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直航是大勢所趨

李非

    兩岸通航不斷取得進展

    祖國大陸一貫主張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積極推動兩岸通航事宜。儘管台灣當局一直拖延兩岸直航進程,但是,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通航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1986年之前的互不通航到之後的間接通航,從1997年開放兩岸試點直航到2001年的沿海局部直航,不斷取得進展與突破。

    兩岸海上通航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客觀需要,兩岸航運界在通航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種“轉單不轉運”的間接貨運通航模式,並成為兩岸通航的重要形式。從1997年1月起,上海、天津、青島、大連、福州、廈門、鹽田等主要港口與台灣基隆、台中、高雄等港口之間開通運送兩岸貨物繞經第三地而不需換船的集裝箱班輪航線,兩岸貿易貨物運輸成本因而大幅度降低。9月兩岸船公司經營的外貿集裝箱班輪可以同時挂靠兩岸港口,並可簽發本公司的提單、結匯,經營環境進一步改善。

    2001年8月,“試點直航”的轉机貨物可實行海空聯運,大陸貨物運抵高雄港後可通過桃園國際機場轉出口至國際市場。

    基於金門、馬祖民眾的切身利益和生活需要,並且有利於加強兩岸同胞交流交往和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從2001年1月2日起,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實現海上直接往來,金、馬地區民眾與祖國大陸的交流與交往從而有了及時、便捷、順暢的渠道。金廈、兩馬直接往來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9月底,直航近126個航次,運載旅客17438人次。

    兩岸通航面臨新的突破

    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規模日益擴大,台灣當局逆“三通”潮流而動的阻力越來越無法抵擋兩岸直航。新世紀之初,客觀形勢已發展到突破直航的臨界點,並逐漸走向全面直接“三通”的不歸路。這主要是因為:

    首先,兩岸直航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目前,常年在祖國大陸居住的臺胞有50萬人之多;台灣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以及從事經貿活動的人員累計近2000萬人次,大陸涉足台灣的也有56.6萬人次。兩岸每年都有上千萬噸的兩岸貿易貨物需運轉,數十萬個集裝箱通過轉口、轉運或過境的方式相互流動。如此規模的經貿與人員往來,産生了對兩岸直航的客觀需求,使間接通航的不合理性愈加明顯,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關口。

    其次,兩岸直航蘊藏著豐厚的經濟利益。兩岸不能直航給兩岸人民,尤其是台灣工商界造成巨大損失,不僅多付出數倍的費用,也花費更多的時間。高雄、台中至廈門、基隆至福州的海運距離均不超過200海裏,一艘輪船行駛一趟約10多小時,1個標準集裝箱的運費只要300美元左右;經香港或其他第三地繞道,航程增至600至1000海裏,時間增至3—4天以上,費用增至700—900美元;若經第三地港口轉机,花費時間更多,所需費用更高,每個集裝箱增至1000美元的運費以及7—10天的運輸時間。

    其三,兩岸直航是兩岸入世後的必然選擇。台灣以“單獨關稅區”加入WTO應遵守其協定的規定,並承擔各項相應的義務,尤其是必須重新修改其長期堅持的間接、單向的大陸經貿政策,取消大陸産品進入台灣的限制,對經貿交流、人員往來、資源流動做出符合WTO有關規定的調整。因此,兩岸加入WTO後,台灣當局的直航禁令勢將難以為繼。如果台灣方面自我設限,拒絕兩岸直接“三通”,台灣企業將坐失商機。

    其四,兩岸直航是台灣經濟擺脫困境的主要出路,也是台灣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面對經濟困境,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黨派提出儘快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以恢復民眾信心,促進經濟提升。島內民眾普遍認為,台灣擺脫困境的重要出路在於開放兩岸“三通”,不開放“三通”,只會讓台灣死掉,拒絕“三通”已不是當局對大陸政治談判的籌碼,而應視為單純的兩岸經貿政策,開放直接“三通”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台灣經濟出現的問題。台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拒絕“三通”並沒有擋住台灣産業的外移,也沒有抑制經濟競爭力的流失,反而因為先機的一再錯過,使台灣經濟越來越失去順勢宏觀調控的能力。

    台灣提出的所謂“亞太營運中心”以及“經貿特區”的構想,均無法回避以祖國大陸為經濟腹地的客觀現實。台灣“經建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開放兩岸直航有利於台灣吸引外資。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本地企業,幾乎都對台灣進口祖國大陸成品或半成品設限、祖國大陸員工來臺技術受訓限制太多、申請不易等問題表示不便。島內許多國際電子資訊大廠,如DELL、IBM、PHILIPS等因不滿兩岸無法直航,正在或已經在台灣的採購中心移至香港或中國大陸。台灣“經濟部”官員坦承,“三通”再不鬆綁,台灣不僅喪失國際採購中心的地位,而且隨著大陸生産基地的發展,國際大廠勢必將採購中心移出台灣,屆時台灣將有邊陲化的危機。

    臺當局的兩岸通航政策應向現實調整

    台灣當局對兩岸通航的定位,起初是刻意模糊,即兩岸間的航線“既不是國內,也不是國外”,“轉運作業將限于外籍輪船經營”,並有意識地將其視為國際航線,在1999年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以及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更趨向定位為“特殊的國際航線”,與祖國大陸“特殊的國內航線”的定位正好相反。在具體目標上,台灣當局一直把“中共放棄武力犯臺”、“承認台灣是對等政治實體”、“平等參與國際組織”作為開放直航的政治籌碼,與祖國大陸把加速實現直航看作“是兩岸經濟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的目標定位形成強烈的反差。

    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直航日益成為台灣當局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今年底兩岸加入WTO前,台灣當局對兩岸直航問題也做出了一些姿態性的表態。台灣“陸委會”提出,在兩岸加入WTO前公佈開放兩岸“三通”的時間表,並在WTO的框架下談“三通”問題。局部通航主要鎖定大陸的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海運與貨運先行,並採取單向直航的方式操作。2001年8月下旬,台灣“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就“積極推動兩岸通航”問題達成多項共識,要求當局整體規劃兩岸通航事宜,通過兩岸協商予以落實推動,同時在兩岸簽署通航協議之前,採取過渡措施減少兩岸通航的不便。但是,近來台灣當局頭面人物又稱,兩岸加入WTO不一定與“大三通”掛鉤等等。臺當局對兩岸“三通”的態度變化無常,出爾反爾,台灣民眾對此深感無奈和氣憤。

    祖國大陸從兩岸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始終如一地推動兩岸儘早實現直接“三通”,並提出兩岸直航的原則是“一個中國、雙向直航、互惠互利”。1995年初,江澤民主席的“八項主張”明確指出,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是兩岸經濟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應當採取實際步驟加速實現直接“三通”。交通部多次表示,願就兩岸通航事宜與台灣交通界、航運界進行協商。只要把兩岸直航看作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就可以以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地通起來。可以預計,祖國大陸務實推動兩岸直航“三通”的原則主張已越來越受到台灣同胞特別是工商界的稱讚。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以及兩岸加入WTO的現實要求,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直接“三通”一定能早日實現。

    (作者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1月15日


兩岸加入世貿與直航是台灣塑化業最佳出路
直航是兩岸人民雙贏的選擇
祖國大陸配偶返鄉省親團首次從馬祖直航馬尾
陳雲林會見台灣“兩岸空運直航訪問團”
兩岸航空業者就直航問題達成多項共識
直航兩岸的航空器將不挂旗
兩岸直航達成多項共識
馮滬祥將率“兩岸空運直航訪問團”赴大陸
台灣三山國王廟進香團首次直航祖國大陸朝拜
大陸航運界人士指出,兩岸直航是形勢發展的必然
臺民航業者期盼兩岸直航降低高鐵通車的衝擊
金門工商界人士直航廈門參加第五屆投洽會
兩岸直航拉近感情推動經貿
——訪長榮航空駐大陸總代表周寶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