。”

    這一遺憾永遠也無法更正,然而貝爾本人似乎並不在意,她的智慧和謙虛精神讓人敬佩。婚後她改名喬斯林貝爾伯內爾,現在在英國開放大學任教,研究領域依然和脈衝星有關。

      比桂冠更重要的

    被榮譽遺忘的女性還有很多。吳鍵雄,她用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然而1957年的諾貝爾獎只授予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當然,與富蘭克林或者貝爾相比,吳健雄對科學的貢獻更為人所知,她被稱為“物理學的第一夫人”。麗絲邁特納發現了鈾元素的裂變,但是1944年的諾貝爾獎只授予了她的合作夥伴哈恩。至於天文學家卡羅琳赫歇爾更多的時候成了她哥哥威廉赫歇爾的一個陪襯。

    並沒有證據顯示女性不適合科學,如果有適當的環境和機遇,她們同樣也能做出偉大的發現━━桂冠雖然傾斜,卻畢竟曾經戴在居裏夫人母女、麥克林托克等傑出女性的頭上。先入為主地認為某個智力領域為男性專有,是不恰當的。

    比桂冠更重要的是平等的觀念。智慧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專利,它是萬物之靈最可驕傲的産物,我們應當竭力創造一個環境,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去分享它、為它的增長付出努力,不因性別、膚色、地域或任何其他因素而改變。也許完美的目標永遠達不到,但我們要不斷地靠近它。

    新華社 2002年3月11日

    

    


"兩名成都作家獲諾貝爾獎提名"遭質疑
成都兩作家羅先貴羅清和獲諾貝爾獎提名推薦
海森堡是納粹幫兇? 諾貝爾獎師生書信公開
《泡沫——“搞笑諾貝爾獎”面面觀》中文版出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塞拉逝世
俄羅斯諾貝爾獎得主普羅霍羅夫逝世
日本“50年30個諾貝爾獎”意味著什麼
百年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好夢何時能圓
——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縱談百年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奇聞:諾貝爾遺産有多少錢
諾貝爾獎今日百年誕辰
百年諾貝爾獎 獎金將達96萬美元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