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香港能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嗎?

    現在,如果你在香港逛街購物時問:“付人民幣行不行?”許多商店會給你一個乾脆的回答:“可以”。你可能會很好奇,他們是如何處理這些收取的人民幣的?店員們往往會很神秘地説:“這是我們的秘密”。

    據一些熟悉香港的人説,香港有的店舖還能接受中國內地銀行的信用卡。至於信用卡的賬目如何清算,也是店舖的秘密。

    香港的人民幣流通遮掩在一團神秘色彩的迷霧中:在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究竟有多大?又是如何流動的?

    遲早要考慮的問題

    坦率地説,在目前人民幣還不能合法地在香港流通,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説出這個捉摸不定的規模究竟有多大。

    但是我們可以作一個輪廓性的測算。從1993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規定,中國居民允許攜帶不超過6000元的人民幣出境。據統計,在1996年到2001年之間,香港共接待了中國內地1890萬遊客,如果這些遊客僅僅將6000元中的一半花在香港,則目前香港市場上就應當至少有570億元人民幣。

    2002年,香港取消了中國內地居民來港旅遊的配額限制,頭4個月遊客就增長達48%。

    瑞銀華寶公司作了一個測算,假定2002年內地遊客增長50%,隨後假定每年增長15%,如果內地遊客將6000元中的3000元花在香港,則2005年香港市場的人民幣規模會達到1570億元;如果內地遊客將6000元全部花在香港,則2005年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會達到3130億元的規模。

    3130億元,這還是沒有考慮人民幣以地下方式出境的數額。 這是任何金融機構、任何監管者都不能忽視的規模。如果不能清晰地把握這些資金的流動,就不能把握由此可能導致的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

    從這種態勢看,允許人民幣在香港流通,允許香港的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進而將香港打造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是遲早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市場空間廣大

    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能否發展起來,除了中國政府的允許或者默許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現實的市場需求狀況如何。

    除了中國遊客帶出的6000元人民幣日益累積出來的巨大市場需求之外,人民幣離岸業務更廣泛的市場空間是企業的經營活動。目前,許多進入中國市場的香港企業或者一些跨國公司為了避免貨幣錯配的風險,大幅減少借入外匯貸款,而對於人民幣資金則保持了相當旺盛的需求。

    邊貿也以其獨有的形式在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在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中,目前的計價貨幣主要是美元,這一方面有歷史的因素,另外也可能是商品最終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貿易中,亞洲各國出口到中國市場的比重不斷上升。對於這些部分商品貿易用人民幣計價,進而導致對人民幣的資金需求是必然的趨勢。據調查,在中國的邊貿中,人民幣已經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貨幣。

    拯救香港金融

    目前,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並不是因為英鎊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儲備貨幣,而是因為倫敦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離岸交易市場(每天約4620億美元),倫敦的美元交易量較之美國本土還要高(美國為日均2360億美元左右)。全球金融市場上使用的美元利率的指導性市場指標利率至今還是倫敦的離岸市場美元LIBOR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那麼,香港之於人民幣,能否像倫敦之於美元,從人民幣的離岸業務中獲得發展的新機遇?敏銳的香港金融界人士已經意識到人民幣離岸市場可能帶來的的巨大商機。當前香港金融管理機構正積極向中央政府遊説,允許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允許香港的金融機構吸收人民幣存款。

    實際上,把香港建設成為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對香港來説不僅僅是商機問題,而是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之舉。

    近年來,受到金融風暴的衝擊,香港金融中心的國際化色彩正在褪色。香港的跨境借貸規模一度超過美國,但是在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迅速下滑,目前僅僅與新加坡持平。香港市場上跨境負債業務佔全球的市場份額也在迅速下降,1995年這一比率還是8.5%,到2001年底就下滑為2.4%了。

    香港作為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也在下滑,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剛剛發佈的調查,從每天的外匯交易量排名,香港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全球第5名下滑為2001年的第七名。

    香港如果要設法維持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必須開闢新的金融産品市場,而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則是其中最富有吸引力的設想。

    諸多的積極意義

    人民幣離岸業務對中國內地的積極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長遠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大的方向,中國能夠從人民幣的國際化中獲得可觀的鑄幣稅收益,可以擴大中國在亞洲地區的經濟政治影響,這符合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

    從眼前的實際情況看,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基本上是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如果維持這種半地下的格局,那麼要準確掌握人民幣在境外流通的規模幾乎是不可能的。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曾經和筆者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如果允許人民幣在香港流通,監管當局可以獲得的一個重要收益,就是將境外流通的人民幣納入銀行體系,便於監管當局掌握人民幣境外流動規模的變動,從而相應採取措施。

    人民幣離岸市場對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大障礙是,沒有一個在市場化基礎上形成的利率指標。這主要是受到國內國有銀行的承受能力,主要的借款者國有企業的承受能力所制約。當前在國內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無疑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但是如果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 如同倫敦的LIBOR利率一樣,可以形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人民幣利率指標。

    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以為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調節提供參照。目前中國國內的外匯市場缺乏回避外匯風險足夠的金融工具,沒有外匯市場的各種指標作為參考,中央銀行的外匯政策調整也必然缺乏足夠的市場依據,而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可以提供這樣的一個參照。

    人民幣離岸市場還能夠帶動中國與亞太地區經濟的合作深度。中國政府正在倡議在亞洲推行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架構,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區內各國的經濟聯繫會趨於緊密,如果人民幣具有足夠的國際化程度,那麼原來區內各國以前以美元計價的、向發達國家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就可以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價的、向中國市場出口的經濟夥伴。

    擔心之處

    從歷史上看,離岸市場往往是針對貨幣發行國利率管制、資本項目管制的逃避而興起的,因此自然會對貨幣發行國形成一定的衝擊。

    中國內地監管當局可能擔心,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興起是否會對境內的貨幣政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衝擊?例如,貨幣投機者可能會在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上積累人民幣頭寸,進而在相關市場衝擊人民幣匯率。

    不過,這一擔心是可以控制的,首先是能夠開展這項業務的銀行可以從大陸背景的銀行、以及香港當地的銀行中選取,香港金融監管當局必然也會加強對於相關金融機構吸收人民幣業務活動的監管,以維護人民幣匯率及其離岸市場的平穩。中國內地的金融監管當局也可以直接參與到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運作和監管中來,香港金管局可以對離岸的人民幣存款規定一個準備金比率,通過準備金以及相關的機制,中國內地的監管當局也可以掌握相關市場上的人民幣供求狀況。

    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起步階段,中國內地的監管當局也可以禁止或者限制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同業拆借,也可以禁止或者限制離岸人民幣存款在同一金融機構在香港和內地分支機構之間的調撥使用,以減少其可能帶來的衝擊。

    可以做一個這樣的預測,中國政府很有可能默許在香港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因為採取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顯然是不明智的。況且中國內地在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市場化方面正在積極探索,此時在香港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正好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和緩衝。

    (作者曾在香港長期從事金融工作,現為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的觀點)

    

    經濟月刊 2003年4月1日


巴曙松:應著力推動基金銷售渠道的多元化
巴曙松:券商融資渠道應進一步拓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