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法國文學大獎:春華秋實 笑罵由人

胡小躍

    11月13日,隨著傳媒文學獎的揭曉,2001年法國各文學大獎的評選在歡笑、痛苦、遺憾甚至嘲笑當中畫上了句號。

    法國據稱有一千多個文學獎,但真正上檔次的也只有十來個,龔古爾獎、勒諾多獎、美第契獎、婦女獎和傳媒獎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五大獎,近年來,法蘭西學院小説大獎、十二月獎(原為“十一月獎”,十一月頒獎)也逐漸被人重視。

    每年秋天,法國各出版社均在大獎前夕推出了自己的拳頭産品,大造輿論,設法拉票。今年的龔古爾獎呼聲最高的是烏勒貝克的《月臺》、羅伯-格裏耶的《回首》、馬克朗布隆的《夜間的異鄉人》和讓-克裏斯多夫呂芬的《紅髮巴西人》人氣也很旺。《月臺》儘管好評如潮,震動了文壇,但也惹怒了許多人,還染上了官司。評委們怕引火燒身,最後都繞過了這本書。但努裏西埃卻誓死捍衛這本書,雖然在最後一輪候選名單上《月臺》已被劃去。被這種執著和忠誠感動的不僅是烏洛貝克一個人,許多讀者都對這位仗義直言的老作家表示敬意。羅伯-格裏耶的《回首》沒有上第一輪候選名單,直接進入了第二輪,有人猜測這位復出的新小説派鼻祖這回可能穩操勝券。但此舉引起了許多人的反感,《世界報》等許多大報發表文章,認為文學獎應鼓勵和嘉獎中青年作家,而不要“優惠”本來已經榮譽加身的文壇泰斗。有的評論家甚至尖刻地説,如果龔古爾獎今年頒給羅伯-格裏耶,以後就乾脆改章程,專門頒給老人或已經去世的老作家。結果,這兩個大腕最後都被排除出局,競爭僅在朗布隆和呂芬之間進行,朗布隆的希望似乎更大一些,但最終卻是呂芬的《紅髮巴西人》得獎。

    《紅髮巴西人》寫的是十六世紀法國殖民者遠征巴西的故事,這是法國殖民史中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當時,巴西由葡萄牙人統治,法國軍隊在維爾加尼翁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強佔了巴西。但由於隊伍內部教派複雜,法軍還沒等站穩腳跟,便發生內訌,結果又被葡萄牙人趕出巴西。小説揭示了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揭露了殖民的罪惡,控訴了侵略者的暴行,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人道主義事業是呂芬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比朗布隆更受評委們親睞。呂芬曾是一名醫生,也是“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創立者之一,他以無國界醫生援非為內容的小説《失敗的事業》曾獲法國傳媒獎。《紅髮巴西人》大氣磅薄,點面結合,不但具有厚重的歷史感,而且在藝術上也有獨到之處,作者重視情節的設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從而使這部小説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總督、士兵、神甫、叛徒、特務,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最難忘的是一對兄妹朱斯特和哥倫布,他們被法軍綁架,被迫當翻譯。哥哥始終不渝地忠於維爾加尼翁,妹妹目睹了法軍的暴行,毅然投奔印第安土著。兄妹倆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演繹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今年的龔古爾獎儘管沒有盡如人意,但也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論,因為作家和作品畢竟“過得去”,只不過許多人認為還有比《紅髮巴西人》更應該獲得此獎的書。

    勒諾多獎是僅次於龔古爾獎的重要獎項,今年的得主是女作家馬蒂娜勒科茲,她的獲獎作品也是一部歷史小説,書名叫《賽萊斯特》,被認為是一部“巴爾扎克式”的小説。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法國:1932年,巴黎流行嚴重的霍亂,醫院人滿為患,街上空無一人,黑人醫生洛特朗不分貴賤,既替有錢人和貴族看病,也替處於社會低層的妓女看病。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著名畫家烏埃的侄女賽萊斯特,兩人一見鍾情,但烏埃本人也默默地愛著賽萊斯特。後來,洛特朗遭到誣陷,不得不離開法國。小説真實地重現了當時的法國社會,但又不拘泥于歷史,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女性形象:賽萊斯特身材苗條,皮膚白皙,藍色眼珠,她表面寧靜,但內心有一團火,這正是十九世紀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美第契獎結果出來以後,四個評委憤然離席,評委之一的羅伯-格裏耶還算有風度,一直呆著慶祝酒會開始,但剛喝了幾口酒,他就去慶祝婦女獎的得主瑪麗恩迪埃了,而把美第契的得獎者伯努瓦迪特爾特冷落在一邊。其實,迪特爾特的獲獎作品《法蘭西之旅》也是一部不錯的小説,小説由兩個故事組成:美國的一位大學生愛好傳統藝術,前往他嚮往已久的法國,沿著莫奈的足跡,在“美術與詩歌之國”尋找法蘭西文化的精髓。但現實中的法國與他想像中的法國大相徑庭,現在的法國也與十九世紀的法國大不一樣。他經過了一系列誤會,目睹了種種怪事,終於發現了真正的法國。小説的另一個主人公是一位法國記者,他恰恰相反,嚮往“新世界”,一踏上美國的土地,聽到搖滾樂,馬上就産生了“熟悉的感覺”。小説吸收了自傳、遊記、通訊和童話的特點,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發生了碰撞,使作品有時真實得驚人,有時荒謬得可笑,具有強烈的諷刺性。迪特爾特原先是個音樂人,研究音樂理論,後轉向文學創作,出版過《不由自主的愛》、《一切都將消失》、《誤會》等作品,1997年他曾以《在滑稽的時間裏》獲法蘭西學院小説大獎。

    婦女文學獎是今年惟一沒有引起任何爭議的大獎,獲獎者是女作家瑪麗恩迪埃,恩迪埃是一個混血兒,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塞內加爾人。恩迪埃今年33歲,是一個年輕的“一級作家”,在法國文壇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她畢業于巴黎大學語言學系,12歲開始寫作,18歲發表處女作,主要作品有《女巫師》、《季節的天氣》等。她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敢於創新,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追求和嘗試,她今年的獲獎作品《羅西卡爾普》也不例外。這部小説打亂了時空關係,故事交替發生在真實和虛幻的城市當中。小説開始時,主人公羅西帶著兒子蒂蒂前往瓜得盧投靠據説發了大財的哥哥拉薩爾,但拉薩爾不但沒有去機場接他們,反而久久不露面,接待他們娘倆的是他的黑人朋友拉格朗。慢慢地,羅西得知了真情,原來,拉薩爾不但沒有發財,而且正被警方通緝,他一直在幹非法勾當,甚至比羅西還窮。這時,小説轉入了第二部分,羅西開始回憶童年:她出生在一個貧窮之家,兄妹倆相依為命,但學習成績不好,早早便踏入了社會。羅西曾在酒店當招待,遭經理的強姦,生下一個孩子,隨之被拋棄,走投無路的羅西只好投奔哥哥。這樣,小説就與開頭接上了。接著展開的是第三部分:由於哥哥不見蹤影,羅西一直由拉格朗照顧,日久生情,不可避免地帶出許多浪漫的故事……

    傳媒文學獎是1930年由一批報刊專欄作家設立的,傾向於頒給從事文學創作的記者或內容與新聞有關的作品,今年的獲獎者是法國《費加羅報》的編輯史推方德尼斯,52歲的德尼斯曾是政府的公務員,後從事新聞採訪和文學創作。他的獲獎作品《兩姐妹》以肯尼迪的遺孀傑奎琳為藍本,講述了一對美國姐妹的恩恩怨怨:姐姐傑基肯尼迪雖然沒有妹妹李拉茲維爾那麼聰明漂亮,但獨具魅力,嫁給了不久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肯尼迪,而李卻嫁給了歐洲一個年老的貴族。肯尼迪遇刺身亡後,傑基嫁給了富有的希臘船王,但船王卻喜歡妹妹李。於是,姐妹倆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反目成仇。

    法蘭西小説大獎是由法蘭西學院設立的,近年來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今年的得獎者艾裏克納奧夫是《費加羅婦女報》的文化編輯,他的獲獎小説《一個真正的瘋子》被龔古爾獎評委努裏西埃譽為是一部“非常、非常好的小説”,小説寫一對年輕夫婦到羅馬附近的一個島上度假,遇到了一位悠閒而頗有風度的神秘老人,並立即認出那就是“美國最神秘的著名作家塞巴斯蒂安布魯金格”。妻子被作家迷住了,作家也愛上了少婦。少婦回巴黎後神不守舍,後來突然失蹤。丈夫早就意識到“這次度假是一個錯誤”,決定回義大利去報復。小説細膩地描寫了一個男人被人奪去愛人後的失望、妒忌和恥辱感,故事神秘而富有浪漫色彩。書中的老人以英國作家薩林格為原型,薩林格成名後曾躲到一個沒有電話也沒有電的小木屋中,三十多年與世隔絕,不見外人。

    龔古爾中學生獎是從龔古爾獎延伸出來的獎項,至今不過十多年的歷史。今年的龔古爾中學生獎頒給了華裔作家尚沙(音譯)的《女圍棋手》。小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滿洲裏為背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下圍棋的情景,引起了法國中學生的極大興趣。該獎是法國惟一不是由專業團體評選的獎項,而是從中學生當中選出十多名代表,由他們來投票。學生代表們的評判標準顯然與成年評委和專業人士不同,獲龔古爾獎的《紅髮巴西人》在他們眼裏遠不如《女圍棋手》有趣。

    以反傳統為特色的“十二月獎”頒給了28歲的女作家克羅埃德勞姆,其得獎作品《沙漏的叫喊》沒有逗號,沒有冠詞,語義模糊,語氣古怪,語句淩亂,是一部用“合成語言”寫成的作品。敘述者在小説中回憶起自己不幸的童年:父親身體欠佳,整天悶悶不樂,母親自結婚的那天起就生活在痛苦之中,等待著離婚的那一天。書中的精神分析很到位,而且書中有一種幽默感,但正如法國一評論家所説,這種幽默“讓人心顫,讓人不安”。

    

    《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28日

    

    


中國報告文學獎頒獎大會 特別的獎給特別的人
名高價低的法國文學獎
首屆"東方文學獎"頒獎大會在美國舉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的傳世傑作
《光鳥》獲法國科幻小説大獎
理解與友誼:以文學的方式
澳大利亞女作家獲英國文學獎
墨西哥詩人帕切科獲伊比利亞美洲文學獎
世界華文文學獎挑戰諾貝爾
德國之聲文學大獎揭曉
“小諾貝爾獎”讓老翁暴富
日本芥川獎 直木獎揭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