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引入中國  
李德倫

    中國很多的發明比歐洲早。中國人發現十二平均律就是十二個半音,比歐洲早若干年,聲律上應該是很先進的,可惜沒有十二平均律音樂作品。編鐘十二個半音都有,雖不那麼準,可那是兩千年前的事了。中國人很了不起,在以農業為主的時代,能有那麼多的發明,説明我們的祖宗非常了不起,但我們這後代就不那麼好了。

    中國音樂過去也是很了不起的。嵇康古琴彈得好,《廣陵散》、《梅花三弄》慷慨激昂,從那時起,就有給知識分子聽的音樂了。和他們寫的詩詞歌賦一樣,是很深刻難懂的,如果思想境界達不到一定高度,不會有這個。

    從16世紀文藝復興開始,歐洲開始起步,中國那時是元朝。馬可波羅到中國來,看見中國了不起,遍地是黃金,比起歐洲確實是先進得不得了。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歐洲發生了産業革命,同時出現了交響樂。德國18世紀中開始有交響樂,俄國比德國晚了多半個世紀。先是模倣莫扎特,但就是沒人家寫得好,後來,俄國出了格林卡,開始用俄羅斯的曲調寫歌劇,但寫作方法還是擺脫不了德國人、義大利人的影響。直到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俄羅斯五人集團,這五個人就了不起了,有了鮮明的俄羅斯風格。同時代的還有柴科夫斯基,作品是世界一流的。現在在音樂界裏,德國和俄國是兩個不相上下的音樂大國。

    中國19世紀還沒有看見過管弦樂隊是什麼樣。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按外國辦法,組建軍樂隊,派人到德國學習,之後有了中國最早的樂隊。給慈禧太后奏的曲子竟是《馬賽曲》,老佛爺聽了特高興,還賞了銀子,但她並沒聽懂曲子的含義。以後建立新軍,都有銅管樂隊。北伐後,有些人失業,就只好為婚喪嫁娶助興了。

    當時中國海關不自主,總稅務司是英國人,叫赫德。海關有錢,搞了個樂隊,據説有弦樂。清朝末年,派八旗子弟學學器樂,有學拉提琴的,後來溥儀在長春建立宮廷樂隊用的就是這些人。

    知識分子搞樂隊從“五四”時開始。北大的蕭友梅是音樂傳習所的所長。他從萊比錫獲得音樂博士學位回來後,就想在中國辦交響樂隊。北大為什麼辦傳習所呢?清朝時上大學的都是老爺,有聽差伺候,不好好上學。下學之後打麻將、賭錢、看戲、嫖妓女。蔡元培為整頓校風搞課外活動,音樂傳習所就是這麼産生的。後來搞了個樂隊,在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星期音樂會,由蕭友梅指揮,常演奏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樂隊有多大呢?我看過一張照片,有13個人,帶瓜皮帽、穿馬褂、布鞋、布襪、扎腿帶。旁邊擱一架鋼琴,坐著個外國人,叫嘉祉,是猶太人。樂器不全或聲部不夠都由鋼琴補上。“文革”時個別隊員還在,現在全過世了。

    上海租界有一個工部局樂隊,是19世紀80年代辦的,最初是軍樂隊。十月革命後,有好多俄國音樂家來到中國。到了1920年,因世界大戰,很多音樂家跑到東方來。他們的水準相當高。那時的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很繁華。那時電影是無聲的,每個電影院都有小樂隊。

    當時有個義大利的鋼琴家Mario Paci(中文名字梅百器)來上海旅行演出,後來他召集一批留在上海的弦樂樂手與工部局樂隊的管樂樂手一起演出,漸漸固定下來,成了工部局管弦樂隊,在上海南京路中段路南的市政大廳(此地後改建為新雅飯店)演出。每星期天都有免費音樂會,從下午開始到晚上,聽眾也來去自由。

    這個樂隊有些隊員水準相當高,有個拉小提琴的叫亞歷山大辛茨伯格,20年代末到美國,一直任費城管弦樂團的樂隊首席,後來自己也成了指揮。上海去的算得上是上海人的光彩了。

    30年代希特勒排猶,又給上海送來了一批一流音樂家。有個拉大提琴的,叫克勞斯,是柏林國家歌劇院的首席。他除了手裏的大衣和大提琴,什麼都沒有,來上海要飯來了。其他還有柏林來的著名小提琴教授威森伯格(奧爾的同學)、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小提琴首席阿德勒(戰爭後回到奧地利,仍為該樂團首席)、巴杜施卡(庫茨維斯基樂團的成員)。他們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奏家。

    因此,中國的交響樂事業要感謝這些外國人。(由於歐洲戰爭、十月革命、後來德國排斥猶太人,來了一批一流音樂家,他們把中國的音樂教育開展起來了。他們有的把後半生獻給了中國,是有功的。)要是沒有他們,中國的交響音樂還需要晚些時間才能出現。(摘自《交響人生》,東方出版社出版)

    光明網 2002年6月19日

    


指揮家李德倫
書摘:李德倫眼中的大師卡拉揚
書摘:李德倫心中的師友
為大文化人寫魂
大師風範 山高水長——緬懷李德倫老伯
大樹的恩澤——懷念音樂家李德倫
著名指揮家李德倫逝世
音樂老人李德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