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學網站紛紛倒閉 傳統作家全線撤退

徐穎

    傳統作家從網站撤退,似乎已成大勢所趨。據悉連被稱作是傳統作家在網站的最後的留守者、一直酷愛網路的作家陳村,最近也毫不猶豫地揮一揮手,辭去了版主的工作。雖然他仍保留“榕樹下”藝術總監的職位,但陳村説,那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事情,偶爾出出主意而已。從網站競相爭搶傳統作家加盟、搶購作家作品版權,到如今文學網站紛紛倒閉,作家幾乎全線撤退,前後不超過兩年時間。為何作家們會這麼快就告別網站?傳統作家難與網站親密接觸的緣由何在?

    搶購風潮不再

    2000年初,中文網站曾突然颳起一股搶購作家作品網路版權的風潮。胃口大的不分良莠一概通吃,開出的版權使用費從千字10來元躍升到30元以上。當然這還是很低,於是又有網站用股權來補償。有的網站一轉眼號稱買了200名作家,平價計算,也是2000萬元的鉅資。當時曾讓人興奮了一下,以為網站和作家的出頭之日都要到了。

    後來納斯達克一聲炮響,送來許多泡沫。有的收買了作品的網站不但沒有付出合同規定的費用,連付員工的薪水都成了問題。在傳統領域創造了億萬財富的好東西,在網上基本顆粒無收。“博庫”英勇悲壯地推出線上購買電子文本的模式,這差不多是中文書庫最後的鬥爭。中國的網民收入少,玩心大,交了網費後更加信奉免費,中國的網上支付還不完備,電子文本的閱讀硬體有待出現和改善。更重要的一點是,那些免費的侵權網站還活著。而“博庫”那麼優秀龐大的一個網站現在只剩下維持的力氣了。

    王朔:深度觸網

    王朔大約可算是中國作家中深度觸網的一位。一年多前,他雄心勃勃地創辦了“文化在中國”網站,當時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如果有可能,他要把這個網站辦成可與“美國線上”媲美的有影響的網站。

    “王朔網站”當時曾設有四大板塊:《文學在中國》、《電影在中國》、《音樂在中國》、《美術在中國》,王朔自己親自領銜上陣操刀。然而,僅一年,網站就因經濟拮據被迫“縮水”,面臨關閉。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最後的絕唱”。

    巴金、余秋雨、余華:曾經入股

    中國老中青三代的著名作家巴金、余秋雨和余華,曾經正式成為“中文線上”網站的股東,這使得中國作家觸網的深度,首次不再停留在版權上,而是正式握有網站股權。

    對余秋雨、巴金而言,入股是一個既高興又被動的過程,均來自余華的鼓動。成為股東的余秋雨表示,經濟收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喜歡的只是被一種新的文化,被一個新的年齡層次所選中。而余華則很早就找到了網路與文學相一致的東西:“都表達了人對自己生活現實的狹窄的不滿。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得到滿足的程度可能會超過文學。”

    余華當時對“中文線上”前景的預測是,“就像自己在寫的那個長篇一樣,寫了一個開頭放在那裏了,至於以後是什麼樣子的故事,現在還不知道。但是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當時,余華也曾以股東身份為“中文線上”出謀劃策。不幸的是,沒隔多久“中文線上”就關閉了,而股東的名份也隨之煙消雲散。

    莫言:上網就膽大

    對於網路這個被文人雅士吹噓得神乎其神,同時又被文人雅士貶斥得一文不值的地方,莫言的態度始終是,對於自己不懂或是不太懂的事物,出言謹慎。莫言的網路相關經歷是,數次被人強拉去給網路文學做評委,並曾在千龍新聞網開專欄。

    短短的上網經驗讓莫言發現,“網上文學跟網下的文學其實沒有什麼根本區別。大多數的網路文學,都是在網下寫了貼上去的。因為寫作時就知道要往網上貼,所以就具有了網上文學胡説八道——也可以叫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素質。”

    莫言對網路的名言是:“人一上網,馬上就變得厚顏無恥,馬上就變得膽大包天。”他説當時之所以答應在千龍新聞網上開專欄,“就是要借助網路厚顏無恥地吹捧自己,就是要借助網路膽大包天地批評別人。當然我也知道,下了網後,這些吹捧和批評就會像屁一樣消散——連屁都不如。”

    陳村:版權問題是根本原因

    酷愛網路的作家陳村,曾經那樣熱衷於讓網下作品慢慢朝網上挪動,但他漸漸發現,這根本就行不通。陳村認為,這一切的禍根在於,現在中文網路的絕大多數的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傳統文學作品、音樂作品,都是非授權使用。這也正是傳統作家不願與網站親密接觸的根本原因。

    陳村認為,如果版權的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引發無數官司,還必將阻礙中國網路的生存和進步。中國的作家太善良可欺,上千名作者被無數次侵權,只有6個作家曾經起訴但還在網上被群起而攻之。更好笑的是,這個官司勝訴了,他們的作品依然被大量侵權。法律從來不把侵權者罰到心痛肉痛傾家蕩産。

    於是,現在的狀況就是,有的網站為了自我保護,把涉嫌侵權的一部分劃出實體,把自己好端端的一個站弄得很難看。網上做新內容的動力十分微弱,因為費盡心力地做,最多保持幾天的獨家並有被起訴的危險。因為缺乏可以操作的商業模式,眾多中文書庫處境危急,朝不保夕。今天先滅了職業作家,明天關門的是網站,後天翻白眼的就是網民了。像“博庫”那樣的站,只要每個使用它的網民每月付一元錢,它就活了,可以安心做好內容。那筆錢加上網路廣告,可以養活1000個和“榕樹下”規模相當的網站。

    陳村的結論是,或許,只有等到90%的網站消失之後,收費模式才可能推出,網際網路的春天才可能來臨。

     《新聞晨報》 2001年10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