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副書記陶武先會見全國臺聯會長楊國慶(左)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
致歡迎詞

有關領導在主席臺就座
左起:許世銓、李達昌、楊國慶、陶武先、孫曉鬱

台灣學者劉進慶作大會發言





 

新世紀海峽兩岸經貿一體化的加速和“一國兩制”的切實性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 劉進慶

    一、代序——兩岸經貿一體化為中國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

    兩岸政治與經濟的動態一向相左,背道而馳。政治關係對峙相斥,越走越遠,經濟交流卻互補相引,越靠越近。本文暫置政治問題不談,專從當前兩岸經貿一體化動態來探討它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關係。這十餘年來,兩岸經貿交流順步發展,年年擴大,日益加深。即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業已置兩岸政治軍事的緊張局面于一邊,而領先一步鞏固起來。並且眼前兩岸加入WTO在望之下,兩岸經貿關係即將加快一體化的步伐,是乃有目共睹的。

    這裡所指兩岸經貿一體化的涵意,是指兩岸經貿交流所形成的地區分工合作關係和互動,互補互惠機制高度發展,更上一層樓。事實上兩岸經貿相互依存關係已經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特別是台灣經濟依賴祖國大陸市場的程度至深,已經是割不斷,分不開的。此一事實,已經上臺在我們的面前,是勿容置疑的。

     本文的主要課題,是除重新論述一番關於經貿一體化的加速動態之外,特別要指出經貿一體化的進展,使台灣的生産要素資源出走,經濟面對産業,資金,人才的空洞化,經濟蕭條,失業率攀升。台灣農工大眾和島內市場指向的中小企業之處境非常困難。為要超脫這一個困境,兩岸早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必要性和切實性日益提升。所以説,兩岸經貿一體化為中國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

    二、 兩岸經貿一體化的條件齊備

    1、兩岸經貿一體化的經濟因素

    (1)生産要素的合理互補關係

    先説經濟基本要素的互補性。亦即在兩岸之間,包括資本、學力、技術在內的生産要素,市場規模以及經營資源之互補條件具有很大的比較優勢。眾所週知,祖國大陸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廣大的市場,台灣具有剩餘資金、加工技術以及中小企業的經營資源,兩岸的産業分工合作上的互補性非常大。兩岸之間此一資源賦存條件是最合乎地區經濟分工合作理論的架構,順理成章,容不必多贅述。

    (2) 大陸市場之比較優勢

     從台灣來看,這裡要特地強調祖國大陸的人才和天然資源之豐,市場規模之大,是其他國家地區所難以替代的。比如説,南美、俄羅斯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不密,市場不旺。又如印度、南亞國家,則人雖多但資源不豐,所得低購買力之弱。再如東南亞,人口雖密,但地隘市場規模小,資源存量業已有限,經濟底子淺,成長持續不過幾年,工資很快就上漲,人才又短欠。至於中東、非洲國家地區則更不用談,南非也不例外。綜觀全球,祖國大陸的經濟條件,無疑是當前以及未來對台灣來説,是世界最富有潛力的投資市場和經貿新天地。台灣要找一人優於祖國大陸的投資貿易市場,幾乎不可能作到,加上大陸改革開放更上一層樓,對台灣經濟的抒困是提升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3) 大陸改革開放之天時機遇

     祖國大陸這二十餘年來,改革開放政策非常成功,每年持續有9.8%的高帶成長,1997年,雖遭亞洲金融風暴之衝擊,但人民幣不貶,出口乃繼續維持高增長。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給台灣經濟帶來很大的好處。台灣在80年末90年代初,遇到迫切的經濟轉型和産業升極需要,也幸好利用兩岸交流為扛捍來推動産業轉型。台灣許多勞力密集産業稱到大陸投資,使台灣的西陽産業找到生存空間,讓台灣産業找到了最小的損失而順利轉型升級,帶來了90年代的持續成長。尤其台灣的中小企業赴往大陸投資開廠,得以繼續維持其活力,兩岸經貿交流所帶來的機遇之貢獻很大,一方面,臺商到大陸投資,也帶動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有利於台灣經濟的持續成長。

    2、兩岸經貿一體化的血地史緣因素

     再説,兩岸經貿一體化的非經濟因素,即指兩岸地理歷史文化因素。第一是兩岸的血緣台灣同胞的祖先來自海峽對岸福建、廣東。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是骨肉同胞。兩岸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之根,語言相似,習俗相近,這些因素在經濟經營方面,有利於建立人際關係網路,促進商機資訊的交流協作,在投資開廠,雇用勞工以及勞務管理上,發揮很大優勢,是其他國家地區所不能替代的。

     第二是兩岸的地緣,從地理上來看,兩岸同是華南地區,一衣帶水,隔海相望,以今日交通之便來看,則近在眼前,在人們的心理深層裏的地緣情份,加上血緣因素,具有難以形狀的親和力,不管在經貿交流也好,或者在文蕓社會活動也好,真有不可計量的難予替代的相融親和條件,是乃自明之理,不用多言。

     第三是兩岸的史緣。台灣被日本割讓以前的兩百多年,兩岸經貿往來頻繁。台灣出口農産品到對岸,從對岸進口日用品,互補互惠,兩岸經貿在歷史上原來就是一體的,今天兩岸經貿一體化的趨勢,仿佛回復到一百年前兩岸社會經濟唇齒相依的情景,廣義的史緣如果是指歷史文化,即應包括兩岸的“神緣”。兩岸同胞在媽祖信仰有深厚的心靈之共性。由是可知,兩岸社會的親和因素,不但在物質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都齊全無欠。因此,兩岸在具有非經濟因素的凝聚力之下,經貿交流的相引磁場效應,應運而生。以下,專從經貿方面來看其動態。

    三、 兩岸經貿一體化的加速動態

    兩岸經貿交流現階段乃局限于間接、單向交流以及不能“三通”的狀態。嚴格地説,還不能説是雙方互補,互惠的關係,而是在畸形、變相、一邊倒的狀態。即使這樣,兩岸經貿交流依然好似一場磁場相引效應,日益擴大發展。以下,因篇幅關係,僅限于提示兩岸貿易和投資兩項統計資料,來證實經貿一體化動態。

    1、兩岸貿易台灣單向依賴大陸市場的動態

     兩岸貿易從80年代,嚴格禁止的戒嚴時期就開始有往來。不用説,1987年解戒後它就快速發展。90年代更上一層樓,2000年的進出口量達到324億美元,其中台灣對大陸的出口262億美元,進口62億美元 ,台灣有順差199億美元,總結兩岸經貿的特點,第一,增加速度之快和數量之大,台灣出口量從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間,增加6倍,台灣對大陸貿易量已經僅次於美日,排位第三。第二,台灣順差規模之大。去年200億美元,光是90年代的順差就有1515億美元。這個順差就是台灣豐富外匯存底的來源,就是台灣對外投資的本錢。如果沒有大陸的貿易順差,台灣就沒有今天的經濟地位。第三,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之高,去年的指數是17.6%,僅次於美國,如果包括香港在內,實際上,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兩岸貿易交流的轉折,在於1992年。這一年是大陸全般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年,之後大陸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欣欣向榮,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隨著增加,現在,兩岸正面臨著加入WTO的新局面,可斷言是一個大轉折的重要時期,奉勸台灣好好掌握這一個提升合作關係的機遇。

    2、 臺商投資大陸謀求生存的動態

     其次,談到臺商對大陸投資的動態。台灣當局的統計從1991年開始。到200年的10年,臺商對大陸投資累計一共22974件,金額171億美元。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數值,實際上比當局的統計還要大,一般認為實際投資額大約4萬件,400億美元之譜。總結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特點,第一,臺商投資大陸與大陸經濟的動向有密切關係。例如,臺商投資大陸在1993年猛增,是受到前年大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之影響所致。第二,臺商對大陸投資策略主要依據經濟原則,而少受政治的影響。比如,1997年,儘管前年有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禁止大型投資項目赴往大陸,臺商對大陸投資不但沒減,反而增加,第三,投資大陸的主要行業為電子産業,是台灣的主導産業。電子佔投資全體的28.0%,其次依順序為食品9.6%,金屬8.3%,塑膠7.8%,可以説台灣的主要産業都全般進出大陸。第四,投資規模開始為中小型,逐次轉移到大型企業,現在,台灣大型企業之中有三分之二到大陸投資。第五,投資地區開始集中于華南,逐步擴大到華中,華北以及內陸等地。

    綜上所述,台灣經濟順著經濟原則和市場機制,依賴大陸市場的程度至深。它已經明確顯示著兩岸經貿一體化走向。兩岸加入WTO之後,此一一體化走向,勢必更上一層樓,這不僅是臺海兩岸經貿交流的必然形勢,也是亞太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是抗拒不了的。兩岸經貿一體化對台灣企業非常有利,財經界大聲要求開放“三通”,是有其客觀道理。

    四、 兩岸經貿一體化下“一國兩制”的切實性

    1、“一國兩制”才能維護台灣農工大眾的利益

    兩岸經貿關係的加深和一體化,眼前對台灣中下層廣大農工大眾未必有利。因為企業出走大陸,産業空洞化,失業增加,工資水準難以改善。特別是兩岸雙方加入WTO後,經貿一體化的進程更將加速,老實説,台灣勞工對兩岸經貿交流的進展和一體化,心存戒心,主要是害怕企業大量出走會導致其就業減少,工資下降,也害怕不是大陸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對手,進而懷疑兩岸統一的好處,陳水扁政權因而也借機在進一步開放兩岸關係問題上繼續拖延。這一點,非常重要而往往被忽視。

    要如何創造台灣工人的就業機會,要如何維持台灣的工資水準,或者要如何維護台灣一般的生活水準,不讓它下降,就要把兩岸分工合作機制有序整合,提高層次。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一國兩制”,兩岸及早坐下來談,經過政治談判,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把兩岸的産業經濟分工機製作政策調整。有序互補,才能解決台灣經濟困境,才能維護台灣廣大民眾的利益。因為大陸經濟已經有能力幫助台灣産業升級,帶動台灣經濟成長。

    2、 “一國兩制”才能提升台灣産業帶動經濟持續發展

     兩岸經貿關係的加深和一體化,使台灣經濟面對三個空洞化,即産業空洞化,資金空洞化,人材空洞化。台灣生産要素資源不斷往大陸出走,社會經濟不斷向沉淪。如上所述,大陸的勞動市場、投資市場的比較優勢懸殊,台灣的産業、資金、人才大量往大陸轉移,按理是正常合理的,這一個形勢是阻擋不住的,可是這樣下去,不但是廣大的農工大眾工作機會越來越少,而且眾多停靠島內市場的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也每況愈下,蕭條不堪。如何挽回台灣經濟的困境,問題的癥結在於有序整合目前的兩岸分工合作機制,其方法就是兩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才能作到。

     重新強調,祖國大陸經濟有充分能力幫助台灣産業升級,帶動台灣經濟成長。這一個説法,可以從十多年來台灣經濟透過兩岸經貿交流來升級轉移型,持續它的成長這一事實證實,祖國大陸可以在電子、機械、汽車零件等高附加價值加工業,包括大陸沿海地區在內的對外貿易、兩岸三地金融、海空航運、大陸旅遊觀光、服務業等部門,讓出一部分商機給台灣承擔。同時,台灣也要讓大陸企業和資本到台灣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協助台灣産業轉型升級。兩岸三通,擴大經貿全面交流,則台灣經濟才能超脫現在的困境,持續成長。為要實現這一個更高層次的協作體系,兩岸就有必要作政策調整,其方法就是台灣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樣才能辦到。

    五、 代結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才合乎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

    筆者于1998年夏,在第7屆本研討會上業已指出兩岸經貿一體化動態,其中強調兩點,一點是透過亞洲金融危機演變的過程中,可明顯看出大陸經濟力量遙遙超出台灣經濟。其次一點是此一經濟危機將逼使亞洲經濟的重新整合,往後台灣經濟的最佳出路在祖國大陸,所以也將加速兩岸經貿一體化趨勢,這三年來的動向,果然證實一個看法沒有多大差錯。

    當前,兩岸經貿交流加深一體化,台灣經濟面臨産業、資金、人才的三個空洞化,各項基本面日益下沉。WTO加盟之後,將加速台灣的“三空”化,廣大農工大眾和眾多中小企業叫苦連天,怨聲載道,對台灣未來走向,沒有信心,深感不安,兩岸經貿以民間為主,欠缺政府層次關係,無法從大局政策立場來調整利害,照顧人民大眾利益,兩岸經貿形成一個無序的交流。這樣的情況最有利於來往兩岸的部分臺商而不利於台灣勤勞大眾和眾多中小企業。換言之,台灣連要維持現狀都有困難。

    在兩岸經貿一體化加深的過程中,如何來照顧台灣勤勞大眾的工作機會,如何來維護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如何來維持台灣民眾的生活水準。其最佳方法,就是一國兩制,應用一國兩制的制度來運作把兩岸産業經濟分工合作機制以政策調整規範化,有序化,令其有利於兩岸人民大眾。最近台灣民意調查資料顯示,支援一國兩制的民眾快速在提升,其一民意的社會經濟背景,肯定就在於此。

    兩岸早日復談,共同謀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該是時候了,這樣才能解決台灣社會

    經濟的長遠基本問題,這樣才合乎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