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作家馬麗華與她燃燒在西藏的青春

陳蓬

    “有些時候我希望自己能被西藏所懷念。在懷念的時候,被懷念者本來的價值也許就會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但西藏在想起我來的時候,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是一個逗留得太久,熱情也持續得太久的行吟詩人吧,是一個喜歡張望人家的生活情景、喜歡打探人家的人生之秘的好奇的旅人吧,是一個執迷投入但始終不徹不悟不知聖者為何物的朝聖香客吧。”——馬麗華

    當我在電腦上輕輕敲擊出“西藏文學”四個字,點一下檢索,立即會出現長長的一排目錄,其中總會有馬麗華和她的《走過西藏》。這樣一個十分女性的名字出現在眾多男性化的、粗獷而強勁的名錄裏,十分的觸目。不禁好奇,這是怎樣的一個女人?於是埋頭去讀她的書——一陣狂喜。能把西藏變成一本詩集的詩人不少,能將西藏描寫的如此風化雪月、柔情萬種同時卻又豪邁蒼涼、冷靜沉重的作家卻不多,難得,馬麗華便是其中的一個。

    去西藏之前興奮得一連幾天都處於亢奮狀態,文字和圖片留給我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馬麗華作品中的藍天、黃土、草原、雪山、江河、日出、黃昏、寺廟、喇嘛……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心,想著自己終於能夠親眼看到那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於是徹夜難眠。

    一直興奮著,直到5月一個響麗的晴日裏,馬麗華穿著一件灰色的毛衣在拉薩市文聯的門口迎接我們,微笑著。在這個距離太陽最近的城市裏見到的馬麗華,卻與想像中不同。看她的人,皮膚微黑,身材高大,聲音洪亮,你可以形容她爽朗、豪放、甚至大大咧咧,卻怎麼也找不到她文字中的那些秀麗和細膩。也許,真正代表她的風格的,還是她的眼,晶瑩雪亮。她的風格樸素自然,一如她的文章她的詩。

    馬麗華真的不善言辭,處世也不講客套,她通常用最平實的語言來表達,很大聲的讓你喝水就座。與她談話,居然也如鄰家大嫂,她説什麼什麼是啥,你不用多想,什麼什麼就是個啥。也許是這個地方太過純凈天然,讓人羞于用語言來裝飾,當然,除了文字。如果你想尋找她的思想,我認為,還是應該通過她的書。

    馬麗華説自己去了西藏的很多很多地方,當年從孔子的故鄉來到西藏時,她才23歲。最先吸引住她並佔據她的心靈的便是西藏的自然風貌。她説,那藍天,那白雲,那大山,那大川,都足以震撼每個人的心。被這種震撼所牽引,她義無反顧地投向了高原敞開的懷抱。在這個雪山環繞、歷史久遠、傳説瀰漫、古跡遍地的世界裏,以她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第一手材料,和一顆對藏民族文化深深眷戀之心,書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超自然等錯綜複雜的關係,書寫著那種獨特的、相互疊壓、滲透、交錯因而構成多樣、多重、多層的立體文化結構。她用一顆不雕不琢、不矯不飾的心去體驗和感動著,她讓我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到今天,馬麗華在西藏停留了26年,這真讓人覺得鼓舞:在現世的生活中,還真的有一些文化人,為尋求一種生命履歷中從未有過的、奇異而陌生的、靈與肉的雙重體驗,殺出鋼筋水泥構築的“石屎林”的圍困,在純粹而聖潔的自然世界擁抱中,登上生命與理念新的海拔,進入靈魂得以凈化與昇華的天人合一之境。26年,我想,馬麗華應該已經在這雪域高原純凈的陽光裏煉就了一雙詩眼和一顆詩心,單為此,我就已經崇拜她了。

    在西藏風霜雨雪這麼多年,馬麗華説她從不覺得苦。“所有的人都帶我很好,這裡的人民,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都純樸可愛得讓你們這些城裏人無法想像。在他們的關愛下,我能夠不停産生靈感,對我來説,只要可以創作,客觀條件哪還有艱苦呢?”

    從《藏北遊歷》到《西行阿麗》到《靈魂像風》(後來合成了長篇散文集《走過西藏》),馬麗華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文體,她用一支筆,無拘無束地從陽光燦爛的現實“風景”,走進撲朔迷離的歷史“風景”,走進情感深處的精神“風景”。在遠離了城市的霓虹和煩擾,在遠離了酒吧、卡拉OK、百貨商場,在青藏高原遼遠的天空下,馬麗華成長著,她的靈魂——像風。

    馬麗華説,西藏的人文景觀也是一個讓她探討不盡的話題。從一個傳統文化濃郁的齊魯之邦——山東,來到這個完全不同的、處處裸露著的、全民信教的高原凈土,她不得不睜大了驚奇的眼睛。她説自己偏愛藏區的牧業文化,為此也追蹤了許多年。她沒有告訴我們其中具體的細節,可我在她自己的書中已找到了答案:

    “我這樣穿梭奔走于西藏中部的拉薩、雅魯藏布江山結水流之間,訪問著越來越熟悉的村莊和人們。那些山野不再是一掃而過的彼此類同的,不再是純粹客體的漠不相關的。某種共同和共通維繫著我的情感和視線。探求與整理這一地區的文化現象對我來説無疑很重要,不然何以急切嚮往並興致勃勃地走近那些村莊和房屋呢。這是一股重要的動力,在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沒能張望過的地方,先人一步地去領略少為人知的生活存在,無疑是一種優厚待遇的被賜予。” ——選自《靈魂像風》

    對馬麗華來説,必經的過程要比目標的到達更富有魅力和樂趣——為何對某一現象和行為興趣濃厚,為什麼自己會被它們所感召,從哪獲知線索,用何種方式從流至源,經由哪些人們去明瞭它,由此又牽扯出哪些未知問題,將她引向哪些更縱深的阡陌歧途……我想,對於這種過程的追尋是馬麗華在西藏停留和創作的動力與源泉。

    “靈魂的寧靜不因歸途在即,靈魂的美麗在於情有所依。”——馬麗華詩《情之所鐘》

    馬麗華很早就開始用電腦寫作,不僅是因為使用上的便捷,更是因為因特網給她提供了一個比西藏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她可以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條件去創作,去開拓事業。用她自己的話:“網路真是個好東西。”於是,馬麗華又搞起了網站。

    去年八月,由她本人出任藝術總監的“西藏網”在拉薩開通。“辦這個網站的初衷,是要與全世界的人分享一個真實的西藏。”馬麗華説,因為在西藏生活了那麼久,她知道這塊土地對人類的價值。有太多的人對西藏感興趣,數位技術能提供一個最便捷的渠道,讓大家手指一動,就可找到各自心目中的西藏。她説她希望把網站辦成一個有關西藏的巨型資料庫和超級閱覽室。

    不過,西藏網和文聯的工作也佔據了這位作家太多的時間,已經近一年沒有創作的馬麗華對此也有些無奈。有所求,必然要有所捨棄。但她的創作是停不下來的。熱情還在,靈感還在,創作創作創作,這永遠是馬麗華生活的永恒主題。聽説,她馬上要去昌都,那裏會是雨季。於是我們知道了,不久的將來,又會有一本集子問世。能讓激情和感悟轉化為成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為此,馬麗華雖將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燃燒在了西藏,可她説——值。

    沒有誰在召喚是我自己奔向草原

    那是個泛綠的季節有雪也有風

    有端莊的清晨有過於斑斕的黃昏

    有瑟瑟開放的動人的瑣碎花絮

     草原是又一面星空

     當幽藍消隱便有碧綠閃爍

    牧人是會唱歌的自然

    我們是會寫詩的自然

    無論怎樣的艱辛都用詩情充滿

    我們總那麼浪漫主義

    ——選自馬麗華詩《總是這草原》

    附錄:馬麗華簡歷及主要作品

     馬麗華,女,漢族,祖籍山東,畢業于山東臨沂師專中文系,曾任《西藏文學》編輯部編輯,1988年至1990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獲北大文學學士學位,現任西藏作家協會副主席,西藏國際文化影視公司總編輯,並兼任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客座教授。

     主要文學作品:

    詩集《我的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終極風景》(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西藏之旅》(花城出版社,1998)、長篇紀實散文《藏北遊歷》(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西行阿裏》(作家出版社,1992)、《靈魂像風》(作家出版社,1994),以上三部長篇散文合集《走過西藏》(作家出版社,1994)、論著《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曾于1992年獲西藏珠穆朗瑪文藝獎,1994年獲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1998年《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獲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此外,三部長篇紀實散文于1994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海外華文版;《藏北遊歷》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英、法文版。

    《十年藏北》(1997年完成,待出版),《青藏蒼茫》(待定稿,1998)

     主要影視作品:

    電視專題片《西藏文化系列》(12集,1993)、《西藏珍藏曆史檔案》(6集,1996),《江河詩篇》(5集,1997),在上述電視片中擔任策劃、編導和撰稿之一。《西藏文化系列》12集中有6集曾獲1994年“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網2001年6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