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已出現高增長産業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劉世錦認為,當前,中國産業增長格局正在經歷重要的變化,以住宅、汽車、機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為代表的一批高增長産業群已開始推動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較快增長週期。

    劉世錦是在日前由國務院發展中心産業經濟部和東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中國産業發展論壇”上作上述表述的。

    劉世錦認為,2001年底以來,工業領域的高增長行業與低增長行業打破了近幾年均衡增長的局面,走勢出現顯著分化。汽車、煤炭、食品、機械行業的景氣快速提升,均達到了近年來的各行業增長景氣的最高水準;景氣狀況較好的行業有醫藥、建材、電力、紡織服裝業、鋼鐵、化學和電子工業。這些行業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逐步加強,其中有些行業正在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其次,産業景氣不再僅受短期因素的影響,而是受到中長期增長因素的驅動,呈現出“系統變化”,開始進入新的“增長通道”。

    劉世錦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幾個具有典型特徵的高增長産業群。

    第一,在汽車工業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形成的“汽車族”高增長産業群,包括合成材料工業、輪胎製造業、鋼鐵工業(以薄鋼板和鋼帶等汽車用鋼為主),機械工業中的機床工業(特別是數控機床)。這一産業群的規模,大約相當於汽車工業本身的2.5至3倍,佔國民經濟總量的7%至8.5%,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12%左右。

    第二,在房地産業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形成的“房地産族”高增長産業群,包括鋼鐵工業、建材工業,特別是磚瓦等輕質建築材料製造業、建築用金屬製品業等建築投入品行業、裝飾裝修行業,及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相關服務業。這一産業群是以解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中“住”的問題為核心形成的,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和城市化步伐加快,該産業群的發展空間還將不斷擴展,並將成為今後若干年拉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的高增長産業群。

    第三,“機械製造族”高增長産業群。近兩年,我國機械工業的快速增長是多數機械製造門類大面積景氣回升共同推動的結果。特別是沉寂多年的普通機械製造業所包含的8大類子行業中,有7個子行業增長景氣同步快速回升。

    第四,與居民日常消費(住、行之外的其他居民消費內容)結構升級關聯密切的“日常消費品族”高增長産業群,包括食品工業中的水産品加工業、乳製品業澱粉、植物油等小行業;飲料工業中葡萄酒和軟飲料製造業;與滿足居民文化、娛樂和休閒消費關係密切的行業,如造紙印刷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中的體育用品、玩具和遊藝器材製造業,旅遊行業中的旅行社、旅遊景點建設等;以及高檔消費類電子産品製造業,如手機、數位相機、錄影機和其他高檔家電産品等。

    這批新的高增長行業具有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産業關聯度高、供給反應充分等特點,將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彌補1997年以來高增長行業的“轉換缺口”,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較快增長週期。在新的增長週期,不同的高增長行業的持續性是有差別的,汽車、住宅等行業具長週期特性,例如汽車將有長達二三十年的持續增長潛力;而電子通訊行業的週期較短,家電産品將呈階段性波動。在增長過程中,將出現與中國市場容量相關聯的超大規模現象,去年中國鋼材銷售量超過2億噸就是一個跡象。行業增長與行業內企業在區域間的轉移同時並存,歷史上一些傳統的工業基地未必能夠分享相關行業高增長的機遇和成果。産業集群現象將日益突出,並且成為産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製造業的發展將帶動為其服務的第三産業的發展,産業增長與城市擴展互為推動,最終形成幾個大的産業城市帶。

    2003年,汽車、住宅仍將是城市居民的消費熱點,兩大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將逐步確立;鋼鐵、建材、建築用金屬製品業、橡膠製造業及合成材料製造業等與上述兩大産業密切相關的一些行業也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這些行業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帶動全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的高速增長,為國民經濟的裝備工業——機械製造業的快速增長提供需求拉動力量。此外,消費類電子産品和以電子政務為代表的國民經濟資訊化進程將成為電子資訊産業主要增長動力;煤炭、電力等基礎工業在良好宏觀經濟形勢的支撐下,將繼續平穩運作;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將推動金融業的調整、改革和發展。

    劉世錦同時指出,中國的高增長並不是獨有的,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高增長時期,中國至少還有20年的高增長期,這與城市化的發展密切相關,也與內需的增長不可分割,但如果農村需求上不來的話,今後20年的高速持續增長就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 (徐培英)

    

    經濟參考報 2003年3月28日


劉世錦:中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劉世錦:加快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力
劉世錦:高增長行業將領飛中國經濟
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正發生結構性轉變
劉世錦:汽車業三大預言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