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藝批評的偏斜與匡正

     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評論,在形成批評家的主體意識和獨特風格、開拓思維空間和理論縱深度,以及組建一批風華正茂的批評家隊伍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文藝評論中也出現了不平衡態勢,甚至出現了某些令人擔憂的有礙于正確指導創作的“理論偏斜”。

    評論當然應該有批評家的理論個性,反映批評家美學選擇和藝術評析的“這一個”特點。然而評論對象的主體應是作家作品,而不是批評家自我。可是,有些批評家卻反此道而行之,熱衷於宣傳自己的“批評新觀”,急於形成別開生面的“批評框架”。於是,在評論某個作家作品時,或者完全離開特定作品的情節內容,大段陳述自己的“批評觀”;或者不過牽聯作品一點點人物和情節,便天馬行空,馳騁思辨的野馬,與評論對象風馬牛不相及。沒有對作家藝術構思的精深研究,沒有對作品人物典型和社會蘊含的深切感悟和辯證思考,沒有對作品藝術構成的總體特色和內在藝術功力的獨到把握和細緻分析,怎麼能對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做出科學的論斷呢?此類“評論”,作家本人看了不免瞠目結舌,難以求得認同和啟示;讀者看了如墮五里霧中,一片迷離,豈不糊塗?有人將此類批評現象的出現,譽之為對“傳統批評模式的突破”,但它突破的不是傳統的保守性而是傳統的合理性,這種違背批評規律的“反傳統”究竟有何益?

    作為批評家,當然不能重蹈“題材決定論”的舊路,但是卻不能不熱情地鼓勵作家表現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社會現實。然而,有些同志卻對“當代主旋律”、“時代鏡子”、“生活教科書”、“新時期新人物”等社會命題産生了厭倦之感,甚至將這些包蘊著現實主義精髓和評論家社會責任感的文學創作觀點,貶斥為“庸俗社會學”和“低層次的反映論”。有些同志在“尋找自我”、“評論自我”、“實現批評主體自我價值”等觀點的影響下,為了尋求批評的“創新意識”,或是讚美對蠻荒時代人類愛情描繪的魅力,或是發掘對偏鄉僻壤古老傳統文化積澱的偏狹展示,或是推崇對性心理和性生理的詳盡刻畫,或是肯定對隱晦曲折、空虛朦朧心靈軌跡的荒誕處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批評的視野可謂開闊。但是,原始的圖騰崇拜和迷惘的宗教意念,宗法制的小農田園浪漫幻想和“桃花源”式的消極隱遁人生哲學,以及對中國“國民劣根性”和“生物人”性衝動的自然主義表現,它只能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創作意向,即對現實生活的疏淡和隔膜,對新時期改革大潮的遠離。

    新時期文藝評論衝出了“左”的教條主義的束縛之後,曾經做出了很大的創造和開拓。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和引入,因為沒有經過認真的分析、比較、鑒別、選擇和批判,以致一些人産生了對這些文化思想的盲目崇拜。一些評論按著某種理論框架去“套”作品,言必稱現代派、後現代派,把活生生的作品搞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使文學批評失去了鑒別評價的嚴肅品格、審美特質和詩意光彩。當然,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並不排斥其他文藝批評方法。但在多層次的批評方法中,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方法即唯物辯證的、審美歷史的批評方法是根本的方法,最高層次的方法,對其他方法起統帥作用的方法。當今文學評論界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貫徹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倡導反映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社會生活,發揚嚴肅負責、健康潑辣的文風,那麼,文藝批評“理論偏斜”也就可以得到校正了。

    《人民日報》 2001年07月2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