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中國需要的最低經濟增長速度

前些年,中國經濟學界研究中國GDP增長速度與就業增加量的關係,曾經得出GDP增長每上升一個點,可增加80—350萬就業的不同測算數值。那麼,中國就業與GDP增長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數量關係呢?

2020年之前的就業壓力

按照中國人口生命表和其他相關的系數計算,從1994到2020年,中國的就業供給量主要形成于這樣三個方面:一是城鎮新增勞動力共計要增加8138萬人,年平均供給量480萬左右。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如果每年按照1%的速度提高城市化水準,向城市轉移進來的勞動力共計有16043萬人,年平均轉移950萬人,而且是一個從2004年822萬開始到2020年1050萬這樣一個年轉移勞動力量逐年增加的過程。三是由於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和産業結構調整需要再就業的勞動力供應,從2004到2016年,需要消化4550萬人,年平均350萬人,而且是一個從650萬到50萬人的下降曲線。這樣就2004至2013年10年看,每年增加的勞動力供給大約為:500萬的新增城鎮勞動力,500萬的下崗再就業需要安排,農村向城鎮轉移的1000萬人,年新增總勞動力為2000萬人。

收入型GDP的增長

勞動收入是形成GDP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2003年農民工工資收入看,每年農民工在城鎮工作的時間如果平均為10個月,月工資為800元,年收入大約為8000元;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工資水準平均估計在1500元左右,年收入水準約為18000元;而下崗再就業的城鎮勞動力,需要新增的國民收入來容納。下崗再就業者如果每月平均工資為1200元,則年收入為14400元。

勞動收入形成GDP,反過來説,增加就業,需要GDP的增加來容納。因此,全部解決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的GDP為900億元,全部解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GDP為800億元,全部解決下崗再就業勞動力的GDP為600億,共計需要2300億元。2003年GDP總量為116694億元,不算資本所得等創造的GDP,2004年僅安排當年所發生的新增、轉移和再就業勞動力,工資一項就需要GDP增長2%。如果,再考慮工資水準提高,以及消化往年失業的一部分勞動力再就業,還需要工資性GDP增長率0.5到1個百分點。

如果在2004年度,農民收入按照5%增長,城市居民按照9%增長,加上新增就業工資增長速度,“吃飯”需要GDP增長4.5%。

需要投資的規模

考慮到每年消化往年失業人口500萬,每年需安排2500萬人的就業,那麼這需要多少投資呢?按照世界勞動力就業的規律和這幾年的情況判斷,我們假設其中10%的勞動力選擇從事自由職業,70%的勞動力在中小企業中得到就業,15%的勞動力在大型企業就業,5%的勞動力在政府等部門就業,每人就業投資分別需要2、10、50、10萬元。

這樣,自由職業者就業規模為125萬,需要投資250億;在中小企業就業1750萬,需要投資17500億;在大型企業中就業375萬,需要投資為18750億;在政府等部門就業的125萬,需要投資為1250億。安排全部就業需要的總投資為37750億元,加上20%的維持簡單再生産的折舊和維修投資,以及30%的社會設施投資(如公路、城市基礎設施等),在投資結構不失衡的情況下,全年可能需要75500億元投資。2003年全社會投資為55118億元,2004年投資增長率可能為36.9%。關鍵是就業需要的投資壓力較大。如果維修折舊和社會投資降低到45%,則社會總投資需要68636億元,2004年投資增長速度可為25%。

最低增速與合理增速

我們看到,2003年勞動力新增就業增加的工資性GDP為2100億,9.1%的增長速度中有1.8個百分點是由新增就業工資性增長引起的,2.8%是原有就業者收入增長貢獻的;其他4.5%增長是由投資增長引起的。但是,可以看出,總投資中,就業需要的投資佔55%,其他4.5個百分點的GDP增長中的近2.5個百分點是由就業投資引起的。因此,就業及就業需要的投資引起的增長至少為7%。以此類推,説明就是不進行折舊維修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在2004—2013,甚至到2020年,中國滿足就業需要的GDP增長速度不能低於7%。

其他方面,滿足日益增加的社會保障的需求,每年GDP要增長0.8個百分點。要求GDP增長的最大的壓力之一來自於養老保障。最保守的測算,未來25年,我國養老金缺口達到1.8萬億人民幣,赤字運作時間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億。更大的問題是,進城數億務工農民養老需要建立保障。還有農村農民的養老保障。以不變價計算,2004—2020年,農村老人最低消費需要27000億人民幣。

未來城鎮失業及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壓力也很大。即使我們能一年在城鎮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從2004—2008年,失業的勞動者每年仍會不下4000萬,按最低的標準,每年每人提供2400元的資助,也需要1000億的支出。醫療保障壓力也不小。一是城鎮現有職工的醫療保障改革,大病統籌;二是進入城鎮的農民工還要納入醫療保障體系,以免因病致貧的城鎮人口越來越多;三是農村的醫療保障,政府、村和個人三方共建的體制,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滿足科教文的發展也需要GDP每年0.6個百分點的增長率。我們將儘快使全國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達到4%,2010年力爭達到5%。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黃金髮展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時期”。只有科技人才要素全面介入,才能形成一種低消耗、高産出的增長模式,完成我國在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經濟體制與經濟增長方式的雙重轉變。從科技和教育發展總體水準看,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必須增大教育投入比例。此外,其他如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益建設、國防等等發展需要,也需要每年0.7個百分點以上的GDP增長。

因此,總體上,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最少也得有7%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是一個“吃飯”和就業的速度;平均9%,控制在10%以內的增長速度,是一個能滿足就業和兼顧發展的合理的增長速度。(作者周天勇: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解放日報 2004年6月23日


周天勇:也要樹立科學的調控觀
周天勇:科學調控觀與局部過熱的治理
周天勇 張彌:資源約束、發展模式與消費選擇
周天勇:關注宏觀調控的幾個重大問題
周天勇: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前景
周天勇:宏觀調控應進行根本性轉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