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解讀今年貨幣政策 展望金融體制改革

2003年,中央銀行借助121文件和準備金率上調有效制止了貨幣信貸猛增和高通貨膨脹風險的發生。以中國銀監會成立為標誌,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通過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是,投資與消費的失衡、人民幣升值壓力與對通貨膨脹的擔心以及如何進一步深化中國金融改革,仍然是2004年金融管理當局亟待解決的問題。

話題一財政政策調整時機已成熟貨幣政策應積極密切配合

穩健仍應是2004年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具體説來,貨幣政策應當以利率調節和公開市場操作為主,避免或者慎用準備金政策,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與此同時,為了維持一個適度的通貨膨脹水準,2004年廣義貨幣增長應當維持在17%-19%的區間,並且全年貸款增幅應力圖控制在21%以內。

中國在1996年實現了宏觀經濟“軟著陸”,但伴隨之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我國經濟面臨著內需不振的嚴重矛盾。因此,從1998年開始我國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共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0億元;與此同時,從1996年5月起8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並且徵收利息稅。可以説,這些宏觀經濟政策的推行對拉動內需、培育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已經過去的2003年是承上啟下的一年:儘管經濟一開始遭遇非典衝擊,但經濟走勢在走過一個“N”字形之後,經濟總量仍然達到11.7萬億元、GDP增長率實現9.1個百分點。而隨著新的經濟上漲週期的形成,2004年宏觀經濟政策也面臨調整。

假定2004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不做任何調整並且不受任何外部衝擊,借著2003年經濟增長的慣性,那麼GDP增長率實現9%應當不成問題。問題在於,通貨膨脹能否維持在3%以內?是否會出現通貨膨脹率超出5%以上的整體經濟過熱呢?在這樣一個經濟背景之下,考慮到目前我國存貸款利率水準處於相對較低的歷史水準,2004年中央銀行上調存貸款利率水準實際存在很大的可能性。當然,我國擴張性財政政策已經開始退出,對於緩解通貨膨脹壓力肯定會起到一定作用,相信這也是2004年中央銀行出臺緊縮性貨幣政策之前應當考慮的問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去年已經出現和今年即將出現的絕不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經出現的惡性通貨膨脹。實際上,2003年8月21日中央銀行加高準備金率以後,廣義貨幣供給和貸款增速過快的現象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穩健仍應是2004年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具體説來,貨幣政策應當以利率調節和公開市場操作為主,避免或者慎用準備金政策,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與此同時,為了維持一個適度的通貨膨脹水準,2004年廣義貨幣增長應當維持在17%-19%的區間,並且全年貸款增幅應力圖控制在21%以內。

話題二貨幣政策應當注重引導促進消費投資平衡發展

2004年我國貨幣政策應當注重在引導投資和消費的平衡發展上下功夫,對某些行業的過度投資行為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同時採用結構性信貸政策鼓勵消費增長。

2002年以後,我國明顯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從統計數字上看,1991年我國輕工業佔整個工業的比重為48.9%,同期重工業比重51.1%。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輕工業比重已經下降到35.7%,而重工業則相應增加到64.3%。與此同時,1991-1998年間除1993年之外,其餘年份輕工業增速均快於重工業。但是從1999年起,這一趨勢發生逆反,即重工業具有更快的增長速度。

應當認識到,我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絕非短期效應。因此,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也應與這一特定的經濟發展時代特徵相適應。簡單地説,我國重化工業是隨著消費結構升級而發生的,其特徵主要體現為汽車、房地産、鋼鐵等行業高速發展,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交通運力短缺,環境污染壓力加大,貸款快速增長。與此同時,重化工業時代也存在著風險,雖然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由於生産能力形成週期較長,容易對未來消費需求産生高估,一旦過多的當期投資需求轉化為下期的投資供給後又不能為消費所消化,就可能形成下一輪的通貨緊縮,對未來的生産能力和經濟增長速度直接構成破壞。有鋻於此,2004年我國貨幣政策應當注重在引導投資和消費的平衡發展上下功夫,對某些行業的過度投資行為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同時採用結構性信貸政策鼓勵消費增長:一方面對住房裝修、家用汽車、電器、通信設備、教育、假期旅遊等領域的消費信貸繼續給予優惠,另一發面也應實行較為寬鬆的消費信貸政策,培育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群眾的良性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話題三協調央行與監管機構關係建立和完善密切合作機制

為適應金融分業經營的現時特點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需要建立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的資訊共用機制。

金融當局對金融機構進行檢查盡可能步調統一。

2004年是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分離,成立新人民銀行和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後的第一年。雖然2003年我國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案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對兩大機構的工作職能給予了較好的界定。但是,中央銀行和三大監管機構特別是銀監會的協調

配合,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事實上,人民銀行短時間內還很難完全擺脫過去以監管促政策推行的老思路,而銀監會卻可能因為不具備最後貸款人職能而無法對發生風險的金融機構實施救助。

因此,2004年中央銀行和三大金融監管機構應當著力處理好以下關係:其一,應當建立人民銀行和三大監管機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就金融政策、金融運作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在組織形式上,聯繫會議可以設在貨幣政策委員會內,會期與貨幣政策委員會會期相同,按季度召開。

其二,為適應金融分業經營的現時特點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需要建立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的資訊共用機制。具體來説,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金融資訊中心,一方面使當局能夠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金融運作的第一手資料,提高貨幣政策決策的科學性,增強金融監管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統計可能産生的問題,防止金融機構從規避監管角度出發,隨意轉移金融資産,進行違規操作。

其三,金融當局對金融機構進行檢查盡可能步調統一。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職能分家以後,很容易造成政出多門的現象,給金融機構增加不必要的運作成本。中央銀行將金融監管權力交給銀監會以後,為了較好推行貨幣政策,發揮最後貸款人角色,仍然保留了對商業銀行的檢查權。但是,這種檢查應當嚴格限定在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進行檢查的期限內,人民銀行此外對金融機構的檢查應通過諒解備忘錄的形式告知銀監會。

話題四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匯率的形成機制

2004年中央銀行會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繼續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適度放鬆對存款利率水準的嚴格管制。

利率和匯率作為資金的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已經成為我國價格體系中最後兩種沒有完全開放的指標。因此,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2004年1月1日,我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範圍繼續擴大,在保持下限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上限,利率市場化進程再次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但是在已經發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涉及到的利率種類還僅僅限于貸款方面,存款利率仍然管理較嚴。就存款利率浮動並最終實現市場化而言,首先放寬利率下限是一種現實的可能。因此,相信伴隨著中國金融改革高潮的全面到來,2004年中央銀行會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繼續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適度放鬆對存款利率水準的嚴格管制。

在匯率層面,雖然目前人民幣匯率維持穩定對經濟發展有利,但從我國匯率制度改革長遠發展方向來看,我們不可能永久維持現有匯率不變。否則,中國將很難同時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無論選擇變釘住美元為釘住所有貨幣也好,我們總要選擇一個宏觀經濟穩定、外部投機供給可能性較小的時刻不失時機地推動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

從2004年的情況來看,當務之急繼續放鬆外匯管制,藏匯於民、藏匯于企業。首先,應當儘快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推出QDII(合格境內投資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雖然企業到境外投資短期內會使外匯儲備下降,但從長期來看卻可以通過投資收益匯入國內而增加未來國際收支的穩定性。其次,應當儘快改革現有結售匯制度,變對外貿易企業實行強制結售匯為比例結售匯,同時繼續較大幅度放鬆居民攜帶外匯出境限額。畢竟時過境遷,綜合國力的提升已經使得我們沒有必要再將所用民間外匯完全轉化為國家的“儲備”資源。

話題五加快內部經營機制的轉換推動銀行業改革全面攻堅

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要在加快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上下功夫,從而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強化股東回報意識。

在中小銀行層面,金融管理當局也應有較大動作。從允許民營資本入股中小銀行發展到進行民營銀行試點,並最終廣泛建立民營銀行,尤其應當提到議事日程。

2004年,中國銀行業改革進入實質階段。首先,我國政府決定動用450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補充資本金,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應當指出,我國政府動用外匯儲備進行戰略性投資,既解決了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問題,又彌補了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做法使多年來行動遲緩的金融體制改革被暫態推到前臺,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對於全面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意義深遠。需要注意的是,注資之後、上市之前的股份制改造難度更大,事關整個改革計劃成敗。事實上,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病態,正是因為這些企業改制過程中水分過大的緣故。考慮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規模龐大,如果改制不成功,將直接威脅國計民生。因此,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要在加快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上下功夫,從而提高銀行盈利能力,強化股東回報意識。

其次,在中小銀行層面,金融管理當局也應有較大動作。雖然最近幾年國內資金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商業銀行始終存在存差),但資金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始終沒有解決,並集中表現為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農村地區資金匱乏。在我國農村,農村信用社仍然是這一地區資金供給的生力軍。事實上,2003年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已經在八省市開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相信這一舉措對於盤活農村信用社、為農村地區提供更為有效的金融支援將大有裨益。目前的問題在於,過去出於對民間資本辦金融風險大的擔憂,民營銀行的建立仍然遲遲沒有邁出步伐。現在看來,放鬆金融管制,從允許民營資本入股中小銀行發展到進行民營銀行試點,並最終廣泛建立民營銀行,尤其應當提到議事日程。

話題六建立有效存款保險制度規避較大經營風險發生

我國存款保險機構的設計機制應當體現強制加入、費率掛鉤、風險共擔的原則。強制加入既有助於防止風險較小的商業銀行拒絕加入,也有助於避免被承保的都是風險較大的商業銀行的現象。

在計劃經濟時代,銀行是政府的“出納”。因此,銀行不必承擔什麼風險,也沒必要建立存款保險機構。銀行商業化改革開始以來,銀行經營風險逐漸顯現。雖然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但存款保險實際是由我國政府免費提供的。例如,當農村信用合作社出現流動性風險時,政府就會通過財政手段為其兜底兒。甚至是在處理非法集資活動中,政府也承擔了存款保險的角色。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進程的最終實現,國家信用的隱性擔保作用將逐步弱化,就需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我國金融改革將全面加速:利率、匯率市場化將逐步推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即將改制上市,與此同時,中小商業銀行的改革需要一個很好的進入和退出機制。所有這些改革的進行,將很難避免金融風險的發生。例如,美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發生大量商業銀行的倒閉事件。利率市場化初期,美國每年商業銀行倒閉的數量為兩位數,1985年開始達到三位數,1987-1991年平均每年達到200家,最高一年達到250家。因此,存款保險制度是確保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當然,存款保險制度也存在許多制度缺陷,其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它可能誘發道德風險。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風險意識下降,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實現以後,他們就可能不顧銀行的經營風險,將錢存到願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銀行;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風險約束機制也會弱化,在經營活動中就可能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過度投機。此外,在我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還有特殊問題:主要是四大國有銀行有政府為其做後盾,無償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險,為了節省運作成本,顯然不願加入存款保險體系。如果不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納入這一體系,那麼由於保險基金數額小、範圍狹窄,就很難保證銀行資金髮生大量損失的時候對儲戶進行賠付。

因此,我國存款保險機構的設計機制應當體現強制加入、費率掛鉤、風險共擔的原則。事實上,包括美國、英國和日本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採用強制手段,要求商業銀行加入存款保險體系。而在我國,強制加入既有助於防止風險較小的商業銀行拒絕加入,也有助於避免被承保的都是風險較大的商業銀行的現象。另外,風險較小和風險較大的商業銀行所支付的保險費率應有所不同,需要根據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使保險費率與存款風險掛鉤。此外,風險共擔原則是指不為任何存款提供全額保險,損失應由銀行、存款者和保險機構三方共擔,既可以激勵存款者在存款之前對銀行風險進行一番考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存款銀行的冒險經營行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王召)

中華工商時報 2004年3月30日


我國外貿與外資引進格局應適時調整
王召:2004年宏觀走勢與股市發展
王召: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新思路
王召:放鬆管制是金融改革突破口
王召: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選擇的幾招
王召:貨幣政策獨立性仍有待提高
王召:加強貨幣政策的結構性調節作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