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院式批評早該不需要了

      我不知道大家還看不看學院式的批評,我個人認為這種東西早該不需要了。它完全是八十年代西學東漸的産物,隨著現代主義技法、先鋒文學、西方哲學思潮湧來之後,躲在中國學院裏的所謂權威理論家們閉門造出一套話語體系,這套話語的主要特點是抽象、玄、概念繁多、空洞而言過其實,和民間的讀者拉開距離。確實,這是很巧妙的一個方法,只要讓民間讀不懂,或者讀得很艱難,他們就有優越感,就他媽的權威了。而剛剛改革開放之後的人們對西方的玩意兒也趨之若騖,讀著似懂非懂的東西,也五體投地了一把。可是,當我看到何銳主編的《批評的趨勢》這本書時,我想問: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你們還在玩這麼不新鮮的東西,煩不煩呀?

      在我看來,學院就等於迂腐。如果説官僚的機構使經濟腐敗,那麼學院的機構則使學術腐敗。

      第一,這些學者們就靠論文吃飯,在學院機制下,靠論文評職稱,靠論文分房子,靠論文混個出國交流的機會,與國外那些不學無術的漢學家坑瀣一氣,裏應外合謀劃怎麼嚇唬國內的老百姓。可是無論是職稱、房子還是出國機會,都是僧多粥少,於是,大家就拼誰的論文高深,誰寫得深奧,誰更讓人看不懂,更能在莫名其妙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誰就有粥吃。你要是寫點明白易懂的東西,你就不學術,不後現代主義,就別想出國鍍一次金。我曾看到一篇學者怎麼混機會出國講學的內幕,就是你在國外的大學裏聯繫了個託兒,對方發來蓋章的邀請函,就名正言順地乘飛機遠去。在國外玩幾天,找個週末,租了間教室,挂了個“歡迎某某學者來某某大學講學”之類的橫幅,底下坐著兩三個人,還有一個是拍照片的,論文念完,照片拍完,又增加了一個學術籌碼了。當然,我並不是説所有的出國講學者都這樣,國外的漢學家還很多,像模像樣的講學當然更多,我舉這個例子只是要説明,學術操作的腐敗已經到噁心的地步了。

      第二,這些學者躲在學院裏,對當下的鮮活的文學和文化發展並不注意,對邊緣的、萌芽的、前衛的、有創造性的、在民間中掙扎的等等關注得非常不夠,甚至是熟視無睹。對這些具有啟示意義的東西不研究,就説明你遲鈍、毫無眼力、麻木,對當下的特別是萌芽的東西一問三不知,還當什麼學者,當個木乃伊算了。他們只喜歡把官方的、主流的、高雅的、混血的、成名的等等納入話語系統,造成淵博的、玄奧的、學貫中西的效果,哈哈,一代學者、巨匠、經典話語,這就是你們孜孜不倦以求的光環。當然,學院的生活和交流也決定了他們的盲點,所以我説學院是最故步自封的地方,最自以為是的地方,以為比民間高一個臺階的地方。這個原因決定了學術文章的含沙量,但他們自以為是含金量。

      所以明白了滋養學者的來源和動力,我們就知道這本書是什麼玩意兒了,看看這些大名鼎鼎的作者,王岳川、陳曉明、戴錦華、南帆、王寧、王一川、吳炫、陶東風、王光明、陳思和、陳光煒、唐曉渡,再看看他們都佔據哪些山頭:北大、社科院、福建社科院、北師大、南師大、首師大、福建師大、復旦大學、人大,大家看清楚了,怕了以後就不要進入這些學術重地,否則後果自負。至於他們説什麼,看看題目就知道了,“經典焦慮與建構審美霸權”,“文學性:歷史與形而上”,“從詩意啟蒙到異趣溝通”,“傾聽跨體文學潮……我喜歡難題”,肚子笑抽筋了還是嚇癱了?不要怕,都是紙老虎,我不一一列舉了。

      也許有小知識分子還不服氣,説你怎麼老從週邊進攻不從具體文本上攻擊?這個問題非常好,説老實話,他們所説的問題我還真能夠以牙還牙一一攻破,因為在大學裏我對這一套摸得挺透徹的,這篇小文章裏就不一一攻擊了,誰不服氣可以跟我單挑,只要不用英語和“多維話語”跟我交流就行。

      還有,這本書名叫“批評的趨勢”,更是自欺欺人,這種話語體系都要行將就木了,還來引導趨勢,不如叫“批評家們最後的晚餐”,又有詩意,又有用典,又中西合璧,多合你胃口。

    

    《青年時訊》2001年5月24日

相關新聞

50名作家組成的“夢之隊” 盤點中國世紀文學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