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感受台灣選舉

范麗青 何自力

    記者赴臺駐點採訪期間,台灣從南到北都籠罩在濃郁的選戰氣氛中,大街小巷旁、公園廣場和公路田野邊,隨處可見候選人競選的旗幟飄揚,大街上不時駛過印著候選人大幅照片的競選宣傳車,各個縣、市的公共場所更常常傳出候選人造勢那火辣刺耳的口號聲。

    對台灣來説,這是一場與以往選舉一樣,但又有所不同的選舉。這次選舉包含兩項內容:一是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二是第五屆“立委”選舉。由於台灣自2000年3月以來經濟景氣“直直落”,政治鬥爭“驚濤駭浪”,已經在混亂局勢中度過近兩年。人心不安使得全台灣上下似乎都在期待著這次選舉,看看是否會改變點什麼?

    “口水大戰”氾濫 “政局安定”難求

    “政局安定!”這是台灣此次選舉中各個政黨最為一致的訴求,因為民心望治。

    但如何使政局安定呢?馬上就出現各黨各派“各自表述”,而且是互相指責的“口水大戰”。執政的民進黨稱政局不能安定是因為“在野黨搗亂,逢扁必反”。陳水扁罵在野黨“有三反:反扁、反政府、反大選結果”;國民黨説:民進黨政績太差卻不知反省,反而“有三怪:怪國際景氣、怪立法院、怪國民黨”;親民黨説:台灣民眾已經給了民進黨執政機會,也已經給了國民黨“(立法院)最大黨”機會,但台灣政局還是不能安定。

    於是,各政黨的訴求自然轉成了自己的企圖:民進黨要選民“再給民進黨一次機會,讓民進黨成為最大黨,讓阿扁好好做上兩年半”;國民黨訴求“讓國民黨過半,台灣人民才有好日子過”;親民黨希望“讓親民黨有力制衡,宋(楚瑜)進立法院;新黨力求保住得票率超過5%的“政黨門坎”,李登輝拉扯起來的“台灣團結聯盟”則要通過自己的當選來幫助無法得到過半席次的民進黨。但這次選舉無論“口水”多少,其實“基本面”不會變,即:(“立法院”)沒有一黨會過半,選後政黨聯合無可避免。

    於是,“聯合”、“結盟”又成了選戰後期的新訴求。11月23日,陳水扁推出新口號:要在選後組“國安聯盟”,結合“理念相同者”,組成“政治經發會”,並擁有參與決策權,但國民黨、親民黨馬上表示不會參加。國民黨説,回歸“憲政”就夠了,不用再疊床架屋;親民黨説,陳水扁像在“標會(指民間私下互助儲蓄)”當“會頭”。

    11月24日,新黨候選人由郁慕明舉辦街頭集會遊行,要求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合一組政黨”,團結合併才能制衡民進黨。但國民黨中央表態“開大門”歡迎“黨員回家”;而宋楚瑜則説要像《大宅門》中的“白二奶奶盤回老鋪”;陳水扁更譏笑他們“泛藍軍三合一”合不成,是“狗咬狗”。11月25日,國民黨候選人陳鴻基、陳雪芬不聽黨中央勸告,堅持帶領支援者上街遊行,在“總統府”和遙遙相對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之間拉起紅地毯,要求“國(民黨)民(進黨)合作救台灣”,但場面冷清,連民進黨也無人來捧場……

    媒體評論説,台灣目前是“三國志”加“春秋戰國”。選後能否“政局安定”?沒有多少人敢奢望。

    民進黨會選舉 國民黨很無奈

    這次選舉,國、民兩黨互為主要對手,民進黨的攻擊目標大多設定在國民黨身上。

    台灣政壇評説,民進黨很會選舉。的確,民進黨選舉出身,靠選舉奪得政權,對選舉可謂駕輕就熟,尤其這一次民進黨與過去大不一樣,執政使民進黨可以利用豐厚的執政資源,結合選舉經驗,打一場比過去更加有力的選戰。

    國民黨剛好相反,第一次在丟失執政權後打選戰,又遭遇親民黨的成立和“台灣團結聯盟”的再次撕裂,沒了執政資源,黨內的路線爭論仍隱隱約約,對打一場“在野選戰”十分生澀。此外,國民黨雖然有大把的人才,但“該選的”不想選,“不該選的”卻勸不退。

    這次選舉民進黨有一個“大罩門”,那就是:政績太差,台灣經濟太壞。但跑選舉的台灣記者在比較幾個黨的造勢場合後卻説:“還是民進黨的場子比較熱。”民進黨的場子較熱,不僅由於民進黨的基本支援群眾較易受到政客“民粹”鼓動而情緒亢奮,也因為民進黨人會選舉。國民黨主席連戰無奈地譏諷説,“民進黨像一家選舉公司”,從場子、動員、文宣到“總統牌”,都很會製造賣點。

    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避開自己的“罩門”,反而不斷拋出“議題”,控制選戰節奏,逼著在野黨不得不圍著民進黨的議題打轉。10月底,民進黨有計劃地推出陳水扁自白書《世紀首航》,書中批連戰、批宋楚瑜、批軍方、批媒體、批呂秀蓮,甚至也批李登輝主持下的“國安會”沒有向他完整地進行“移交”。

    11月上旬一過,民進黨又推出新一波的“議題”,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打出一組“在怎麼野蠻”的廣告,點名一些在野黨現任“立委”在審查“總預算”時,刪除了“地方建設經費”、“兒童教育經費”、“社會福利”等方面的預算。儘管國民黨四處消毒,大民進黨早已是先講先得,灌輸給選民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接著,民進黨又拋出“清查國民黨黨産”話題,陳水扁又提出選後組織“國安聯盟”,並稱連戰是“國安聯盟”的障礙,選後可能地位不保等,對國民黨又打有拉,一緊一松間意在打擊連戰,分化國民黨。

    國民黨不甘選舉議題老被民進黨佔先,於是極力要將議題引回民進黨的“罩門”。11月10日,國民黨在台灣22個縣市同步舉行“反失業救經濟大遊行”,遊行的訴求是“反失業、要工作、搶經濟”。國民黨主席連戰擔任遊行的總指揮。這是國民黨在台灣五十多年來第一次走上街頭,也是連戰第一次走上街頭組織遊行。

    11月26日,國民黨又針對“國安聯盟”話題強打經濟牌,推出“挽救台灣經濟的十全十美經濟願景政見”,並點名經濟搞不好,民進黨籍的“行政院長”張俊雄應該下臺。張俊雄被迫以公佈“政績”應戰。

    “天王”佔領媒體 選舉不看政見

    這次選舉雖然選的是“立委”與縣市長,但在媒體上曝光度最高的卻是台灣政壇上的“政治天王”:陳水扁、連戰、宋楚瑜、李登輝,再加開工英九。

    在各政黨的“聯合造勢”會上,只見各自的“天王”充當主持人,逐一介紹該黨的候選人,每介紹一人,便向台下的廣大支援者喊話:“給他支援,讓他‘凍蒜’(閩南語:當選)好不好?!”台下立即一陣呼應:“凍蒜!凍蒜!”加上瓦斯喇叭的“嗚嗚”聲,震耳欲聾,熱鬧非常。

    一個月來,“天王”們風塵僕僕,經常一天要趕好幾場,替當地自己屬意的候選人站臺輔選。然而,説是“站臺輔選”,但往往“天王”不到,競選説明會不開始;“天王”到了,馬上上臺講演,此時場子鼎沸,“凍蒜”之聲沖天;等到“天王”講完離去,人們也很快散去。

    不論平面媒體還是電子媒體,重要版面和新聞時段均為“天王”所佔據,更加重了“天王”在這場選舉中的分量。真讓人搞不清,這場選舉究竟在選誰?

    媒體評論説,這是上一場“總統選舉”的延續,也是下一場“總統選舉”的開始。“政黨輪替”的恩怨情仇,還得繼續上演;兩年後的政權爭奪,現在就得開始“布樁”。所以,這次選戰的主角不是候選人,而是兩年後可能參與最高領導人角逐的“天王”。

    經濟一片簫條 “政治獻金”大減

    台灣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已降到—4.2%以下,失業率升高至5.4%以上。如此景氣,對選舉當然有影響。今年選戰氣氛雖然熱烈,但卻是候選人熱,選民冷。

    經濟不景氣,參選卻爆炸,多處選區候選人是應選名額的兩三倍,全台灣是600多人在拼搶176席直選“立委”和23席“縣市長”。“拼選舉”擺第一,即使不是拼個你死我活,卻一定要拼個我上你下。所以,越到投票日臨近選情越火爆。不過,仔細看去,熱鬧的場子裏大都是自己人。選戰打得正熱鬧,打開電視充斥的大多是競選新聞,卻有許多選民感到“煩死了!”不想聽,不想看。因為“經濟這麼爛,他們卻在罵來罵去”、“政黨輪替了政局卻這麼亂,覺得很悲哀,選誰都一樣,不會去投票”……

    理性的、有自主性的選民仍然大多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台北市。而在台北市之外的縣市,尤其是農業縣市,選舉仍然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牽涉其中的,一是地方派系或家族實力;二是族群動員;三是金錢威力。

    選舉要錢,人人皆知。台灣流行一句話:“選舉無師傅,花錢就有。”候選人除了政黨出錢、自己出錢外,當然有“政治獻金”。“獻金”有多有少,知情的人説:“今年很慘。”

    如果走進在縣市參選的候選人競選總部,墻上一般會貼有一些紅字條,要是過去選舉時,這些字條上可能寫上“某某人,二十萬”,或三十萬、五十萬都有可能,這些就是“政治獻金”的統計條。今年紅字條上寫的卻是豬幾頭、米粉多少斤,甚至礦泉水多少瓶。從大筆的現金到少量的實物,其間的距離就是經濟不景氣的效應。

    經濟不景氣,選民冷感升,往年十分時興的候選人募款餐會也辦不下去。除了民進黨中央有能力利用執政效應辦了一場一券1萬元的大餐會外,多數候選人無法辦募款餐會,或者辦了餐會募不到錢。

    競選血淚交加 “共識”更加難求

    熟知台灣選舉的人士説,今年的選舉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買票的錢比較花不下去,因為查賄查得嚴,不僅規定禮品價值30元以上就算賄選,而且竊聽、跟監無所不在,令候選人有所顧忌;二是同一陣營互相競爭,甚至撕破臉皮,政黨搶票,“藍”“綠”難分。

    買票的錢比較發不下去,使得非都市選區的候選人和靠傳統方式競選的候選人腳浮浮、心虛虛,不知票在哪。“藍綠難分”、同志搶票,不僅使“泛藍軍”、“泛綠營”的候選人對自己選票的估算無法確定,也使兩大陣營的都市支援者猶豫徬徨,不知票該投給誰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今年的選舉同樣存在著“有節制暴力”,先是李登輝遭新黨支援者丟雞蛋,接著是“台灣團結聯盟”衝擊新黨候選人馮滬祥的場子,汽車軋傷馮的女兒;接著嘉義市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黃正男因為陳水扁準備棄他保無黨籍候選人,而把氣撒在了同黨“立委”候選人蔡同榮的身上,黃的支援者追打蔡同榮,蔡的支援者打傷黃的女兒等。

    台灣的選舉年年有,今年選縣、市長、選“立委”,明年初選縣、市議員,明年底選台北、高雄市長,大後年又要選“總統”。選舉使政黨越選越多,陣營越分越小,意見越來越多元,“共識”越來越難求,“整合”越來越困難。

    選戰最後幾天,陳水扁再拋選後“結盟”話題,李登輝也要在選後再組“群策會”。只是,陳水扁既然指責連戰是阻礙政黨結盟的“石頭”,擺明瞭要搞出“國民黨本土派政變”或“國民黨第四次大分裂”,李登輝又要國民黨“滾回中國去”,那麼,在野黨還敢不敢再相信台灣領導人,願不願唾面自幹與之結盟,就由不得陳水扁,也由不得李登輝了。

    《參考消息》


國臺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首評台灣選舉
學者認為台灣選舉結果反映選民盼望局勢穩定
台灣選舉結束 各黨有喜有憂
台灣選舉花招百齣
台灣選舉暴力頻傳 13名候選人穿上防彈背心
台灣選舉在即 連續兩起綁架蹊蹺
十問台灣選舉
台灣選舉後政局重組七大猜想
陳文茜:台灣選舉像是進“窯子”
台灣選舉起波瀾:親民黨退出台北高雄兩縣選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