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互利再創新高 2001年兩岸經貿往來持續升溫

    2001年,在台灣經濟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衰退的情況下,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與交流仍然持續升溫,保持了高速發展的勢頭。

    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至10月,海峽兩岸的間接貿易總額為261.45億美元,同比增長4.6%。在吸收台資方面,1至10月祖國大陸新批臺商投資項目共3312個,同比增長36.97%;合同台資金額共53.22億美元,同比增長71.43%;實際利用台資金額共23.98億美元,同比增長37.37%。後三項增幅幾乎分別均為祖國大陸吸收外資總增幅的一倍。

    今年臺商對大陸投資延續了近年來的走勢,繼續呈現出從低級到高級,從短期到中長期,從勞力密集型到資金、技術密集型,從沿海向內陸、西部地區發展的趨勢。一些台灣大企業紛紛進行重點佈局,台塑集團南亞公司在重慶設立南亞塑膠(重慶)公司;臺元紡織與新疆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投資意向;台灣半導體産業龍頭之一的聯電集團在上海設立辦事處並計劃進行投資;島內不少知名半導體企業也相繼到大陸投資設廠等。

    兩岸金融保險業的合作與交流取得了進展:年初,台灣國泰人壽、新光人壽與富邦産險正式在大陸設立了辦事處;10月,來自台灣130多位保險業人士到大陸學習相關法規;台灣投資信託機構也通過海外分支機構進入大陸市場,台灣怡富投資信託與華安投信合作投資成立華安創新基金;建弘投信與中國投信合作創立南方穩健成長基金等。

    兩岸航空業合作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8月,台灣航勤、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與遠東航空組成的台灣航勤(澳門)有限公司與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2.24億元人民幣,成立廈門國際航空港空貨站有限公司。這是台灣航空業界在祖國大陸參與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標誌著海峽兩岸在航空領域合作的正式開始。兩岸醫療領域的合作也開始起步,並成為新的熱點。

    一年來的實踐再次證明,兩岸經濟互利互補,經貿合作領域廣闊。截至今年10月底,兩岸貿易總額累計已達2170.64億美元,台灣方面在兩岸貿易中獲得順差累計已高達1450.06億美元。台灣繼續保持祖國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的地位;而祖國大陸也仍然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的來源地。

    兩岸經貿往來持續熱絡,潮流不可阻擋。今年台灣各界要求當局取消所謂“戒急用忍”政策,儘早開放兩岸直接“三通”的呼聲再度高漲。在8月間台灣當局被迫召開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上,與會企業界與學界人士推動會議通過一系列的“共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棄“戒急用忍”政策,開放兩岸直接“三通”。雖然在民意壓力下,台灣當局表示將落實“經發會共識”,但至今仍繼續為兩岸經貿交流設置障礙。最近,倍受關注的開放半導體八寸晶片廠和石化業上游産業大陸投資設廠事宜,均遭台灣當局阻撓並予以擱置,對此島內業者紛紛表示不滿。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當局出於推行分裂政策的需要,一再阻撓兩岸的經濟合作,不僅將對島內企業的成長産生制約,影響台灣産業結構調整和佈局,而且會進一步削弱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兩岸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後,兩岸經貿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王建民分析認為,過去10多年台灣經濟以廣大的大陸市場作為腹地,較順利地實現了島內産業由勞力密集向資本、技術密集的轉型。但現在台灣又面臨新一波産業結構再升級的挑戰,台灣産業升級能否成功,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兩岸經貿能否進一步有效整合與分工。因此,加強和擴大兩岸經貿交流,實現兩岸直接“三通”,不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台灣民心所向,不可阻擋。(朱華穎

    新華網 2001-12-24


外經貿部官員再談入世後兩岸經貿關係
兩岸經貿交流互利雙贏
臺官員表示將借兩岸經貿建立政治統合新架構
蕭灼基:兩岸經貿合作面臨三大競爭
在京臺商呼籲台灣當局切實推動兩岸經貿交流
台灣當局擬大幅開放兩岸經貿
王永慶張忠謀稱兩岸經貿政策鬆綁方向正確
“經發會”兩岸組提出推動兩岸經貿發展四項共識
新經濟與兩岸經貿關係新格局
加入WTO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
新世紀海峽兩岸經貿一體化的加速和“一國兩制”的切實性
兩岸經貿交流對兩岸關係互動的影響
兩岸經貿關係及其展望——比較利益觀點的分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