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及其限度

張理海

    “全球化”被越來越熱烈地爭論著。本文把全球化進程從本質上視為一個既包含著一體化趨勢也包含有分裂化傾向、既有單一化又有多樣化、既是國際化又是本土化的矛盾統一體,並把“全球化”作為研究背景和語境來探討世界哲學産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世界哲學的産生

    世界哲學,簡單地説就是哲學所表徵的人類的普遍理性最大的現實化。按照馬克思的表述,世界哲學就是哲學成為“世界的哲學”和世界成為“哲學的世界”,“這種哲學思想衝破固定不變的、令人難解的體系外殼,以世界公民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3頁)

    實際上,任何一種作為世界觀的哲學,按其本性來講,都是具有一定的理性普遍性的世界哲學;對於任何一個民族的任何一位真正的哲學家來説,成為世界哲學從來都是其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任何一種哲學,在其現實性上又只能是一定時代、一定環境、一定文化的産物和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民族哲學。然而,哲學一經産生,理性就要追溯到它的基礎並使之普遍化,而哲學一旦被提高到普遍化的高度,它的特殊性就藏匿了、弱化了,甚至消失了。因為,理性不僅將它提高到普遍性的層次,而且要將它與其他問題、其他哲學聯繫起來,這樣,就會促成世界哲學的産生。從這個意義上説,任何哲學按其本性來講都有可能上升為世界哲學。

    從哲學史來説,不同傳統的民族哲學,往往都顯示出對解決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問題的強烈興趣,並且給予這一方面相關的價值以格外的關注。這樣,每個哲學傳統都在它所關注的問題方面發展到了盡可能高的水準,而在其他方面卻可能停滯不前甚至錯誤地發展。這就需要與異己的哲學相交流,通過比較不同哲學提出的解決生活問題的看法,尋找到一條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問題的線索;所有的哲學都在挖掘生活的本質,它們使用的方法或同或異,它們探索的方向有同有別,必須通過比較不同的哲學,才能發現其結果和方法的同異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這就需要世界哲學。

    在當代以前的人類歷史上,尚不具備人類共同利益形成的現實條件,也不具備人類共同利益形成的社會條件和動因。然而,世界正在被經濟全球化塑造成一個人類共同分享的社會空間,人類歷史經歷著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從而為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提供了現實主體條件。同時,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全球問題,以否定的形式為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提供了內在動因,使人類共同利益成為現實。而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客觀上又反過來向當代人類提出了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價值取向來處理人與世界關係的世界哲學的要求。

    世界哲學的訴求

    世界哲學不是指一種全球性的意識形態,也不是指一種超越現存一切哲學的單一而又統一的全球性哲學;世界哲學不是尋求一種窮盡一切真理的絕對真理,並用它來涵蓋或排斥一切不同的哲學;世界哲學也不是世界現存的各種哲學的混合物。

    世界哲學作為一種新的哲學概念,首先是建立在人類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公共理性。這種公共理性是在多元文化的溝通與共識前提下形成的,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普遍性。其次,世界哲學所訴求的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起碼的而不是最優化、最理想化的理念。最後,世界哲學所訴求的理念是跨文化、跨地域的人們可以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共同認可和踐行的公度性理念。

    世界哲學的訴求有兩個向度:一是在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倡導人類社會必須認同也可以認同的某些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二是尋求不同哲學傳統在走向世界哲學中所能發揮的特殊作用。簡言之,世界哲學追求的是,在尊重各種哲學傳統的價值基礎上發掘和利用不同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哲學思想資源,建構用來解決當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人類生活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的哲學理念。

    從哲學旨趣上説,世界哲學欣賞、鼓勵的是“相似”、“相近”、“相容”、“相補”。世界哲學承認差異,寬容差異,倡導個性;世界哲學也主張基礎性的一致、同一,但它更推崇的是差異與同一相容、協調的“相似”和“相近”,以此實現一種“和而不同”、“合而不一”、“相容並包”、“富有彈性”的哲學旨趣。世界哲學認為,“差異”是相互理解的前提,“相同”、“同一”是相互理解的基礎,“相近”、“相似”是相互理解的限度。世界哲學的指導原則是“相似”,但相似是作用和功能上的。比方説,中國的孔子與蘇格拉底相似,這樣説並不意味著孔子與蘇格拉底無差別,也不是完全等同,而是説二者的作用類似。當然,把一切説成是“相似”是偏見,但“相似”概念的確既包含了理論上的同與異,又包含了文化背景上的同與異,是同與異的融合、協調。這是世界哲學的靈魂。

    世界哲學不可能是一門具體的學科,不可能僅靠經驗的聚集來完成,它的出發點是承認哲學精神在文化上的多元性這一事實。世界哲學倡言,要把一切可靠的全球秩序確實需要的多樣性和相互競爭的合理性切實得到普遍化,這是世界哲學的第一原則。

    世界哲學還認為,經濟全球化中的多樣性,無疑也包含著人類某些共同的文化要素,通過這些要素,各種實體的多元性之間能夠進行最低限度的對話、交流。因為,儘管世界上存在著多元的意識形態,但只要它們對人類生活懷有敬意,為人類未來焦慮,那麼它們就會走到一起,並由此出發在人類生活的基礎上相互理解。人是公共生活的支配者,也是不同哲學和意識形態的支配者、檢驗者。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合法的國家必須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也必須是一個遵從基於人類共同利益而設置的人類某些共同的價值規範;同樣,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應當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産和財富,任何一個民族的哲學,都是世界哲學的豐富資源,都必須向世界開放。

    世界哲學的限度

    一切哲學都是世界哲學的體現。但這種體現不可能在任何一個具體哲學傳統或哲學體系中被窮盡。不存在一個實體化的世界哲學。因為世界哲學一旦被實體化,這種“世界哲學”必然對其他哲學傳統的態度固執于征服、歸併、支配和實體改變上,這顯然無法完成在對話、交流基礎上實現世界哲學的使命。然而,世界哲學又不可能在具體之外存在。世界哲學只能在不同的哲學間的對話、寬容、討論、交流中體現出來。因此,世界哲學並不必要具體地在任何一個哲學傳統中出現,這個信念應當是世界哲學的核心。這也是世界哲學的一個限度。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衝突的過程,經濟一體化給予各種文化前所未有的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但不同的國家、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差異。在“話語主權”與“話語霸權”的鬥爭還十分激烈的語境中,對於不同國家、民族來講,世界哲學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於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強勢的國家、民族,世界哲學所要求的是,充分尊重、平等地對待與己不同的其他文化傳統,公平對待差異性、多樣化;對於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民族,世界哲學當務之急是反對和抵制“話語霸權”,維護正當的“話語主權”。這是世界哲學的又一限度。

    總之,世界哲學承認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卻並不忽視不同民族和主權國家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主權國家依然是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主體;另一方面,世界哲學也認為,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價值判斷總會有區別、衝突。但是,人類共同利益,應該是高於這些差異和矛盾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人類的合作、發展就無從談起。

    

    《光明日報》 2002年1月8日


老子生態哲學的邏輯體系
新增2000辭條《哲學大辭典》修訂本全新問世
哲學修養與德性修養
像推理小説一樣好看的哲學書:《思遠道》
從《大眾哲學》再版想到的
尼采哲學對當今教育的啟示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