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讓主流評論發出最強音

蘇叔陽

    文藝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每個時代都有一批代表時代精神和主流時尚的文藝作品,成為時代的鏡子;流傳下來,又會成為歷史的資料,可供後人認識已然消逝的歲月。自然,每個時代都不會只有一種時尚、一種聲音、一種思想,必然是諸色雜處,諸音爭鳴。然而,經過時間的淘洗,總是有一種精神流傳下來,一個聲音在歲月中回蕩,成為那個特定時代的代表。這便是主流的精神。而主流的文論總是在這批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中,在創作實踐中前行,總結經驗教訓,歸納為學理性的原則,又指導創作的前進。

    沒有反映時代精神的主流文藝作品群體,就不會有每個時代的主流文藝評論;而沒有這種文藝評論,也不會有代表時代精神的主流文藝作品群體。二者相輔相成的發展軌跡,可以説就是一個民族主要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和道德取向的主體,成為民族的靈魂。

    我們多麼希望當代文藝評論健康繁榮啊!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文藝評論實踐離此尚遠,遠不是一句“不盡如人意”可以了得的。評論的消沉與單調和“雜音”的喧囂是當前文藝評論的主要病象。有人曾説:批評對象的缺失,造成批評隊伍人才的流失和理論武庫的貧血。這説法只對了一半。因為文藝評論的消沉並不僅僅是創作的貧乏而引發,還應該看到文藝評論隊伍本身的不足,以至於評論處於失語狀態,於是乎雜音四起,一時間似乎成了正統,只要敢扯起啞嗓子喊幾聲,就成了不可一世的評論大師,豎起旗幟招搖過市。而一些正兒八經的文藝評論倒瑟縮起身子,擺出一副挨打的架勢。

    為什麼此消彼長,正經文化的聲音幾乎被噪聲淹沒了呢?原因之一便是文藝評論缺乏堅如磐石的哲學理論基礎。一些評論家對自己賴以剖析實際、總結經驗、辨別真偽的理論武器都産生疑問,更遑論深刻鑽研與精益求精。於是,將真理化為教條,將科學的方法論化為公式,對文藝創作實踐的認識當然只能是表面膚淺甚至是言不及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在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一些號稱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文藝評論卻背道而馳,或者只將真理變作符號,或者由馬克思主義文論粘貼起來的“文章”,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這和撿拾西方文論的詞語,排列成文,喬裝評論文章一樣,都是種唬人蒙事的行徑。

    文藝評論的單調、模式化,也是主流文藝評論消沉的重要原因之一。無論對待什麼作品,我們的評論都幾乎從同一個模子裏生發出來,而缺乏那種活潑生動的議論。比如,我們總是議論創作主體,而把接受美學扔在一邊。我們似乎忘記了文藝創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受眾服務,讓讀者、觀眾明白創作者的心。於是,那些弄出許多雲山霧罩只能證明創作者糊塗的文本的作者,可以毫無羞恥地叫出“霸權話語”,誰不明白他的玩藝兒,誰就是低能兒。或者反其意而用之,“我是流氓”,愛怎麼説就怎麼説,管你們喜歡不喜歡。好像只要無知就掌握了真理。

    我們也極少從經濟,從社會學的角度評斷文本,好像我們的創作者都遠離社會。其實,有些作品只要放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形態中加以考察,就辨得出它的虛妄,特別是那些以寫新貴、“大款”與“白領麗人”、肉麻情愛故事的作品,異想天開之處、閉門造車之處,不可勝數。不懂經濟、不懂政治、不明社會,幾乎是我們當代作者、評論者中相當多數人的通病。

    他們對歷史明白多少?倘用一張初中歷史試卷考試當代文藝工作者,不及格者當不在少數。於是許多作品成了戲弄歷史的惡作劇。一部中國歷史在某些創作者手中變成帝王男女的折騰史。怪就怪在至今還未見到幾篇以正確科學的歷史觀評論這些作品的文章。有意思的是,只聽見歷史家在下面叫喊,卻未見他們有犀利文章登諸報端。須知,在評論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時,歷史家的聲音也是主流評論之一,甚至是極為重要的主流評論。

    正經的正派的評論家大約還有一種過於寬宏的心態,以為雜音的評論也是評論之一,人家的權利不可剝奪,或者説,那些不正經的東西何懼之有,隨它去吧。這是當今沉寂的文藝評論舞臺上最為搶眼的“風景線”。搶眼的東西未必都是美麗的。它們的搶眼還在於應該搶眼的光芒正在暗淡。

    文藝評論的消沉,還使得創作實踐迷惘徘徊、六神無主。既然許多不那麼像樣子的東西都被鼓吹到神奇玄妙的程度,何必費神勞力去創作像樣子的東西?於是,許多意在導引創作的方針原則,都日益成為空對空的口號,許多獎項也日益被架空而失去了魅力。創作上的這種迷離恍惚,與文藝評論的消沉有極大的關係,你不點亮燭照通途的燈火,只讓那些螢火蟲亂飛,不撞上山岩才怪。

    主流文藝評論的消沉與雜音的喧囂,幾乎是二十世紀末期世界文藝的一個通病。世紀末浮麗的世風讓躁動成為時髦。而主流的聲音卻連驚詫帶恍惚,一時噤聲和嘀嘀咕咕。好像越難聽越新潮,時代正走向真善美的反面。惟恐自己落伍者,趕緊脫離主流,趨附另類,甚至異類,急忙忙不斷更換時髦的旗幟,以表示自己永遠站立潮頭。

    歷史消盡了每個時代的雜音,只錄下了那主流澎湃的濤聲,今天也一樣。別看主流文藝評論處於消沉狀態,但它畢竟掌握著真理,那些歪論邪説的吶喊者不過虛張聲勢。主流的文藝評論與反映這時代精神的作品總會昂揚起來,流傳下去。歷史就是這樣選擇的。遠的不説,清朝小説、筆記、抄本甚多,但是流傳下來的是《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以及金聖嘆和李漁等人的文論,當時曾名噪一時的許多文本都淹沒在歲月的波濤中,今天有人愛在廢紙堆中尋找當時的“雜音”,打掃塵土,再鍍金色,也不過是過眼煙雲。

    讓主流文藝評論發出最強音的信心是有的,然而還要好自為之,努力學習,敢於搏鬥,勇於開闢道路。像高爾基筆下的丹柯一樣,將自己的心掏出來變作燈火,照亮前方。前方是光明的。

    

    《人民日報》(2001年07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