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摩擦不會失控

編者按:2003年初,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伊拉克戰爭沉重打擊了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世界經濟步履蹣跚。9月坎昆會議失敗,“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斷,貿易保護主義呈蔓延之勢。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美貿易出現了摩擦,成為2003年一個令人關注的熱點。

記者(本報記者朱鳴):今年以來,一些美國國會議員和製造業人士不時指責中國人為操縱人民幣匯率,以進行不公平貿易,並聲稱這是造成美對華貿易赤字增加和美國內製造業失業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然而,美國政府一方面對中國施壓,一方面也公開承認,中國並未人為操控人民幣匯率。顯然,在目前條件下,如果人民幣自由浮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固然不利,美國的經濟利益也會受損。那麼,這種損害會嚴重到什麼程度?美方對此是否有清醒的認識?

侯若石(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些美國人士藉口實行市場經濟制度,要求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意在強迫人民幣升值。他們的“理由”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産品太便宜,衝擊了美國的製造業,造成美國工人失業,也造成了美國的鉅額對華貿易逆差。他們聲稱,人民幣升值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經濟在復蘇,但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攀升。病根不在別國,而在美國自己。經濟衰退和勞動生産率提高,是減少用工的根本原因。為刺激經濟復蘇,美國採取了減稅和擴大財政開支的宏觀經濟政策。美國大企業把加工製造工序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和墨西哥等拉美國家。國內對製成品的需求需要進口來補充。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藥方是糾正宏觀經濟政策的偏差,而不是其他國家的匯率升值。

當今世界的經濟一體化讓美國從兩個方面受益。第一,從其他國家進口廉價製成品,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水準,也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第二,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是用別國的資金流入解決的。中國的資金流入對美國起了同樣的作用。如果人民幣升值,不但提高了美國人購買消費品的價格,也抑制了中國資金流入美國。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將不僅僅是商品市場,受害的還有金融市場。由此造成的資金短缺,不但損害美國企業的投資,也損害美國國庫券的發行,擴大美國的財政赤字。

美國人享用著物美價廉的進口産品;美國人用於支付進口産品的錢不夠,還有別國的資金流入來補充。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事!可少數美國人還指責別人,提出怪誕的主意,強迫人民幣升值便是其中一個“餿主意”。如果真的按他們的主意辦,美國人也享受不到這清福了。

記者:我們注意到,11月中旬,中國派出的採購團在美國簽署了總值超過60億美元的一系列合同,但美國媒體對此鮮有報道。過後不久,美國商務部就決定對中國三種進口紡織品實行緊急進口限制,並初步裁定中國彩電在美傾銷。11日,美商務部又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木製臥室傢具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顯然,這背後有美國國內的一些政治勢力和政治背景,尤其是美國某些州的製造業利益集團對布希政府施加了很大壓力。那麼,對華貿易政策是否會在2004年美國大選中成為兩黨鬥爭的“人質”?

潘銳(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我同意你的看法。中美兩國多年來一直未能從結構上構築雙邊關係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經貿問題往往被政治化。上世紀90年代,白宮和國會在給予中國所謂“貿易最惠國待遇”問題上年年爭吵不休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年,美國政府出於國內選舉政治的考慮,又先後在人民幣匯率和紡織品等問題上大做文章。

布希政府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大背景是新一輪大選即將展開。以全美製造商協會為首的製造業利益集團大力遊説,要求布希政府採取措施振興美國製造業、降低失業率。面臨大選,布希政府不能不傾聽國內製造業的呼聲,既要設法為使經濟增長找到良方,又要有為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和傳統製造業每況日下承擔責任的對象。於是,中國便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布希政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設限,就是迫於來自北卡來羅納州和南卡來羅納州的紡織業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再如,布希政府前不久作出的取消進口鋼鐵製品附加稅的決定,也遭到了來自賓夕法尼亞和西弗吉尼亞等州鋼鐵業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由於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脆弱性,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國歷次大選中,中國問題必然是民主、共和兩黨的競選話題,明年大選或許也難以例外。由此看來,經貿問題也好,其他問題也好,選擇權在於總統候選人以及明年中美雙邊關係的總體氣氛。

記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日之間曾出現過相當激烈的貿易摩擦,甚至有人驚呼:“日本買下了美國!”雖然中美目前的貿易糾紛與那場貿易戰性質、規模都截然不同,但是從中我們能夠得到哪些有益的啟示?中美貿易是否需要通過某種結構性調整以適應雙方經貿關係發展?

任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室主任):應該説,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日貿易摩擦與中美目前的貿易糾紛在背景上有所不同。當時,冷戰正走向終結,日本經濟向外迅猛擴張,而美國經濟正在衰退,某些傳統製造業的競爭力下降。因此,美國各界都感到必須在經貿問題上“敲打日本”。的確,正如剛才潘銳先生所言,目前的中美貿易糾紛有美國國內政治的因素,但更是兩國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的正常結果和必然反映。經濟關係是會影響到政治關係,但我認為,中美經貿摩擦不會失控,也不必過於擔心。中美雙方已經認識到,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

當然,還應該指出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一些原因。首先,中美雙方在統計上出入很大。例如,據中方統計,2002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427億美元,而美方統計為1031億美元。其次,中國對美出口産品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生産的,大部分出口利潤也是外商所得。例如,美國耐克公司在中國生産的商品大部分對美出口,而根據“原産地原則”,出口貿易額完全算在中國頭上。據統計,截至2003年9月底,美國在華投資項目已達4萬多項,實際投資額為430億美元。第三,在中國對美出口貿易中,往往是中國公司得小頭,而美國進口商和零售商得大頭。例如,中國製造的芭比娃娃在美國的市場零售價為9.99美元,而進口價僅為2美元。在這2美元中,中國出口商除去成本,僅獲利35美分。可見,9.99美元中的大部分利潤為美國進口商和零售商所得。然而,在美方統計中,這9.99美元全部被計為中國對美出口。

剛才你提到中美貿易是否需要某種結構性調整。是的,造成當前中美貿易逆差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美國政府人為設置對華出口限制。你要買,但他不賣。例如,如果美國對華出口一台超大型電腦,價格將高達10多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一架波音飛機就等於中國對美出口幾千萬雙鞋子。遺憾的是,美國政府嚴格限制高技術産品的對華出口,這種狀況應該得到改變。

解放日報 2003年12月19日


周溢潢:中國的崛起一定會引起中美對抗嗎?
《中國經濟週刊》:溫暖中美經貿
曾培炎:中美經貿投資合作具有廣闊前景
中美貿易摩擦一年回顧 求同存異避免衝突擴大
徐滇慶:設障中美貿易:虧了中國未必贏了美國
《中國經濟時報》:以現實主義態度看待中美經貿關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