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CEPA助推香港經濟轉型

    長期以來,香港作為外資對內地投資的跳板,很自然地形成了聞名於世的金融中心,但是,引人注目的是,香港的境外融資能力近年來明顯下降,香港的金融服務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框架將促使香港利用資金、資訊、商業創意和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內地雄厚的科研基礎和人才優勢,發展新興産業和高增值産品,形成新的優勢産業

    歷史地看,香港的經濟發展歷程已經經歷了兩次影響深遠的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是在50年代,香港從轉口貿易港發展為以輕紡工業為龍頭的出口加工業基地;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開始,由於製造業遷移內地,為香港發展以房地産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讓出了空間。當前,香港正處於第三次歷史性飛躍的關鍵階段,而更緊密經貿關係則為香港的這個歷史性的飛躍提供了新的動力,進而促使香港成為高增值服務活動的中心,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國際性大都會。

    轉型難題

    長期以來,香港作為外資對內地投資的跳板,很自然地形成了聞名於世的金融中心。但是,引人注目的是,香港的境外融資能力近年來明顯下降,國際化色彩有所減弱,在新加坡等競爭之下,香港的金融服務也必須要尋求新的增長點。

    多年來,香港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個隱患,就是房地産、股票市場的泡沫泛起,拉高了香港的人力、土地等經營成本。在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時,這一問題也許並不顯著,但經濟一旦走入低谷,這一弊端便立即浮出水面,成為削弱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香港經濟的第三次轉型,正好與中國內地加入世貿的背景形成共振,這其中既蘊涵了空前的挑戰,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中國內地加入世貿對香港經濟轉型的壓力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內地加入世貿之後外商還有必要選擇香港作貿易轉口嗎?香港港口運輸量能夠保持當前的領先全球的地位嗎?2005年後,內地紡織品可能和香港一樣解除配額限制,香港比例不小的紡織品貿易能與實力雄厚的內地産品爭鋒嗎?面對有意問鼎亞洲區域經濟中心的現實競爭對手新加坡、以及內地保持迅猛發展勢頭的潛在競爭對手深圳、上海、廣州、北京等,香港還能夠泰然處之嗎?在物價高企、投機心理濃厚、人才結構失衡、資訊專業人才欠缺的條件下,香港能夠順利推進經濟轉型嗎?

    中國內地加入世貿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也是空前的。最為典型的是,目前內地所缺乏的、所不足的,許多行業正是香港的優勢所在,雙方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歷史地看,自80年代以來,香港扮演了內地改革開放的重要角色,不但成為內地了解世界的最大“窗口”、對外貿易的最大“通道”,引進外資的最大“基地”,與國際接軌的最大“橋梁”,而且在回歸之後,其經濟註定將日益與內地經濟融為一體,成為中國經濟一個極為重要和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三大推動力

    在更緊密經貿關係的框架下,部分貨物貿易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將促使香港可以利用資金、資訊、商業創意和技術引進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內地雄厚的科研基礎和人才優勢,發展新興産業和高增值産品,形成新的優勢産業;一些香港傳統上擁有優勢的行業,例如首飾等,將獲得新的快速發展;一些意圖進入內地市場的高增值行業,將可能通過進入香港市場轉而開闢中國內地市場。這一舉措對於香港最為積極的影響,就是鞏固香港貿易中心的地位,活躍香港本土的高增值行業,配置香港本土的經濟增長動力,緩解香港的失業壓力。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香港製造業大量內遷發展,為香港服務業的迅速擴張讓出了空間。當前全球化的科技進步正在引領香港進入又一個經濟結構的轉型,中國加入世貿,給香港新一輪的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有利於香港的資訊、資金優勢同內地的結合,從而促進香港高增值産業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香港長期具有優勢的領域,例如管理諮詢、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等,將在服務貿易項下獲得優先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優勢。實際上,這些香港相對具有優勢的服務行業,在香港區域內的市場已經相當有限,對外拓展則遇到服務貿易開放的各種限制,此次在服務貿易上香港獲得先人一步的優勢,對於鞏固香港的服務中心地位、推動香港服務業獲取內地市場的商機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更緊密經貿關係推動香港企業開闢內地市場。香港實施北上戰略,實際上還可以帶來一個好處,即可將外資的根留在香港。因為雖然內地有市場方面的優勢,但香港有服務和法制方面的優勢,香港北上發展(尤其是將具有競爭優勢服務業北上發展)實際上就能夠做到揚長避短,既將擴大了自身業務市場份額,同時可以在香港就為外資企業投資內地市場提供決策諮詢,外資企業尤其是一些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由香港遷往內地的動力就會減弱。

    第四,更緊密經貿關係框架會進一步凸顯華南地區作為香港這個國際性大都會的腹地功能,從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中心城市的地位。有人分析過,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一般都擁有廣闊的腹地,中心城市從崛起到發展無不與腹地經濟圈發生密切的關聯,呈現出相互依存、共同繁榮的區域關係。

    而且,根據最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隨著交通技術和資訊網路的發展,大的城市由於擁有較好的規模經濟,總體上仍處於擴張之勢,人口保持凈流入,都市圈的範圍還有可能擴大。香港要實現新工業化,必須充分利用中國的“世界工廠”位勢,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的優勢,而不可能單打獨鬥。也就説,香港的工業基地並非香港狹窄的本土,而應該是背後寬闊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甚至更大的領域,香港只有發揮自身資訊、市場和研發的優勢,同時結合珠江三角洲和內地其他地方的勞動力資源,才能最快地在高新技術領域搶佔制高點。

    (作者巴曙松: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

     國際金融報 2003年7月7日


巴曙松:從“問題富豪”看中國銀行業信貸管理缺陷
巴曙松:新資本協議挑戰中國金融業
巴曙松:華爾街研究醜聞與利益衝突下的制度選擇
巴曙松:對推進基金評價體系建設的戰略性思考
巴曙松:香港能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