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論經濟學與生活:預期的作用

    在我們選擇的時候,一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預期”,也就是對各種事物將來發展的趨勢,作出的一種事前的估計、預測、判斷。對將來的預期決定著我們的選擇。

    比如,如果預期改革開放政策“一百年不變”,市場經濟將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我們有點錢就可能琢磨著如何去投資,去搞個公司建基立業;相反,如果我們預期政策過兩天就會變,我們有了錢就可能更想把它吃光花凈……

    如果預期不久物價要大規模上漲,我們便會去買黃金、換美元、到商店裏去搶購吃的用的,以求使手裏的錢實現“實物保值”;相反,若預期物價穩定,一時不會有大的變化,我們就可能會多存點錢,留著以後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如果預期股市看漲,我們就買進股票。

    美國的銀行在給醫學系、法律系學生貸款時最慷慨,原因也正在於預期這些學生將來收入一定沒問題。由此可見,“預期”本身就能“當飯吃”。相反,若我們對自己今後的收入增長信心不大,或者我們將要從事的那個職業“行市”看跌,甚至會出現失業,那我們儘管現在收入很高,手面也不會太大。歲數大點的人顯得“摳門”,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預見到快要退休(或已經退休),收入已難以再有多大的提高,所以得省著點花錢留點後手了。

    在職業選擇、生活安排、處理日常事務、交朋友搞對象等等事情上也是如此。

    在一個法制比較健全的社會中,罪犯會減少,大家都顯得比較安份守己,有很多投機取巧的機會也不去利用,就是因為人們會預見到自己犯罪會受到懲罰的可能性較大。

    相反,如果政府執法不力,法律就成了一紙空文,社會上的罪犯必然也就會越來越多。人們的預期,不僅是依照法律條文的那些文字建立的,也是根據實際上依法被懲處的可能性大小即那些法律的實際“權威性”而建立的。

    預期的形成,當然主要依據的是過去的經驗、已有的知識和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分析、預測。“能掐會算”的一般都是那些閱歷深、知識多的人;對要預期的事物了解越多、越深,預期越是準確。

    不過據我個人的體驗和對周圍人們的觀察,人的“預期方式”通常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一個基本的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大、經歷的事物增多,人們會越來越趨向於一種較為“悲觀的”預期。青年人容易較多地按自己的幻想來預測未來,而年紀大點的則更容易估計到現實中的種種困難,甚至過份估計困難,導致真正的保守。

    所謂一個人“成熟”或“老成”,標誌之一就是他“預期的高低”:越是“成熟”,預期越低——不再幻想世上有什麼十全十美的東西,不再期望我們的努力會有完美的結局,不再真的指望做什麼事情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心想事成”、“一蹴而就”。

    二十來歲的人結婚後婚姻容易不穩定,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心目中那種“理想伴侶”的幻影還未消失,還期望有朝一日會碰到一個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如意郎君或如意夫人。年齡更大的人結婚就比較穩定,是因為這時人們已認識到天下其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存在與自己的那一套特殊“偏好”恰恰相吻合的對象,不是有這點毛病,就是有那點毛病,同這一位結婚與同另一位結婚,不過是用這一種缺點去與另一種缺點相交換,用這一種不合意去換另一種不合意,對自己碰上如意伴侶的“運氣”不再抱什麼期望。期望值越來越低,看看自己已經找到的這位,原來已經很不錯了,於是不再“心比天高”,不再作不切實際的幻想,婚姻自然也就少了一些根本性的不安定因素。

    青年人容易事事多往好處想,年紀大點的人容易多往壞處想。多往好處想者敢想敢幹,容易“衝動”,多往壞處想者則容易趨於保守,遇事畏首畏尾,強調困難,安於現狀,不求進取。這一普遍的趨勢反過來也説明,一個社會確實需要年青人來維持這個社會樂觀的生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期望值”高一些,訂的目標也高,困難沒有事先想到,它該發生也會發生,到時再做調整也沒關係,無非是出現一些“曲折”。

    

    《經濟日報》 2003年4月02日

    


樊綱:樂觀看待中國經濟
樊綱:銀行壞賬其實是“準國債”
樊綱:中國財富為何低效?
樊綱:8%增幅將保持兩三年
樊綱:警惕中國産業空心化
樊綱談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拐點凸現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